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6日,我到达了被称作“六朝古都”之一的南京城。车过金陵第一雄关的中华门,那蕴藏着浑厚的历史风韵和震撼人心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雄伟壮观,与同为明建筑的西安古城墙相比,更有干云蔽日、凛凛森严之气概。于是我想到了“固若金汤”的含义,并由此联想到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的历史原因。
过了中华门,汽车行驶在繁花的街道上,我被两旁高大苍劲的法国梧桐树所吸引,差不多南京城中的大小路上都栽着这种树木,且都看上去已有些年月了。说法国梧桐,其实是地道的中国树种。我曾在云南的热带森林公园中看到过这样的树。有些事往往是这样,比如教育,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好多值得我们研究并推而广之的好的做法,但我们往往会犯一种“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不经意的过错。于是,便组织人员出外考察学习,待将一些好的经验取来植根于本土之后,才发觉这些东西其实在我们某个学校或某个教师中很早就已经开展过,只是我们没有好好进行挖掘整理而已。世事如此,有些事我们没有见过,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有些事我们没有听过,并不意味着它未发生。因此,我们做每件事都需三思而后行。
我们先游了中山陵。中山陵坐落在钟山上,中山与钟山的天人合一,昭示“三民主义”信念和“天下为公”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进入中山陵园,看不见那些古帝王陵墓墓道两旁特有的石牛、石马之类的生灵,代之而来的是两行高大挺拔的雪松,给人一种气势轩昂的幽静深邃的意境。据说,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如今,整个陵墓,郁郁葱葱,风景独好。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冈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整个建筑,造型严谨,色调和谐,尤其是采用蓝色的琉璃瓦,更增强了庄严肃穆的气氛。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花岗石砌成的8个平台,392级石阶。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第一道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堂中有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制作的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像高4.6米,雕像形象逼真。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进二重门就是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奉安于此。
在中山陵的第四个平台上放着两口铜质大鼎。其中一口鼎上留着日军当年意图炸毁中山陵时的一个弹痕。这个弹痕重重地刺痛了所以前来拜谒的人们的眼睛,也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不忘国耻的布衣心中。站在这个历史的见证旁,我让人拍下了一张也许是我江浙一行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瞻仰完中山陵,我们来到美龄宫。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顶覆绿色琉璃瓦。内部装饰在当时可算奢侈豪华,现在看来就显得很普通了。
在离开南京前往扬州的路上,我们坐车经过了在我少年时代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南京长江大桥。它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是一座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1968年12月竣工。上层的公路桥长4500多米,车行道宽度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00多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0幅铸铁浮雕,人行道旁还有150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南北两端各有两座高大的桥头堡,堡前还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大桥共有9个桥墩,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据说要85米高,底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正桥的桥孔跨度很大,可行万吨巨轮。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我想如果在晚上,桥栏杆上的1000多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00多盏金属卤素灯、公路桥上的玉兰花灯、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00多盏钠灯齐明,整个南京长江大桥就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与天上银河交相辉映,闪烁出一个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今天。
匆匆走过南京,匆匆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儿时那个最纯洁的梦圆了,是在长长地等待中匆匆圆了。比起同时放飞梦想的童年伙伴来说,这个匆匆是多么的幸运,是在他们继续做梦中,也许是已经放弃了梦幻的情形下实现的。是的,人生有许多梦也许永远圆不了,但做梦的仍然很多,世界就在一个多梦的季节里,永远很清新很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