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走亲戚,是故乡的一大风俗,更是一大风景。
正月初二,新女婿领着新媳妇出门了,他们要到丈人家去认亲戚,去给媳妇的先人们送纸。送纸就是为过年时候请到家里的已故祖先饯行。常言说,女婿外甥半个子,让新女婿送纸也就是让死去的先人们看看自家的一个新亲戚、半个后人的模样以及举止言行。
养儿一户丁,养女一门亲。女儿长大成人,远嫁他人,就成了一门亲戚,翌年的正月初二日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认亲之日。这一天,小舅子或妻侄儿就会领着新姑爷挨门逐户到亲房家转,五个油饼或一包点心放到桌子上,这门亲戚就算认下来了。别小看这五个油饼或一包点心的情礼,它传递着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情礼收下,亲戚就算认了。如果不收,就表明两家亲戚中还有一个气眼没有疏通。这个气眼与围棋中的气眼一样,如果堵塞,你的棋子就无法在日子的方格里站稳脚跟。
故乡人走亲戚很看重出门的时日,正月初三晚上送罢纸,也就送走了前来过年的先人们。初四、初六、初八这些逢双数的日子最吉祥,也就成了最宜走亲串友的好日子。前几年走亲戚用的都是自行车,清早起来,吆五喊六,一个个推着自行车从自家的巷子里出来,亲房七八家甚至十来户,每家派一个代表,组成一个走亲戚的车队,像这样去走的亲戚一定是官亲戚。走官亲戚是最热闹也最值得联络情感的事儿。这几年走官亲戚要么是开一个农用车要么是组建一个摩托队,无论是那一种都显得既气派十足又一团和气。于是,正月初四开始,大路上你来我往,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川流不息,成了民间正月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亲戚来了,男主人忙碌着照应,泡茶、递烟,女主人就开始张罗着做饭,间或儿走到客房里问长问短。吃罢饭后,稍坐片刻,待主人将碟盘碗筷收拾停当后,年长的领队就起身辞行,经过一番热情挽留与执意告别后,大家说说笑笑上路了。
今年你来,明年我往,投桃报李,礼尚往来,就这样走来走去,亲戚越走越亲了。反之,也就越疏越远了。
小时候,我不大喜欢走亲戚,因为走亲戚时总要穿戴体面一些。那时,我随身的衣服都是姐姐、哥哥穿过的缀满补丁的旧衣裳。要走亲戚就得将三姐稍微像样的衣裳换下来,再在上衣、裤子边上临时缝几针让我穿上,虽然不合体但也看得过去。我不愿这样做是因为不忍心让三姐为了我而穿着脏烂的衣服走在她的同伴当中,所以,每次去舅舅家都是母亲领着三姐或弟弟去,而父亲干活的牲口圈里、瓜棚周围有一个独自玩泥巴的羸弱小孩就是我。后来,我上了初中,开始越来越想到大姐、二姐家去,而去得最多的亲戚就是大姐家。那是因为饥饿时常困扰着我,而两个姐姐家又离学校很近,她们庄里就有学生在我的班上。去姐姐家不但能吃上一顿饱饭,睡一晚上热炕,而且还能装一两个馍馍度几天紧困的日子。那时节,谁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姐姐家能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我,无非是把我当作至亲至贵的亲戚来看待。不光姐姐家是这样,生活困难的那阵子差不多家家都将最好吃的留着待客、过节用。只有逢年过节来客人时,孩子们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于是,小时候我们最渴望的就是盼着家里来客人,最喜欢的就是过大年了。现在生活好了农家天天猪头天天年,就无所谓过年过节了,再加之,信息畅通,影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现在的春节就冷清了许多,根本就没有我儿时那种欢呼雀跃的心情和箫鼓追随春社日的味道了。
亲戚固然常走常亲,但过于频繁就会遭人闲,凡事都得把握好一个度,更要因事因人而定。于是,就有了小时候我走大姐家的次数比二姐家更多一些的结果,恰恰是因为大姐的家人更比二姐家宽容一些的缘故。现在,我走亲戚很随意,一些重要的亲戚,如丈人、姐妹、舅舅家等差不多每年要去一回,如果那一年没去,就会有一种不快的情绪长久在心中窝着,直到第二年去后才会渐渐释然。因为我一直不把走亲戚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思念与牵挂的本能驱动,看看亲戚家人与物什一年来的变化,我就了却了一桩心事。而对于亲戚特别是有骨肉之亲的姐妹来说,只要娘家的兄弟来一回就是送给她们最好的礼物,从不在乎礼品的多寡。
一个人一生免不了要经历许多事情,有些是十分棘手的难事,比如大病一场、打院盖房、孩子娶媳妇、女儿考上大学等,不是缺钱花就是人手不够,这时候就得靠亲戚帮忙。大多数亲戚总会慷慨相助,总有个别亲戚佯装不知,于是,故乡就有了一句十分经典的农谚,“若要赀人心,害病跌年馑。”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随着岁月的絮积,故乡人也就理解了一些亲戚当初的所为,也就冰释前嫌不再计较往事了。不过,他们也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亲戚若要好,财帛少打交;朋友若要好,早晚把账找。”
故乡的亲戚其实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最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更是一群从心底里望着你过上好日子的人。因此,有了亲戚身后就有了关注的目光,走亲戚就是走过一段人情世故的间距,用手心手背上的肉交换着擦去岁月窗棂上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