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的目光如果越过整个汴梁,往北,就是黄河。过了黄河,就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再往北,就是被那个"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那是汉唐故地、虞夏旧封。那里尽是吾土吾民……他能够想起去年跟从大帝柴荣北征契丹的一幕幕……张永德的远见卓识
名将张永德在后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永德成为后周太祖郭威的乘龙快婿事,宋人苏辙《龙川别志》所言甚详。
书中说,若干年前,正当后汉之际,官拜枢密使(略相当于三军总司令)的郭威带兵过宋州(今河南商丘)时,市人听说来了大人物,纷纷围观。围观群众中有一女子见到郭威竟然大喊:"这是我老爹啊!"市人以为她是个疯子,纷纷嘲笑驱赶。不料郭威听到,立即驻马询问--果然是自己女儿。原来在兵荒马乱中,父女曾天各一方,女子流落宋州。
妙的是,张永德也恰流落在此,二人在市面上混一口饭吃,当地父老同情他俩,使他们配为夫妇。
现在,女儿与做了总司令的老爸见面,不禁相持而泣。老爸要带女儿走,知道她已经嫁人,于是见张永德,一见之下大喜,认为"有贵人相",便一起带往军中,并奏明后汉朝廷,为张永德补了供奉官。
张永德作为郭威的女婿,与周世宗柴荣有了襟带关联,并因为郭威而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张永德不是凡人。有几件事可以窥见他的过人之处。后汉隐帝刘承祐眼见郭威势力扩张,不禁有了如坐针毡的感觉。在内侍的怂恿下,隐帝做出了昏聩的决定:诛杀郭威,以除后患。同时杀掉了郭威在京城的所有亲属。如前所述,郭威已经羽翼丰满,镇守澶州的王殷给他做了通报。
时张永德正在押送朝廷生辰纲,在节度使常遇营中。常遇也接到了隐帝刘承祐的密令,要他杀掉张永德。犹豫间,张永德猜测到了隐帝密令,他临危不乱,面见常遇。张永德第一句话就说:"将军是不是要杀我啊?"不待常遇说话,他又接着说道,"永德即死无怨,但恐连累君侯全家耳。"常遇愕然:"您这是哪儿的话啊?"永德说:"奸邪蠹政,我丈人郭公誓清君侧。这是一个事实,想必君侯已经知道。咱们这样:您先把我关起来,暂时不要杀我;万一我丈人事不成,再杀永德,那时我死也不算晚。万一我丈人事要成了呢?哈……"常遇看到这么坦荡的解释,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做出了两头下注的决定。他命令壮士对张永德严加看卫,一面又好酒好菜好招待。俩人还常在一起聊天。有一次常遇问他:"你看你老丈人郭威这事能做成吗?"永德曰:"最后必成!"结果,后汉亡,后周立,常遇接到了消息,于是来见张永德称贺,惭愧道:"老夫几误大事!"老汉我几乎误了大事!张永德凭过人胆识,逃过一劫。时周氏亲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杀殆尽,张永德的妻子也就是郭威的女儿侥幸逃过一劫,成为仅余的郭氏血脉。于是被封为晋国公主。而张永德则被提拔为驸马都尉领左卫将军。广顺二年,又提拔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领恩州团练使。不久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第三年郭威死,郭荣改回原名柴荣,入继后周大统,史称周世宗。柴荣也是一位相信"长枪大剑戟"的人物,开疆拓土不遗余力。张永德在柴荣鞍前马后屡立战功。甚至在柴荣征伐江南时,张永德还献出家财制作了战船数十艘,运粮数万斛,自顺阳(今属河南淅川)沿汉水而下,支援大周。于是柴荣设"殿前都点检"一职,位在都指挥使之上,成为禁军最高司令长官,张永德荣膺此职。这一年,张永德二十八岁。赵匡胤二十九岁。
高平战后,如何处置樊爱能等人,周世宗有点犹豫。乱世中正当用人之际,樊爱能好歹也是一员战将……这个地方,张永德又表现了决断能力。
