如果经济力量转化为军事力量
当一个国家在经济足够强大之后,往往都会把重心放到军事之上,汉朝如此、唐朝如此、明朝如此,可是宋朝却似乎又是个例外。如果真的细算起来,宋朝的例外还真是不少: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甚至弃城逃跑的宋朝,一向给人孱弱的感觉,在战争之中的胜率却高达七成,甚至高于一向善战的唐朝;
军人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却能够建立一个“爱好和平”、“重文轻武”的朝代;
长达百年以上给外族上百万的岁币,却仍然能够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
它科技强大,经济繁荣,政治相对清明,但军队却不强大;
……
关于最后一条,很多人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宋朝富而不强呢?这简直不符合历史发展定律嘛!
其实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思考了很久。相对于辽国、金国和后来的蒙古,宋朝一直处于弱势,而那些外族在侵略的时候一直处于强势,这其中有很多种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割据,看到太多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就造反的事例,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爬上皇位的,所以他心里清楚,武将始终是一个稳定国家的后患。“杯酒释兵权”之后,他更加严防死守,生怕哪个武将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也是他定下了大宋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想想看,一个国家自上而下都看不起武将,那还有谁会去当兵呢?有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宋朝采用的是征兵的制度,纯属自愿,谁能自愿呢?灾民!
在受灾的地方,很多人参军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而是为了混上一口饱饭。我们很难想象,抱着这样目的参军的士兵在操练的时候,真的能够用尽自己全部心血吗?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地说没有,但是数量绝对是少之又少。
除了上述几条原因之外,还有一点我们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宋朝的版图。看看宋朝的版图我们就不难发现,宋朝几乎没有一个地方适合养马,没有马匹,就没有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无论是使用战车还是发展骑兵,没有对马匹资源的大规模掌握是根本办不到的。秦朝能统一中国,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经为周天子养马,掌握了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的产马良地。养马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汉唐时代能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也离不开大规模的养马。但是对宋朝来讲,这些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关于版图,这并不仅仅是宋朝的原因,还有唐朝末年的缘故。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在“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先后丧失了辽东、甘凉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中,河北、河湟等地竟然出现了历史的倒退,这就为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上述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没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些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
而宋朝面对的主要强敌都是谁?辽国、金国、蒙古,哪一个不是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无异于是精良装备,不仅能够提高武功技能,还能够抢占天时地利人和,而只善于拿笔杆子的宋朝又如何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强大军队呢?尽管宋朝军队严重缺乏骑兵力量,但他们在这种战术、战略上先天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足以令现代中国人自豪的成就。在长达300多年的岁月中,尽管宋军屡战屡败,但仍然能经受4个游牧民族“车轮战”的考验。
关键时刻失败的北伐
尽管宋朝一直都是保持着“富而不强”的作风,但是在宋朝的历史之中,还是出现过几次非常重要的北伐战争。尽管这些战争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可是对于宋朝本身,这无疑是有长远意义的。
最早开展北伐战争的,应该算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建立了宋朝之后,就集结了自己手下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准备攻打北汉。但是在宋太祖过世之前,他都没有完成这一夙愿。紧跟着,接过北伐这根接力棒的是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景,与唐太宗弑兄杀弟后的境遇极其相似。南方割据诸国均已拔掉,北汉自然是宋太宗第一个下刀的目标。当然,这块肉非常不好切,北汉虽是弹丸小国,其身后却是强大的辽国。
想当初,宋太祖想要打掉北汉,也是因为辽国的插手无疾而终,那么宋太宗又是如何拔掉这根眼中钉、肉中刺的呢?
相比于宋太祖,宋太宗手中有一个筹码,那就是经济上的发达。根据史料记载:
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这段话无疑表露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信息,那就是宋太祖早就已经集结了一大笔资金,可以供自己的子孙后代进行北伐,以完成他的心愿。
可没想到的是,即位的并不是宋太祖的子孙,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据说当初赵光义看到自己的皇兄有这样一个“金帛如山”的仓库时,还曾经有过微词。他说:“先帝每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
有了这笔经费之后,北伐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宋太宗并不这样认为。他刚刚登基,皇位还没有坐稳,不能轻易冒险,所以他曾经问大臣曹彬说:“周世宗与本朝太祖皇帝,皆亲征太原而不克,难道是因为其城池太过坚牢而不能接近吗?”
