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它们喜欢扎堆吃草,但是只要有一只羊动起来去找另一片草地,其他的羊也就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是否有狼或者不远处是否有更好的草地。
人类和羊群有共同之处——喜欢盲从他人,用中国的古话讲叫做“人云亦云”,意思就是人们在某些场合的时候,宁可相信群众的无知行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真知灼见。盲从他人虽然由多种原因造成,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很悲哀的一种行为。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心理学家称其为“盲从的行为”,它是指管理学上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人们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社会中的从众、跟风行为。
“羊群效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甚至可以说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效应形象地揭示了人类的一个共同弱点——那就是盲目从众。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就是这种行为的典型事例,盲从的行为是一种宁可相信别人也不愿去相信自己的愚蠢做法,并且这种做法往往会陷入别人的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一般会出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上必定有一个领先者。这个领先者就是“领头羊”,其他的人会不断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会去哪里“吃草”。
有一个幽默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去世后被邀请到天堂去参加一个由石油巨头组成的会议,一进会议室,他发现座无虚席,自己已经没有落座的地方,开会站着听是一件很痛苦且没有面子的事情。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么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陆续离场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过了很久,其他的石油大亨还没有回来,他心里想,大家都跑了过去,难道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如果说上面这个事情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而下面的这个事件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人为了赶时间,在大街上狂奔,一个好事的人就问他,这么着急去干什么。由于确实着急,他就冲这个人摆摆手,什么也没说就扬长而去。这个人看他这么着急忙慌的朝前跑,就想前面会不会有什么好事?于是他就开始跟着前面那个人跑,后来其他人看到他们两个人如此狂奔,也开始跟着跑起来。到后来,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前面那个人跑,场面相当壮观……
除了第一个着急办事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跑外,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个事情虽然看上去很讽刺,但这些人所犯的错误,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场合或领域里重犯。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有从众的心理或者行为,因为这是一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但事实上,无论是谁都有可能成为盲从的“羊群”中的一只。因为我们在遇到自己无法彻底了解清楚的事情时,就会用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房价和股票的价值之所以会忽而被抬高忽而又被降低的原因。
羊群效应在证券市场中的体现非常明显,很多人投资股票都是盲目地追随身边的人或者追随舆论导向,别人或者舆论说哪只股票好,他们就去买哪一只。更有人过分相信“内部消息”,认为这些消息很可靠,殊不知这正是别人利用“羊群效应”的心理作用在圈自己的钱。
“羊群效应”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心理缺陷,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并且这个弱点不能被克服,只能绕行。我们只有把它当做悬在头上的剑,时刻提醒自己要多注意。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成了“羊群”的一部分。
生活中要尽量避免盲目的行为
羊群效应不能被克服,我们只能尽量的绕行,在自己的生活中尽量避免这种盲目的行为。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效应能长期存在呢?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是造成这种效应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人类虽然具有很强的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依然缺乏对信号的观测及识别的能力,通俗的讲,就是信息流通不畅。打个比方,做IT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出版业的一些基本规则,而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电脑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IT行业的人,在遇到和出版业有关的事情时,他们只能按照常规来做,这个常规就是“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做”。普通人去买电脑,也只能依照品牌来选择,大家都说某某品牌好,人们一般会选择某某品牌……其实广告就是利用这种盲从的效应来达到目的的。进一步来说,羊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彻底,或者说受到人类发展的局限而不能彻底认识造成的。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一无是处的“坏效应”,特别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处于萌发状态的时候,适当的遵循前人的发展轨迹对自己的未来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一味追随别人,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所以说,正确的信息决策是避免羊群效应最好的办法。在任何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信息收集的企业和个人无异于将自身投入羊群的队伍。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大部分人在众多信息面前会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往往会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选择信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关于羊群效应是如何形成的还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哲学家认为
羊群效应的形成,是由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缺陷。人类的理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这个局限性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可以通过理性控制的事情时,人们一般不会出现盲从的行为;而如果遇到了局限性之内的事,也就是自己已经无法通过理性控制的事情时,人们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跟随别人,因为这样使人有一种安全感,即使这种选择是错的,也有很多人陪伴,可以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变态”的满足。
人们本身就具有一种潜意识,那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在平时并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一到特殊时刻,它就会在本人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己冒出来。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与人的这种潜意识深度不同,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锻炼自己将这种潜意识埋藏得更深,避免自己犯这样的错误。
2.社会学家认为
人类在单独处理事情的时候,很难出现盲从的现象,越是到了人多的地方,或者越是在集体中,越容易出现这种盲从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通俗的讲就是宁可相信集体,也不相信自己,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集体的智慧是这个集体个人智慧的总和,一定会比自己的智慧要高。而实际上,这种逻辑关系是错误的。就像一本书《世界上最经典的人生定律》里所提到的一样,1+1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等于2,有时候还会出现小于2或者出现更糟糕的情况。
无论哪种观点,都在说明“羊群效应”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或者是全人类共同的弱点,并且都是不能被克服的,因为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我们只能通过主观手段尽量避免它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盲目跟随只会成为牺牲品
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获利的都是那些行业的领跑者,羊群中的某些个体虽然前期也能获得利润,但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那些跟在别人后面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赢家!
