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后考察,证明赵普推荐的这个人还真是很合适。所以,老赵对赵普推荐的人才都会相当重视。赵普的神秘性让人望而生畏。满朝大臣对他都有畏惧之心。但他有一个极大长处,即识人,而且不遗余力地为朝廷推荐人才。宋真宗、宋仁宗两朝时,有个大官名叫冯拯,他幼小时跟父亲在一起,他的父亲在赵普家中做管家。赵普此时官位已经做到了侍中。有一天,赵普在室内下了帘子,独坐养神。十几岁的小冯拯就拿了弹弓子,在门帘前打麻雀,被赵普看到,就认真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于是开帘招呼小冯拯进屋来坐。冯拯的父亲见状,认为小孩子打扰了侍中大人,赶紧过来,惶恐谢过,要带孩子离开。赵普对冯拯父亲说:"我看你这个儿子啊,乃是一个贵人。"又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做到我这个位置。"后来冯拯做宰辅,果然做到了侍中。
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相吕端,年轻时,被赵普收入府中做事,有时就到朝中去面见圣上奏事。赵普就观察他,后来跟人说:"我看吕公奏事,得到圣上嘉勉,未曾有喜色;得到圣上挫抑,未曾有惧色;无论喜怒,都不从言语上表现出来,真是宰辅的器量啊!"这就是他观察士大夫的道术,所谓"观其气度宽厚"可以大略知人。
赵普向老赵推荐曹彬、潘美,更是识人的巨大"红利"。
老赵知道,曹彬的从母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为人很严肃,不好与人宴饮,也不与人交结。老赵即位时,他是晋州都监,入朝来见老赵。
老赵问他":过去我一直很亲近你,你却不怎么搭理我,这是怎么回事?"曹彬说:"臣乃周室近亲,在禁庭宿卫,哪里敢结交尊贵!"老赵听后很满意。当初老赵在澶州周世宗麾下时,曹彬为世宗掌茶酒。老赵乃是一酒徒,就向他求"官酒"。曹彬说:"这官酒可不敢给您!"然后,自己买了酒送给老赵。老赵即位后,说起周世宗过去的官吏,还表彰了他:"不敢负其主者,独曹彬耳!"老赵还知道曹彬有传统儒家"好生之德"。曹彬自己就说过:"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戮一人。"他居住的房屋坏了,子弟们要请人修葺。曹彬说:"这时候正是大冬天,墙壁,乃是百虫蛰伏之地,不可伤其生。"这些事,都让老赵对他又敬又爱。潘美也有"好生之德"。当初,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第一次进入后宫,看见一个宫嫔抱一小儿,问之,这个小儿乃是柴荣的儿子。当时老赵身边有范质、赵普、潘美等人。
老赵回头看着赵普问:"你看这事怎么办?"出于改朝换代须斩草除根的惯性理念,赵普一时没有犹豫,说了两个字:"去之!"
潘美在后,不语。老赵又召问潘美,潘美直言道:"臣不敢说!"老赵道:"你认为不可以吗?"潘美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老赵道:"我已有言,不得杀柴氏后人。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潘美说:"臣与陛下北面事周世宗,如果劝陛下杀这个孩子,实在有负于世宗;如果劝陛下不杀,则陛下恐怕要怀疑我是否有异心。故臣实不敢言。"老赵沉吟道:"这个孩子给你抚养。但世宗之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你就当作侄子抚养吧!"潘美就带回了这个孩子。后来老赵也不问,潘美亦不再说这个事。这个孩子后来长大做官,做到刺史。
老赵决计以后平江南时,不能滥杀一人!如此,曹彬、潘美,就是很合适的人选。赵普荐人有功,老赵很高兴。而后来曹彬、潘美收复江南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圣君之战,古今中外史上罕见,成就了大宋的光荣,赵普居功甚伟。
皇上与大臣的"博弈"
大宋代周,太祖受禅,除了韩通之死,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史称后周王朝顺天应人,故欧阳修记五代史,书梁、书汉,皆曰"亡",书晋曰"灭",至周则大书之曰:"逊于位,宋兴。"故讲述历史上的后周之"亡",就应该是"逊位"。"逊位"与"覆亡"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避免了生灵涂炭。《续资治通鉴长编》引苏轼意见曰:"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不嗜杀人"是儒学讨论政治问题之重要正价值,甚至是一切正价值的逻辑起点,它与"敬畏生命"有关。《周易·大传》中已经有"天地之大德曰好生"的说法,孟子见梁惠王时,更有一番对话,是对"好生之德"的政制阐释: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这是中国价值观的重要记录,也是赵匡胤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还是我撰写《赵匡胤时间》最为看重的道义尺度。公元927年到公元976年,这就是"赵匡胤时间",这个时代,杀人如麻。能在这样的乱世,面对血腥风景,化解狠戾,培育起一点祥和之气,是吾土吾民最为急迫的福音。有了这样一个起点,价值的讲述就有了着落,为何要一统中原?为何要捍御契丹?为何要推演道义?为何要解除藩镇兵权?皆因生命珍贵,民生维艰!举义师、行仁政,就是要解民倒悬!
