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而是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布里丹毛驴效应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家里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毛驴。一天,送草料的农民出于对布里丹的敬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草料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所以,它左边看看,右边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我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草料”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草料,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要想做到前者,我们就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牧童进深山,误入狼窝,发现了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老狼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是因为它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现了布里丹毛驴效应的形成过程。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救回至少一只。
从前,有兄弟两个人看见天空中一只大雁在飞,就准备把它射下来。哥哥说:“等我们把它射下来就煮着吃,一定会很香的。”这时,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争执起来:“鹅煮着才会好吃,大雁要烤着才好吃,你真不懂吃。”哥哥已经把弓举起来,听到这里又把弓放下,为怎么吃这只大雁而犹豫起来。就在这时,有一位老农从旁边经过,于是他们就向老农请教。老农听了以后笑了笑说:“你们把雁分开,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尝,不就知道哪一种做法更好吃了吗?”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头要射大雁时,大雁早已无影无踪了,连一根大雁毛都没有留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因为选择的结果往往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所以人们都希望看清楚了再选择。凡事看清楚了再做的确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它不会在现实决策中出现。因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等我们看得非常清楚的时候,机会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
立刻动手,绝不拖延
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伯斯在谈到新经济的规律时说,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现实正是如此,现代社会并不一定是我们做得最好就会成功。机遇稍纵即逝,速度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成败已经不能仅仅以“大鱼”“小鱼”论,而要看“快”与“慢”了,因此也就形成了“快鱼吃慢鱼”的结果。
例如,当年加拿大通过了将枫叶旗定为国旗的决议。决议通过后仅三天,日本生产的枫叶小国旗和玩具就出现在了加拿大市场上,销售异常火爆。而加拿大当地的厂商却坐失良机。
布里丹毛驴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在逃跑时都想方设法变卖家产,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买进。两个年轻的德国人看到这种情形,都认为这是发财的大好时机。因为他们认识到,战争总是要结束的,不管谁胜谁负,老百姓总还是要生活。如果现在低价买进百姓急于变卖的这些东西,等战争结束后,高价卖出,一定可获取非常巨额的差价。
但是,这两个有着相同想法的年轻人的行动却不一样。一个人转念一想,这么多的东西买进后,万一遇到军队,这些东西极有可能被强占,这样自己就白干了。因此,他选择逃到乡下,放弃了这个经商的机遇。另一个人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决定采取行动。与此同时,他还想好了怎样安全地保存这些东西的方法。首先,他大量地收购老百姓的家产,然后,他及时把这些东西转移到乡下。
战争结束后,那两个年轻人又遇到了一起。这时,那个仍然贫穷的年轻人看着已经成为富翁的年轻人说:“早知道我也应该收购那些东西啊!”
有的人经常埋怨环境不好没法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的人坚持要等到条件完全成熟再动手;有的人想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确实要做好准备,确实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的决心和行动,而不是空想。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是紧跟行动的。我们的内心怎样想,就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也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人人都想做成大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切实执行自己的计划,也只有这少数人才是最后的成功者。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并非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也并非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但他们总是在等待,迟迟不愿意行动,结果产生了负疚感,造成意志瘫痪,更没法再行动了。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因为恐惧而不去行动,不如说是因为不去行动而产生了恐惧。许多事情的难度都因为我们的犹豫和摇摆而加大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过:“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大,他至少要先迈出第一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目标。
拿破仑曾经说过:“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但只有做得好才是又聪明又好。”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只有行动起来,紧持不懈,才能登上成功的列车,到达理想的彼岸。
切莫贪得无厌
生活不是电视剧,有明确的是非观,可以让我们猜中结局。生活中的选择大多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如果像布里丹的那头驴子一样,总想着要获取最多最大的利益,反而会使我们的选择更加犹豫。选择虽然也意味着放弃,但多数时候,关键在于选择后的坚持,而不在于选择本身。不要局限于选择本身,否则我们就会成为布里丹的那头毛驴。
有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和外面撒了些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处,想着只要等到火鸡进入箱子,就拉扯绳子,把门关上。有一次,12只火鸡进入箱子里,不巧1只溜了出来,他想等箱子里有12只火鸡后,就关上门。然而就在他等第12只火鸡的时候,又有两只火鸡跑出来了。他想等箱子里再有11只火鸡,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3只火鸡溜出来了。最后,箱子里1只火鸡也没剩下。
过高的目标不仅不能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过高,给人们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决策水平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在多数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做支撑,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势必会处处碰壁。
一位方丈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方丈大悦。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他见方丈钟爱它,就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方丈返回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方丈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方丈说:“500元足矣。”众僧欷歔不止:“那怎么可能?”方丈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