史载柴荣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在侧,柴荣向他讨主意。张永德说:"樊爱能等素无大功,当这一方将帅,就跟白薯似的!未交阵而先逃,死了都不能抵过抵罪。况陛下正欲效法大唐平定四海,统一天下,军法如不严整,即使有勇武士,百万军,又如何能为陛下所用!"周世宗听到这里,将枕头掷到地上,高声称好。即刻拘捕樊爱能等人所部军使以上军官七十多人。
世宗亲自审问,叱责他们说:"尔等皆历朝老将,不是不能打仗;高平一仗,还没有交手,尔等竟望风而逃。这事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想把朕当作"奇货",准备卖给刘崇罢了!"柴荣这话大有道理。远的不说,杜重威就是将石重贵当作"奇货"卖给了耶律德光,卖主求荣,正是樊爱能等人临战时的心思所在。
世宗下令,将以樊爱能为首的左翼将领们全部斩首。何徽等先前守卫晋州有功,世宗一开始打算赦免他,但又认为军法不可废弃,于是一并诛杀。但赐给他们棺材,着人送归老家安葬。从此,后周军士风气为之一变。史称"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姑息藩镇"的祸端
事实上,"姑息之政"由来已久。唐末以来,藩镇坐大,百年来飞扬跋扈,君王难于制衡藩镇,不但演绎了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的政制格局,令邦国管理效率下降,更有藩镇因为握有兵权,觊觎君王之位,往往在"时机"成熟之际,启动叛逆之心。于是有权力重新分配之争斗,而争斗中,血流成河。"国计"因此失序,令契丹总是能得到机缘插手中原事变;"民生"因此艰困,让天下士庶在乱世中一次次地品尝改朝换代的兴亡之苦。
按清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的说法,"五代姑息藩镇",是五代之乱的直接原因。他说:"唐自失河北后,河朔三镇,朝命不行,已同化外。羁縻至末季,天子益弱,诸侯益强,朝廷尤以姑息为事,卒至尾大不掉,区宇分裂,鼎祚遽移。"大唐王朝自从失掉河北之后,河朔三镇,朝廷的命令得不到执行,已经形同化外野蛮之地。施行胡萝卜加大棒的笼络控制办法以来,直到唐末,天子更加软弱,藩镇更加强大。但朝廷还是以姑息为主要办法。最后终于导致尾大不掉,国家政区分裂,江山变色。
整个"五代乱史",几乎可以看作一部"姑息藩镇"史。后梁末年,朝廷不能节制藩镇,有个大藩帅镇守河北,朝廷有隐忧而不敢过问。听说这个大帅死了,只能在宫中私自庆贺。有个节度使,夺人之妻,人家丈夫告到京师,梁帝为难,只好"曲事调停",和稀泥,史称"略无威断"。
唐明宗时,诸藩叛乱,多次征讨,都半路班师。有个叫孟知祥的据蜀为藩,唐帝派遣官员前往"监军",被孟知祥斩杀。唐帝还得下诏"抚之"。
后晋时,有大将杨光远总是对抗朝廷诏令,晋帝也没有办法。更有一个叫张彦泽的节度使,常干违法事,从事张式劝谏他,不听,张式出奔。张彦泽让人向晋帝面奏:"张彦泽如果得不到张式,恐致不测。"晋帝不得已,将张式交给了张彦泽。朝廷之尊,反为臣下所胁制。
……凡此种种,还是小事,更有藩镇直接反叛朝廷的大事。
后晋大将,镇守镇州的安重荣,要与契丹决战,石敬瑭好言谕止,安重荣根本不听,认为晋帝拿他没办法,接下来就联合襄州的安从进,准备造反。
另一位藩帅安从进,在襄州,晋帝想把他迁徙到青州去做大藩,他竟说:"好啊!等把青州移到汉江南边的襄州来,我就去赴任。"晋帝闻言,也不敢惹他,史称"亦优容之",还是得好言好语宽待他。
这种"姑息之政",直到郭威时代还存在,成为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处理军政要务的前代经验教训。
郭威诛杀王峻、王殷,可能是最终结束"姑息藩镇"的人物。他是在"姑息藩镇"尝到苦果后,果断处置,结果导致"君臣不终"(这一点让郭威的继任者柴荣常常说到)。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郭威对藩镇的痛下狠手,这才有了柴荣后来"节制"武行德、李继勋的故实。
