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学敏
阅读一个人的诗歌,无疑就是阅读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川西坝子冬天的浓雾缓缓地朝我们看不到的四野淡去,身边的事物或是人,由模糊到清晰,最终还是要变得让人把握不住,还是要模糊起来了,像是这雾,有没有都无关紧要了,关键是人的心里起了一场谁也无法抹去的雾。冬日的太阳像是现在的诗歌,最起码让成都的两个人在此时,感觉到了不多的温暖和亲切。一个是诗人李永才,一个是正在读着他诗歌的龚学敏。此时的我有些矫情吧,觉得世界应该有这样一种可以温暖心灵的物质存在,觉得它应该像是暖暖地照进屋子的一缕阳光。像是诗人李永才的诗集《城市器物》之于此时此刻在成都的我。
我向来是把诗歌和诗人放在一起来读的,像是农民把庄稼和土地要连在一起一样。我始终相信对诗歌文本的研读有一条相当重要的路径就是对诗人的了解。记得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在讲每一篇新课时,一开始总是要讲时代背景,讲作者的人生际遇。不止一次地设想过自己是一位小学的语文教师,面对那些对这个世界还不是很了解的孩子,我会给他们用一种近乎童话氛围的描述,开始所有的学习。读诗人李永才的这本诗集时,我眼前总是晃动他帅气的身影,当然,这个身影肯定是来自诗歌的光线。
我到成都开始谋生后,由于职业的原因,开始认识一些成都的诗人,不管他们关于诗歌创作的看法有多么的不一致,分属若干个诗歌码头中的哪一个。可是,大多的认识方式都和这座以休闲著称的城市一样,喝茶,然后喝酒,然后再喝茶。当然,这个过程充满着诗歌的味道。在这种味道中,许多人便成了好朋友。和诗人李永才的认识也不例外,现在回想起来,可以用这些词来形容当时作为诗人的李永才:有些帅气,精明中透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真诚,有些幽默……
认识诗人李永才,并且成为好朋友之后,自然而然对他的诗歌作品,以及诗歌创作本身就多了一些关注,看到他写出了好句子,在心里夸一下,也成了理所当然。2009年,我刚工作调动到《星星》诗刊编辑部,那年的第8期重点介绍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四川诗坛的四川师范大学东方诗社,其中一位成员就是李永才。这是我最早开始有意识地读作为诗人的李永才的作品,并且,开始琢磨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