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兼济天下固然很好,但是在自己能力达不到时,“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提升自己的品质,打造自我,同样会为你提供成功的机遇,得到良好的人脉。
美国有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如果不良的行为多了,说小了,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说大了,可能会影响到群体的利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不可能不麻烦他人,但是要尽量减少麻烦他人的机会。不麻烦他人,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公共道德,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如果销售人员们意识到“不给您添麻烦了”的态度,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宾主皆欢的效果,不要事事依赖他人,不要有回报的思想,久而久之,那么你的人脉一定会蜂拥而来。
祝贺也是一项艺术
祝贺,就是向他人道喜。
相信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充当过祝贺他人或被其祝贺的角色。那么,什么样的祝贺方式你会欣喜的接受,或者说,我们应掌握什么样的祝贺方式才易于他人接受呢?
显然,祝贺是讲究艺术性的。
每当亲朋好友在工作与生活上取得了成就、进展、或是恰逢节日喜庆的时候,对其致以热烈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吉言佳语,则会使对方的心情更为舒畅,双方的关系也会更为密切。
当我们碰到一些需要祝贺的事情时,比如生意伙伴喜结良缘、新店开张、职位升迁等等,作为友人的你如果备上薄礼的话,既能表达出对对方的美好祝福,同时也为日后的进一步联系和业务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祝贺的时机,是需要审慎地选择的
在日常交际中,适逢亲朋好友们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晋级、过生日、出国深造、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之时,应当及时向其表示自己的祝贺之意。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嫉之嫌。
当然,在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们道以问候及祝贺,也是极其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时间上,一定要选择是对方合适的时间,比如说,对方节庆假期在家之际,而且也一定要事先确认时间,免得对方时间紧迫,自己只能放下礼物就匆匆而别,使得祝贺的效果大打折扣。
祝贺是令对方高兴的事情,此时重要的是双方在感情上进行的沟通及交流,以促进彼此认同和亲近的感觉。
因此对于销售人员而言,此时应避免谈论具体的事务,尤其是向对方提出要求,这会令对方觉得你的祝贺缺乏诚意,即使碍于场合勉强应承你的要求,心里也会不痛快,反而影响了以后的交往。
因此一般不要借祝贺之名,行求助之实,只有将事情分开说,有了感情的铺垫以后,效果才会有所显著。祝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说口头祝贺、电话祝贺、书信祝贺、传真祝贺、贺卡祝贺、贺电祝贺、点播祝贺、赠礼祝贺、设宴祝贺等等,其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对这些方式的选择往往需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和自己的关系、祝贺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等进行选择的。
逢年过节,对于普通商务客户来说,打个电话发个传真表示问候就可以了,但对于自己的上司、重要的客户,则最好亲自登门拜访,以表示自己的敬意。在朋友过生日之时,通常赠送一份小礼品以示心意,而如果是朋友要出国深造这样的大事,则应该设宴祝贺,隆重其事。祝贺方式的选择可以灵活变通的,但要注意合适得体,能准确地传递出祝贺的意愿。
当然,销售人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口头祝贺方式,这是人际交往中用到的机会最多的一种祝贺方式。口头祝贺,在总体上的礼仪性要求,是要友善、简洁、热情、饱含感情色彩,是要区分对象,回避对方之所忌。
通常,口头上的祝贺都以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比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感到高兴”、就是国人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成功”、”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合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
二、祝贺的对象不同,祝贺的语言也应该不同
所有的销售人员都应该明白,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刻,销售人员应注意道贺之语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恐怕是对方最爱听的话。应该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对新开张的店铺进行评论,如果实在需要的话,也要谨慎小心,尽量表达期望和祝福的意思,而回避对店铺大小、地点好坏等等这些具体情况的评价。
在祝贺对方的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种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对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讲。而对于女性,尤其要注意回避“又长了一岁”这样的敏感话题,好比美国著名的电视剧《Friends》里瑞秋说的,”能不能只收生日礼物,不过生日呢?”,以礼物而不是言词来表示祝贺可能更讨对方欢心。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更加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多多益善。