武行德是周世宗时的功臣,世宗在征淮南时,以武行德为濠州(今属安徽凤阳)行营都部署,曾在郡境破淮军两千余人。但不久率师屯定远时为江南军所败,武行德勉强逃出重围。周世宗没有姑息,而是果断将他贬官,左授右卫上将军。
李继勋是所谓宿将,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战役中,守御无方,导致南唐军出城来攻,并"破栅而入",后周军的攻城器械都被焚毁。此举让周军士气受阻,史称当时是"军无固志,诸将议欲退军"。周世宗也没有姑息他,将其免去中央军职,出为河阳三城(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使,次年又免去其节度使而责为右武卫大将军。
了解五代以来"姑息藩镇"的故实,就知道张永德鼓励周世宗处置何徽、樊爱能,实是英明之举。此事也成为柴荣一生最具杀伐手段的案例。此前二百年"姑息藩镇"的局面,开始改观。
张永德慧眼识珠
王夫之《读通鉴论》论及樊爱能、何徽被正法事议论道:殷、峻诛,而后樊爱能、何徽可伏法于牙门,武行德、李继勋可就贬于国法;乃以施于有宋,而石守信、高怀德之流,敛手以就臣服。天诛也,王章也,国之所以立、民之所藉以生也。故曰不可以葅醢韩、彭之罪罪之也。百年以来,飞扬跋扈之气习为之渐息,一人死,则万人得以保其生。
船山意见译成现代语大意如下:因为有王殷、王峻之诛杀,所以后来的樊爱能、何徽才有可能伏法于军帐之前,武行德、李继勋才可以国法贬官;这个传统到了大宋时代,老赵施"杯酒释兵权",石守信、高怀德这类旧日藩镇,才不得不敛手臣服。正义的诛杀,也是王法所在,更是国家之所以建立、士庶之所以为生的保障啊!所以说,郭威诛杀王殷、柴荣诛杀樊爱能等,不可以用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的不当来批评。唐末以来百年间,藩镇的飞扬跋扈之气习从此渐渐平息,诛杀一人,而万人得以平安,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事实上王峻不算被诛杀,是病死;王殷则死得冤,这一点,船山先生也同意,认为"王殷无罪受诛"。但先生行文至此,不加解释,有了文义矛盾。)古语有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诛杀樊爱能这样的大决断,在"姑息藩镇"积习之下,是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的。而提出这个"一言兴邦"谏言的,正是张永德。张永德一番话语,对整肃后周士气深为有功。大约也正是这些地方,让周世宗柴荣感到了张永德的水浅水深……理解"姑息藩镇"的历史,理解解决"姑息藩镇"的"张永德模式",对赵匡胤后来的"收兵权"故实,会有更多同情理解。这是后话,且伏一笔在此,容当后表。
有一个传说(但也备不住就是史实),似能考见张永德缘何成了老赵家的死党。这个传说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又见于苏辙的《龙川别志》。两书作者都是大名鼎鼎的北宋人,所记应该有根有据。
说张永德好方术,因此家里门客多道士。其中一个举子一病多年,张永德待之甚厚。此人会炼金术,能把水银变黄金,临行前表演给永德看。永德惊异,打算学这门技艺。举子说:"君自有三十年富贵,此术不足学也。"永德问他,举子卖关子不说,但他提示永德:"后当见吾于淮上。"说罢离去。
后来周世宗用兵寿春,永德从之。永德善射,往往到郊野设靶,观者如堵。有一次,他发现围观人群中有一和尚,原来就是那位举子。于是携手同归,宿帐中。夜半,张永德屏去仆人,问当年举子所言"三十年富贵"在哪里。
举子给他贡献了一个神秘意见:"若见二属猪人,善事之,则富贵可保也。"举子离去后,张永德有了猜度。"二属猪人"何在?他开始暗中打探。高平之战后,张永德高看赵匡胤一眼,老赵也就有了经常向老上级"讨教"的机会。当他俩能够聊天的时候,张永德想起了道士举子的预言。老赵告诉他自己的出生日,居然是丁亥年!丁亥之猪!