这曹彬可不是一般的武将,他可以算得上是北宋时期的开国将领,就连“杯酒释兵权”都没能让宋太祖舍掉他,足以见得他的能耐。听到宋太宗这样问自己,他也实话实说道:“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即败,人情震恐,不得不还军;太祖扎营于甘草地中,军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军而返。太原城池虽坚完,但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宋太宗同样信任他,听到曹彬这样说,心里就更加坚定了北伐的决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和契丹签订过“和平相处”的条约,所以辽国对于宋朝并没有太多的提防之心。可是当前线来报说,宋朝的军队杀过来的时候,辽国的君主直接就蒙了,愣了许久才反应过来,连忙问道:“何名而伐也?”意思就是问,你今天以什么名义来攻打我?
要说这宋太宗也是年轻气盛,直接就回说:“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
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估计在宋朝这300余年的历史中,没有哪一位皇帝能够和这位宋太宗相媲美了。
就这样,宋太宗的北伐轰轰烈烈地上演了。辽国得知宋朝出兵,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军入援北汉。
宋朝的云州观察使郭进是沙场宿将,早已率军于石岭南扼守。辽国耶律沙率前部人马行至白马岭,隔一条阔涧,正好看见宋军严阵已待。耶律沙想等后军赶至再进攻,但监军的辽国宗室冀王耶律敌烈等人贪功,认定要趁宋军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于是,耶律沙只得下令辽兵进攻。
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马如龙的辽军精骑忽然冲锋,肯定占尽大便宜。山地崎岖,前面又是一条大涧横亘,辽兵丧失了突然发威的冲力,或下马,或边试水深边前行。未等这些下半身皆湿的辽军上岸,郭进率宋军迎头猛击,大败辽军。耶律敌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儿子均被杀死,耶律沙本人勉强逃得一命。宋军穷追不舍,如果不是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及时带兵赶到,用劲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军割去人头。此战克捷,各路辽军气沮,纷纷退军。
北汉皇帝刘继元看到这样的情况也很惶恐,心想辽国还是不可靠啊,这可怎么办呢?于是他派密使把告急乞师信塞进蜡丸插入发髻之中,潜出太原城向辽国方面狂奔。半路,北汉密使为郭进逮个正着,“徇于城下,城中之气始夺矣”。不久,北汉的驸马都尉卢俊从代州遣人向辽国告急,可是辽国是个什么态度呢?史书上说:“辽人败衄之余,不能再发兵求。”意思是说,鉴于上次的失败,辽国不能再派兵支援了。
宋军得势不饶人,连克太原周边重镇及战略要地。五月下旬,宋太宗本人也赶至太原城下,慰劳诸将,指挥攻城。宋军见皇帝亲自坐镇,“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刘继元帐下将校有不少人逾城投降,北汉守军渐渐不支。
宋太宗亲自草诏劝谕:“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将,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继元但速降,必保始终富贵!”