就"民生"而言,只有"不嗜杀人者"方有望设计"逊位"模式。"逊位"应该是政治权力重新分配的最佳模式之一。在传统政治生态中,"逊位",甚至是最优选择,值得赞美。
后周在推演祥和之气;老赵在推演祥和之气;赵普也在推演祥和之气。赵普的知人善任,推荐曹彬、潘美,等于是菩萨之行,这一言之后,就救出了不知多少生命!读史至此,往往就会击节赞赏,足以"下酒"。
赵匡胤知道赵普的能量,践祚后不久,就拜赵普为相,史称"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皇上视赵普如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向他咨询而后决定。这种信任,连外邦都感觉到了。开宝六年,太祖车驾到他的府邸去慰问,给了他很多赏赐。当时吴越国的国王钱俶刚刚派来使者见赵匡胤,而后,又去见了赵普,并给了赵普十瓶海鲜,都放在廊庑之下。太祖车驾到了,家人来不及将吴越国所赠的东西搬走,太祖进来看到,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实话实说。太祖说:"海鲜啊,味道一定不错,打开看看吧。"打开一看,哪是什么海鲜,全是瓜子金,小金豆子。赵普一见,大吃一惊,赶紧辩解:"臣还没有打开吴越来的书信,实在是不知道里面有啥玩意!"太祖笑叹道:"没有关系啦,爱卿只管接收,无妨。吴越,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做主呢!哈!"但这个事让老赵多了份疑心。过去雷德骧状告赵普贪赃,老赵没有治罪,不久又有人状告赵普,购置了秦陇等地的木材到京师,自己的府邸私用。但也有说法是,官吏贪赃,以赵普名义购置木材到京师倒卖。有人检举,就有人查核,最后证明是赵普在做投机倒把生意。这一次惹恼了老赵,要下诏驱逐赵普,免职。但王溥为赵普说了好话,勉强放过。
后来赵普又有不少糗事,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包庇贪赃官员。于是,老赵作出一个决定,另选他人进入中书,分解赵普的权力,最后,干脆让赵普走出朝堂,到河阳去做节度使,做了地方官。
皇上与大臣,在国家治理方向上,历来存在着权力方向的"博弈",这种"博弈"不一定是斗争,但事情涉及管理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因此,不是小事。臣下权力过大,帝国容易呈现尾大不掉"权反在下"之格局;皇上权力过大,帝国容易呈现乾纲独断"权尽在上"之格局。二者都不是帝国的福音。因此,最好的模式就是"君相分权",君主做君主的事,臣下做臣下的事,此即传统儒学期望中的愿景:君君臣臣--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在这方面,帝国自汉代以来就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博弈"。
赵普,在帝国之初,主张中央集权,收回藩镇兵权,是一大见识;但他事实上还有一大见识,往往被人忽略:主张中央分权,推演君相分工。
在老赵考虑给赵普"分权"之前,赵普已经考虑给老赵"分权"了。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同日辞职。老赵随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书时碰上一个程序问题:现在,没有宰相了,哪个宰相来"副署"签名?按照习惯法,诏书没有宰相副署,是不合法的。老赵要提拔赵普,很想将这个程序模糊过去,就对赵普说:"朕为卿署之可乎?"我来为任命你的诏书签个名,可以吗?
赵普回答:"此有司职尔,非帝王事也。"这是政事堂有关部门的职掌所在,不是帝王的事,不成。最后,他们又找了其他人商量,在没有宰相的时候,谁,有资格在干部任命诏书上签署,使其法律生效?有人提出,现在的开封尹赵光义,领有头衔"同平章事",这个就相当于宰辅职衔,可以签署,于是,赵光义署名,赵普为相。
在以后的日子里,太祖、太宗遵守古制,严格按照这个程序颁发诏书,终大宋319年,历北南两宋十八帝,没有一个帝王敢于逾越这个制度。在众多的"祖宗成法"中,限制君权,是其一。
这是大宋的光荣,而赵普,在帝国之初,识大体,坚守了这一古来的秩序原理,成为"君相博弈"中的大宋奠基人,与"收复兵权"同样重要。大宋的格局,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文明。
假如他当初略一动摇,随意将此事模糊过去,则因为有太祖签署的逻辑起点,则以后的逻辑链条将很难走出宿命性质的所谓"路径依赖"。大宋,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种面目。
宋神宗朝时,有一次因为西北用兵失利,神宗大怒之下,在臣下奏上的文件中批示,要斩一名转运不利的后勤官员。
第二天,宰相蔡确奏事,神宗问他:"昨天朕批示斩那个后勤主任,这事办了吗?"蔡确说:"臣正要上奏说这个事呢!皇上要杀此人,臣以为不妥。"神宗说:"杀这个运输不利的人,有何疑虑吗?"蔡确说:"太祖太宗以来,不曾杀一个士大夫。臣等不想让陛下开始破这个例。"祖宗成法,宋真宗以后历届帝王无人敢于违背。
神宗于是沉吟半晌,说道:"他也确实有罪,那就将他刺面,配送远处一个恶劣的地方吧!"这时,有个门下侍郎(略相当于国务部长)章惇在旁值班,听到后说:"如此,还不如杀了他呢!"神宗问:"你这话啥意思?"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脸上刺字,对士大夫是一个侮辱!"神宗气坏了,声色俱厉地说:"哼!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也不客气回敬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蔡确、章惇之所以敢于与神宗"较劲",事实上就是在"君相博弈"中,寻求帝国政治秩序的平衡。大宋帝国,宰辅直接拒绝帝王不合理意见的故实比比皆是。应该说,整个大宋时代,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历朝历代比较合理的,君权不能独大,相权也不能独大。而北宋晚期、南宋晚期,之所以遭遇社稷颠覆江山变色,除了地缘环境的恶劣,遭遇了两个强劲的草原邻邦之外,相权过重,不能合理决策,也是原因之一。
大宋帝国的君相平衡,源于太祖赵匡胤时代,而赵匡胤时代,赵普于此奠基之功很大,值得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