赵匡胤天姿英特,是一个生相出众的人物。经由高平之役,张永德更发现此人不俗不凡,现在又得知是一个"属猪"的,于是倾身事之。
赵匡胤虽然功名日盛,但家世并不显赫,他又生性廉洁,既不鱼肉百姓,又不贪污腐败,所以生活用度往往有拮据之时。张永德乃是贵戚之家,于是慷慨大度,不断地以家资奉给老赵。
更有意思的是,赵匡义生于己亥,小老赵一轮十二岁,也是属猪的!
赵匡义姿表尤异,一望而知不是俗人。这俩"属猪的"弟兄令张永德异常惊喜!
后来张永德有了好东西,甚至先要老赵挑拣,剩下的才自己享用。老赵深深地感谢永德,永德不说破,老赵也不知道他为何如此倾力结交咱老赵。
显德五年(958)老赵拟娶名臣王饶的女儿为妻,张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助之"。后来赵匡义又娶魏王符彦卿的女儿,周世宗皇后的妹妹符氏,因为银子不多,来找哥哥赵匡胤商量说:"符氏,大家闺秀,吾正穷着呢,没有合适的聘资,你看如何是好?"老赵干脆给张永德写了封求助信,要弟弟赵匡义去找他。张永德甚至把这个看作是对自己的荣宠,倾家助之。
两个高攀的姻缘,极大地改善了老赵的社会地位,周世宗所以高看老赵,与这两场婚姻也有关系。
不仅如此,有了贵戚家的资助,老赵还得以结交天下豪杰。没有张永德对老赵的经济援助,老赵家与后周各路英雄的来往就会捉襟见肘。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张永德居然在政治上对赵匡胤也是倾心支持,没有二话。
张永德任殿前都检点,这个职位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他居然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为赵匡胤坐大秘密地做了筹备工作。当然,张永德不一定就是秘密推戴老赵做皇上,但至少是推戴老赵做"老大"。但又有史料说:"忠武节度使、兼侍中阳曲张永德,徙武胜节度使。初,显德末,有江湖方士私谓永德言上(赵匡胤)受命之符者,永德在军中潜意推奉。"这里说的"潜意推奉"几个字,几乎就是直言张永德在帮助赵匡胤"谋反"!我对此类说法不大相信,因为:张永德深受柴荣信任,而柴荣当时还很年轻,正在壮年,除非谋杀柴荣,否则如何替代?但这类故实可以佐证的是:张永德对老赵心服口服。
显德二年后,张永德即开始倾心拥戴赵匡胤,为何?这是赵匡胤时代的又一个谜团。没有人知道张永德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我倾向于提出三个理由来解释这个谜团。
第一个理由:老赵人格魅力不一般。他仗义,有豪侠气,且为人正派,在五代乱世中,他的特立独行具有道德感召力。
第二个理由:高平之战,老赵"指挥"张永德的那一个瞬间,让他有了"听令"的谦卑。撇开职务官位不论,老赵比他更有气场。他服气老赵。我会在后面详叙"高平之战"。
第三个理由:如果张永德真的"潜心拥戴"老赵,"两个属猪人"等说法也许影响了张永德。不同史书记载的道士举子、江湖方士、睢阳书生,很可能是一个人。他们是不是老赵派往张永德身边的"卧底"或"说客"?史无明书,不好臆断,这类事如果做"故实"看,几乎就是在为陈桥驿事件做舆论准备;如果做"故事"看,也许不过是事后好事者的演绎。但即使是演绎,此中也有人心相背。这才是问题的要紧处:老赵得人心,连柴荣的姐夫张永德都已经心在赵匡胤这边了。王夫之《宋论》多次论及大宋得天下的因果,认为是"天命所归"。
现在知道的事实是:周世宗刚一逝世,赵匡胤做皇帝就已经是"天下归心"。这之中,张永德的潜在正反作用,不可小觑。他如果振臂一呼,反对老赵登基,估计又是一场血流成河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