为了防止攻城宋军因伤亡生怒而屠城,宋太宗还指挥军队暂缓攻城。穷窘至极,刘继元只得亲自于城北投降。宋太宗没有食言,释罪不杀,授刘继元为检校太师,封彭城郡公,“给赐甚厚”。至此,宋朝灭北汉,得10州之地,共有35万多户。灭掉北汉之后,宋太宗还有3次北伐,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除了宋太宗的北伐战争之外,在南宋时期还有过几次比较著名的北伐,比如宗泽北伐。
说到宗泽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可提到他提拔过的人,那可是大大的有名,那就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
宗泽出生在义乌山村石板塘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宗家虽贫苦,但有“耕读传家”的传统,父亲宗舜卿就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宗泽自幼随长兄宗沃参加劳动,农闲则在父、祖的教导下,读书识字。天资聪慧的宗泽,勤奋好学,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元祐六年,也就是1091年,31岁的宗泽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在他的一生之中,或许并没有惊人的业绩,但是在最后的时刻,他为自己添上了最光辉的一笔,那就是为北伐作出了贡献。
宗泽粉碎了高宗初年金兵的猖狂进攻后,认为反攻的时机已到,调兵遣将,准备大举北伐,并把联合被役各族共同抗金作为北伐的重要战略部署。宗泽对金兵内原辽国的降兵降将进行策反,又上书高宗,建议联合各民族共同抗金。
由于他一直都对金国的动态加以关注,所以在面对金国的时候,他往往能够力挽狂澜。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觉得,北伐的时机已到,于是就上书宋高宗,说白了就是给皇上写请战书。
可是这个宋高宗并不是当年那个能够和辽国人叫板的宋太宗,他更多的是想如何能够过着安稳的皇帝生活,所以对于宗泽的请战书,他一直保持沉默。
偏偏宗泽是个执著的人,从1127年的七月一直到1128年的五月,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宗泽总共给皇帝写了24封请战书。皇上一看,这宗泽什么意思?我这都不答理你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啊?难不成在私下谋划着什么?
要说这皇帝都有疑心病,而且还总喜欢把人往坏处想,估计在他的想法中,这宗泽是通敌叛国了。所以他下令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荀为东京副留守,就近监视宗泽,阻止六月进兵渡河计划的实施。
皇上的举动,作为臣子的宗泽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无法驰骋在北伐的战场上了。哀莫大于心死,对于一个忠心为国的大臣来说,最大的耻辱就是被皇帝怀疑为通敌叛国。没过多久,宗泽就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据史料记载,宗泽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北伐”,甚至最后还连呼3声“渡河!渡河!渡河!”
就在我们为宗泽的苦心而感慨的时候,宋朝历史上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大事,会让作为看客的我们更为惋惜,那就是岳飞的北伐。
或许也有人会想到“岳母刺字”这个历史典故,说句题外话,这个典故只是后人的杜撰。翻遍了宋朝的史料,都没有发现有相关的记载,直到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在宋朝的历史上,岳飞曾经有过4次北伐,最著名的也是最后一次,发生在1140年,也就是绍兴十年。这次北伐并非是突然起兵,而是因为金国单方面撕毁了和平条约,这个条约是在1139年金、宋两国达成的协议。岳飞听说此事之后,曾经上书给皇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金国是个言而无信的国家,和他们签订合约,往往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效力。可是刚刚签订了合约的皇帝丝毫听不进去岳飞的话。
果不其然,金国内部对这个条约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就在短短的一年之后,金国主战派夺得了政权,于是分4路南下,准备攻打宋朝。由于没有防备,宋军节节败退,城池相继失陷。随后高宗命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出师迎击。很快,在东、西两线均取得对金大胜,失地相继收回。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15万精骑发生激战。他亲自率领将士们,拼杀在最前线,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把金兀术打得大败。
“岳家军”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金兀术集合了10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河南府、汝州等10余座州郡,可以说中原之地基本被“岳家军”所收复,并且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东京撤逃。
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10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然而后面的事情却大大超乎了岳飞的预料,那就是皇帝亲自发下了12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北伐又停止了它的脚步……
在岳飞之后,宋孝宗在位期间,也曾经很想要对金国进行北伐。1162年,宋高宗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就将皇位让给了太祖七世孙赵昚,史称宋孝宗,他是南宋公认的最英明的皇帝。
就在他刚刚即位的第二个月,他就着手为含冤而死的岳飞进行平反,同时也对秦桧做了相应的处理。可以说,刚刚当上皇帝就能够有如此作为的他,自然是在朝廷之中赢得了满堂喝彩。紧接着,他继续任用高宗末年那些坚持抗金、政绩卓著的大臣,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都成为新班底的核心。
金主完颜亮南侵以后,迫于舆论压力,高宗不得不重新起用废黜近20年的主战派代表张浚,让他出判建康府,但绝不让他干扰自己的乞和路线。孝宗一即位,就召他入京,共商恢复大计,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对于宋孝宗的种种做法,高宗很不以为然,甚至还说:“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