近几年,中国的股市开始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特别是在国内很多老百姓也参与其中,想玩一把刺激,挣一份“外快”,但由于对股票市场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很多人都走进羊群的队伍。哪只股票最近涨价了,大家一窝蜂地“抢购”,哪只股票最近跌了,大家一窝蜂地“甩卖”……中国股民的疯狂行为令很多业内专家大为惊叹,一是惊叹股民的购买力,另外一点,就是惊叹股民的“大胆”和盲从劲头。从“羊群效应”我们可以明确的推断,最终获利的都是有独到见解的“领头羊”,而那些跟着别人跑的人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
法国有位叫约翰·法伯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人们称为“毛毛虫实验”。我现在借用这个实验来验证这个观点:
他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然后随便找了一只在其前面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然后记住这个毛毛虫的特征,过几分钟再撒一点,这些毛毛虫就开始跟能吃到松叶的这只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转,其实所撒的松叶只够第一个毛毛虫吃,也就是说,其他毛毛虫只是在徒劳且不知所以地跟着前面的那只毛毛虫转。
喂了三次之后,法伯就不再撒松叶,但这些毛毛虫还在继续的转,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在不停地、坚忍地爬行,一连走了7天7夜,最终,除了吃到食物的那只毛毛虫外,其他的都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
这种毛毛虫总是喜欢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的习惯,科学家称为“跟随者”的习惯,其实也就是羊群效应。
在商场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同样的一桩生意,做第一的是天才,做第二的是庸才,做第三的是蠢材,做第四的就要入棺材了。由此就可以发现跟随者的悲哀。
把这个例子转化到股市可以发现,股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转盘”,钱就是“诱饵”,围绕这个巨大转盘转的不是“毛毛虫”,而是自认为聪明的“人”。围绕这个“转盘”转动的,是成千上万个由人组成的圈,每个圈里,最终获利的都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而其他的跟随者,最终的命运就和上面那些因劳累而死去的毛毛虫一样。
面对日益庞大的市场,每个投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渺小,他们为了能在股市中分一杯羹,不得不跟随市场上的主力资金追涨杀跌。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蜂拥而至,如遇风声鹤唳,他们又一哄而散。市场在打压一个板块股价时,这个板块就一无是处;市场在炒作一个板块热点时,这个板块就好像前途无比巨大,什么都好!在股市里,这个市场规律从没有改变过。
大部分投资人经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成为主力资金打压吸筹及拉高派发的“牺牲品”。他们在资金和信息技术上有先天的弱势,所以想要在股市上大赚一把就太难了。
他们的盲从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那种“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例子在股市发生的最多。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可惜的是,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媒体一报道,就会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媒体的报道就能变成“民意”……
人类很聪明,因为人类发明创造了很多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的高级玩意儿;但同时人类也很愚蠢,因为这么简单的道理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在生活中上演。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主动走进羊群的队伍。
在人之后永是输家
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选择不同、道路不同所造就的。如果大家都盲目的跟着别人走,那这世界上有可能就只剩下一种颜色、一个模式甚至一种人……
虽然很多人提倡在没有找到方向之前,模仿成功者的脚步,但是这是有适用条件的。如果你初出茅庐,刚走入社会,或者你刚进入一个行业,模仿前辈的一些行为方式,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让你很快地融入这个集体。但是如果你一直模仿别人,跟着别人的步伐前进,那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很糟糕。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能做好的事情,你照着他的方式去做,未必做得好。更何况外界条件也是瞬息万变,会让你的模仿失去最佳的时机。
从前一个渔夫去河边钓鱼,鱼刚上钩,他就被一群猴子围了起来。
猴子们问:“你用什么钓鱼呀?”
渔夫开玩笑说:“用猴肠。”
猴子们大发脾气,扑上来要把渔夫打死。渔夫一看自己惹了祸端,就找了个机会躺在地上装死。猴子们看到渔夫一动也不动,以为他死了,就纷纷地喊着:“他已经死了,我们把他送到公墓里去!”但是公墓里有金墓也有银墓还有一个麻风病人墓,送到哪里面最合适?最后一只老猴子做决定说:“把他送到银墓中去。”
于是,猴子们把渔夫抬到了银墓中,并且在他身上扔了些银白色的银块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渔夫看外面没了动静,就悄悄从银墓中爬了出来,并且将撒在身上的银子都装在衣袋里,趁夜色回到了村子。从那天起,这个渔夫成了村里有名的富翁,过起了好日子。村里很多人都非常纳闷,他怎么就一夜暴富了呢?但渔夫谁也没有告诉。一天,渔夫的一个好朋友问他:“你是怎么发的财?”渔夫鉴于他们之间多年的友情,就把经过情形告诉了他。这个朋友听后,马上回家带上钓鱼的工具来到了这个渔夫说的那条河边,;正当鱼上钩的时候,那群猴子们又来了。
猴子们照例问他:“你用什么钓鱼呀?”
“用猴肠。”这个人不假思索地就回答。
猴子们听后又发起火来,提起棍子就狠狠地打了这个人一顿,这个人照着渔夫的样子也躺在地上装死。猴子们见他死了,就叫喊着说:“把他抬到哪个公墓去?是金墓?还是银墓或麻风病人墓?”
一只老猴子做了决定,说把他抬到麻风病人墓去!
这个人一听就急了,爬起来说:“啊,那不行,把我抬到金墓去吧!至少也得把我抬到银墓去!”
一只猴子一看他还会说话,就说:“看来,我们还没把他打死。再狠狠地打!”
后来,猴子们真的把渔夫的这个朋友打死了,然后它们把这人埋进了麻风病人墓里。
这是一个西方的寓言故事,说的就是盲从者的悲哀。别人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而依葫芦画瓢的人有可能会赔个精光,甚至连命也给搭上。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模仿别人,喜欢跟着别人的步伐前进。他们看别人干什么赚到钱了,自己就也去干什么;看别人在哪里发财了,自己就也想去那里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家长看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自己的孩子报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特长是否在这方面……
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适合别人的路,未必就适合你,所以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追随者最后很难成为赢家,只会成为赢家的陪衬和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