要知道有些话本意不错,但可能犯一些人的忌讳,所以应要加以回避。比如说,乘飞机者,不喜欢祝他“一路顺风”,因为这对飞机飞行有碍、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他们,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如果你明知道对方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该祝他“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反而伤感起来。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大概才能让对方心情大悦。
所以,祝贺是需要讲究艺术的,销售人员们千万不能胡编乱造,阿谀奉承,祝贺语的选择,要因时因人而异,要善于察言观色,像《红楼梦》里的丫鬟小红所说的“有个眉眼高低,出入上下”,灵活把握形势,才能“舌灿莲花”,令得一座皆欢,也令祝贺成为人脉拓展有效的助推剂。
“谢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如今大家却把文明礼貌的语言几乎都抛到脑后。所有的销售人员都应该明白,讲礼貌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一种尊重。
“谢谢!”这句话虽则只有两个字,但如运用得当,却会让人觉得意境深远,魅力无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出“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必要之时,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照顾、支持、喜欢、帮助,表示必要的感谢,不仅是礼貌上应当具备的教养,而且也是对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最直接的肯定。
这种做法,不是虚情假意,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太过矜持木讷而不愿道谢,弄不好会导致交往对象的伤感、失望甚至抱怨,对人脉拓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感谢是一种赞美
其实感谢,本质上是一种赞美。对它运用得当,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恩惠领情不忘,知恩图报,而不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在今后“下一轮”的双边交往中,必定会因为自己不吝惜这么简短的一句话,而赢得更好的回报。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认认真真地对他人说一声“谢谢”的机会是很多的: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应当说”谢谢”。这既是礼貌,也是一种自信。旁人称道自己的衣服很漂亮、英语讲得很流利时,说声“谢谢”最是得体。反之,要是答以“瞎说”、”不怎么地”、“哪里哪里”、“谁说的”、“少来这一套”,便相形见绌多了。
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别忘了郑重其事地道谢。这句短语,是肯定,也是鼓舞,是对对方最高的评价,令对方觉得自己的心思没有白费。
得到领导、同事、朋友们明里暗里的关照后,一定要去当面说一声“谢谢”。坦然受之或装作不知道都是不对的,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你,既然人家已经表示好意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当面道谢,可以让对方明白你感受到了其好意,同时也借此表明你迟早会作出回报。
在公共场合,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也应该当即致以谢意,哪怕只是摁电梯摁纽这样的小事。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氛围。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我们在公共场所应当能常常听到诸女口“谢谢尸“不客气尸这样的对话。
在具体操作中,感谢他人有一些常规可以遵循。在方式方法上,有口头道谢、书面道谢、托人道谢、打电话道谢之分。一般地讲,当面口头道谢效果最佳。专门写信道谢,如获赠礼品、赴宴后这样做,也有很好的效果,显得正式。打电话道谢,时效性强一些,且不易受干扰。而托人道谢一般效果会差一些,除非受客观条件所限,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感谢他人,还要有场合方面的考虑。有些应酬性的感谢可当众当时表达,不过要显示认真而庄重的话,最好专程致谢,应在其他人不在场之际表达此意。既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还便于双方进一步的交流。
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例如:“张小姐,我专门来跟您说一声谢谢”。“王总,多谢了”。越是这样,显得越是正式。
表示感谢,有时还有必要顺便提一下致谢的理由。比如:“李先生,谢谢上次您在制作广告方面的帮助”,表明你对这件事情记得很清楚,也很重视,所以郑重道谢。
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为使被感谢者体验到这一点,务必要做得认真、诚恳、大方。话要说清楚,要直截了当,不要连一个“谢”字都讲得含混不清。表情也要加以配合:要正视对方双目,面带微笑。必要时,还须专门与对方握手致意。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分寸,过于热情了说不定会让对方觉得你另有所图,而冷淡的道谢则显得是在敷衍,还不如不说。
在人脉拓展中有时并不需要做太多事,适时适当的说出一声“谢谢”,往往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人际关系提供一道良好的润滑剂。
对于一名在销售第一线工作的业务人员,有很多行业标准来要求我们,也有很多技术考验我们,而正当我们在不断追求这些高标准、严要求的时候,却也常常忽略最基本的礼貌用语,那就是“谢谢”。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首先就要培训礼貌用语,这是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提高服务水平的方法,同时也为你拓展人脉起到了润滑作用。
人与人的交流是相互的,短短的几分钟的沟通,使用礼貌用语是最基本最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的方法,我们换位思考,自己希望被别人尊重,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使用礼貌用语不仅仅是一个服务者的基本标准,更是构建人脉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