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也没有打算草草了之,在5月29日的时候,他在淘宝网上用风清扬的署名再次发表了一篇帖子,对于“招财进宝”进行了再次的解释,其中的内容有:“我们可以再来谈谈"招财进宝"的真正出发点。第一,淘宝网承担了阿里巴巴在未来五年之内为中国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的重任,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公平的竞争中来,未来给更多的卖家和买家提供更低的门槛,我们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作出再免费三年的决定,我们不可能破坏或者违背当初对大家的承诺。这个承诺是所有股东和董事慎重考虑之后的结果,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天没有一个股东会要求我们在淘宝上收费和赚钱。有很多人都说我们的资金压力非常大,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公司现在拥有的现金储备至少能够让淘宝网再免费20年。淘宝目前的问题不是钱,而是如何做成全世界最好的公司。第二,我们之前也已经对所有参与淘宝网的建设者和会员作出过承诺,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找出一个公平、合理的收费模式,这样不仅让淘宝网能够得到发展,还能够让所有的卖家发财、买家快乐!我希望能有一种这样的理想商业模式:让愿意付费的人付费,不愿意付费的人永久免费。当然,我这样的想法只在理论上出现过,在世界上能够实践成功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但是,我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淘宝网在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就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一直想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因为我们还年轻,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创造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历史。第三,推出"招财进宝"的本意是想帮助一些卖家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加顺利一些,因为很多的网店店主都希望为自己的网店作一些投资或者让店里的访问量更大一些。所以,这项服务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小的投资游戏,和淘宝网推出的其他的服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淘宝网现在每天在线产品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800万件,未来的几年差不多将会有5000万~8000万件。如果我们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客户的满意度,我们觉得这是淘宝网的大胆尝试,但是请相信这绝对不是出于盈利目的考虑的。其实,这项服务给淘宝网带来的收入,还不够买我们每天要用的打印纸。但是,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造成这样的后果,我们的确有不对的地方,产品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淘宝的员工正在完善这些产品。请给我们年轻人一次机会吧,我们真诚地感谢过去的几年中大家给予淘宝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今天我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完善淘宝!”
马云一直认为,“招财进宝”受到多数人的抵制是因为在它推出之前没有和用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大家一听说是收费的就非常抵触,马云作出这样的解释之后,广大的用户依旧不认同。马云表示,既然淘宝是大家的,那就发起投票,由大家决定“招财进宝”的生死,最终,“招财进宝”被取消了。这种通过网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一项网站新功能的方式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是史无前例的。
在这场灾难中,马云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他都没有把它当成一种公关的手段,自始至终,他都是在用非常认真的态度跟自己的会员、用户解释,最终还取消了“招财进宝”。但是,对此马云并没有感到沮丧或者泄气,他说:“虽然"招财进宝"现在已经停止推广了,但是这并不排除完善之后重新推向市场的可能。”
招兵买马,“马大侠”倾力打造直销军队
今天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它已成为阿里巴巴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第一体现诚信,承诺了就要兑现,该奖的奖,该罚的罚。第二体现团队精神,贺学友的两个经理都来陪绑。续签是我们的生命,希望以后不再看到这种事。我非常钦佩贺学友……
--马云
在阿里巴巴的创业历史上,发动过两次“销售大战”,而这两次的战役都使阿里巴巴在发展的道路上起死回生。表面上看,“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是阿里巴巴在不断试验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两个产品,但是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他们销售的是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商业模式,销售是阿里巴巴多年的积累,而销售取得的经验和胜利是阿里巴巴在前进道路上的最大竞争力。
2000年,阿里巴巴遭遇了事业上的寒冬时期,到了2001年,这种状况依旧没有改观,尽管这个时候阿里巴巴已经出现了“中国供应商”,但是这一年的路依旧显得非常漫长,销售获得的收入还是杯水车薪。这一年的阿里巴巴几乎每个月都会召开董事会议,而会议的最终结果都是:“方向是对的,但是就是没有销量。再做几个月还是这样的话,砍掉网站!”
阿里巴巴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但是依旧没有销量。在2001年的12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出了,阿里巴巴的会员数量突破了100万,而且12月份出现了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一次的资金盈余,虽然盈余的资金只有区区几万美金,纵观全年下来阿里巴巴还是在亏损,但是几乎所有的高层都看见了阿里巴巴的希望。
2002年,一次马云和关明生到玉泉山上喝茶,这一天,两个人在闲聊的过程中说到了阿里巴巴2002年的目标。关明生很果断:“2002年一定要实现收支平衡!”马云却说要赚一元钱!马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以往的阿里巴巴年度算下来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如果可以赚一元钱,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就是历史性的突破。正是“赚一元钱”的口号让阿里巴巴出现了收支平衡的情况,还让阿里巴巴出现了首次盈利。
2003年,马云提出来每天收入100万的口号。这个口号一出,让阿里巴巴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尽管不信,但是所有的人还是照着马云提出的口号和梦想努力着。结果,2003年阿里巴巴不但实现了这个目标,还超越了这个目标,之后2004年的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的每天交税100万……每年的目标都被超越了。
这些钱全部都是从销售中得到的,从“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中得到的。这最终要归功于阿里巴巴的销售团队。2001年的时候,销售人员的全年业绩是3万~5万元,能够做到6万元的就可以成为顶级销售员了。到了2002年的时候,整个销售团队普遍都开始提升。而阿里巴巴销售团队的指挥者也认为有必要奖励一下业绩达到100万的人了。他们决定组建一个百万俱乐部,激励自己的销售团队。团队中出现的第一个业绩100万的人是广东东莞的黄榕光,第二个是深圳的王刚,第三个百万俱乐部的会员是永康的罗建路,这个时候罗建路的业绩已经有220万了。而当第四个百万会员出现的时候,他在2003年全年的业绩是630万……面对这样一群销售精英,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其他高管决定犒劳一下他们,去海南岛轻松一下。
在2003年之前,所有的百万俱乐部会员都是出自“中国供应商”的英雄。在2003年3月的时候,张英和其他几位女将带领的“诚信通”也杀出了一条路,而且“诚信通”也要求做百万。而2300元一单的业务,要做到100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这些人做到了,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诚信通”就出现了第一个百万会员--王亮,之后又陆续出来了五个百万会员。这次阿里巴巴也有奖励,同样也是旅游,但不是在国内,而是国外的斐济。
从2000年年底到2005年年底,阿里巴巴的销售团队中涌现出来了一大批的“功臣”,而这些销售精英几乎都是马云一手倾力打造的,其中有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贺学友。
贺学友目前是东莞区的销售专家,在阿里巴巴销售专家相当于销售经理。他在阿里巴巴的资格并不是很老,是在2001年年底进入阿里巴巴的,而他的学历也是在阿里巴巴团队中屈指可数的--高中毕业。刚进阿里巴巴的时候,贺学友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并在2002年的时候也进入了百万俱乐部。在2003年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做到全国第一,20多岁的年轻人竟然如此“狂妄”。在2003年的2月,阿里巴巴的员工狂欢节上,贺学友和马云打了一个赌。多年之后,马云回忆说:“当时他说要赌,我就说好,而且当时我说如果他能赢的话,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他挑,我请他吃饭;如果他输的话,他就要脱光衣服跳到西湖里去!”
原来,当时的狂欢节上,马云一直就在想2003年的目标,在2002年的时候罗建路已经突破了200万,2003年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呢?刚好这个时候马云看见了贺学友,就随即对他说:“你2003年给我做到365万,一天一万,给我把续签率达到78%,如果这两项你都做到了,我就可以答应你的任何要求,我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城市请你吃饭。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你就穿着三角裤围着西湖跑一圈,然后脱光跳进湖里!”没有想到的是贺学友当时就满口答应。
打完赌之后的3天,贺学友就制订了自己的计划,他有两个助手,所以他的团队目标就是1000万,而他自己的个人目标是588万,之后他又把目标细分到每一天中,然后把这些计划制订成表贴在自己家的墙上。在2003年的8月,贺学友的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了365万。这件事情让马云和其他的高层知道了,关明生和李琪专门在杭州请贺学友吃了饭,关明生还特意从香港带回来了一瓶红酒,这顿饭让贺学友吃得非常感动,而马云也一直给贺学友打电话,说随时都可以请他吃饭,而贺学友也一直说要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达到顶峰,希望到时候马总可以请他们吃饭。
2003年年底终于到了,贺学友一年的业绩达到了630万,比马云当时提出的365万整整高出了165万,而贺学友的团队也突破了1000万。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续签率并没有达到78%。贺学友说:“我们的续签率还差两个百分点,有一些客户没能够续签,他们是2002年的老客户,是我自己的服务还没有做到位,让客户出现了误会。”
马云对此说:“虽然有功,但是功不能抵过,饭我还是会照请,但是西湖你还要照跳!”2004年2月7日,贺学友参加一个婚礼的时候喝了很多红酒,而马云就说要在这天跳西湖。大家听说之后都纷纷来到西湖边上,有人拍照,也有人助威。贺学友和他的两个助手一起跳进了西湖中。刚跳进去,马云就招呼他们上岸,还说当时只是说跳西湖,并没有说要在水里待多长时间。上岸之后,马云就在人群中说了这么一段话:“今天是我们阿里巴巴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体现了我们阿里巴巴的诚信,既然有承诺就要有兑现,也体现了我们阿里巴巴的团队精神,贺学友跳湖,他的两个助理也跟着跳。但是,续签是我们阿里巴巴的生命,希望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当然,我非常敬佩贺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