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我相信我的判断能力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H.我能使人放心的是,对那些最基本的工作,我都能组织得井井有条
04.我在工作团队中的特征是:
A.我有兴趣更多地了解我的同事
B.我经常向别人的见解进行挑战或坚持自己的意见
C.在辩论中,我通常能找到论据去推翻那些不甚有理的主张
D.一旦确定必须立即执行一项计划,我就有推动工作运转的才能
E.我不在意使自己太突出或出人意料
F.对承担的任何工作,我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G.我乐于与工作团队以外的人进行联系
H.尽管我对所有的观点都感兴趣,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必要的时候下决心
05.在工作中我得到满足,因为:
A.我喜欢分析情况,权衡所有可能的选择
B.我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感兴趣
C.我感到,我在促进良好的工作关系
D.我能对决策有强烈的影响
E.我能适应那些有新意的人
F.我能使人们在某项必要的行动上达成一致意见
G.我感到我的身上有种能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气质
H.我很高兴能找到一块可以发挥我想象力的天地
06.如果突然给我一件困难的工作,而且时间有限,人员不熟:
A.在有新方案之前,我宁愿先躲进角落,拟定出一个解脱困境的方案
B.我比较愿意与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人一道工作
C.我会设想通过用人所长的方法来减轻工作负担
D.我天生的紧迫感,将有助于我们不会落在计划后面
E.我认为我能保持头脑冷静,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F.尽管困难重重,我也能保证目标始终如一
G.如果集体工作没有进展,我会采取积极措施去加以推动
H.我愿意展开广泛的讨论,意在激发新思想,推动工作
07.对于那些在团队工作中或与周围人共事时所遇到的问题:
A.我很容易对那些阻碍前进的人表现出不耐烦
B.别人可能批评我太重分析而缺少直觉
C.我有做好工作的愿望,能确保工作的持续进展
D.我常常容易产生厌烦感,需要一、二个有激情的人使我振作起来
E.如果目标不明确,让我起步是很困难的
F.对于我遇到的复杂问题,我有时不善于加以解释和澄清
G.对于那些我不能做的事,我有意识地求助他人
H.当我与真正的对立面发生冲突时,我没有把握使对方理解我的观点
实干者(IMP):实干者非常现实,传统甚至有些保守,崇尚努力,计划性强,喜欢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实干者有很好的自控力和纪律性,对公司的忠诚度高,为公司整体利益着想而较少考虑个人利益。
协调者(CO):协调者能够引导一群不同技能和个性的人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他们代表成熟、自信和信任办事客观,不带个人偏见;除权威之外,更有一种个性的感召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很快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妥善运用,协调者因其开阔的视野而广受尊敬。
推进者(SH):说干就干,为事效率高,他们自发性强,目的明确,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成就感;遇到困难时,他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推进者大都性格外向且干劲十足,喜欢挑战别人,好争辩,而且一心想取胜,缺乏人际间的相互理解,是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角色。意志坚定、过分自信的推进者对于任何失望或失败都反映强烈。
创新者(PL):创新者拥有高度的创造力,思路开阔,观念新富有想象力,是“点子型的人才”;他们爱出主意,是否高明则另当别论,其想法往往十分偏激和缺乏实际感;创新者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不拘小节,难守规则;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以奇异的方式工作,与人打交道是他们的弱项。
信息者(RI):信息者经常表现出高度热情,是一个反映敏捷、性格外向的人;他们的强项是与人交往,信息者是天生的交流家,喜欢聚会与交友,在交往中获取信息并加深友谊;信息者对外界环境十分敏感,最早感受到变化。
监督者(ME):监督者是个严肃、谨慎、理智、冷血气质的人,天生就不会过分热情,也不易情绪化,在外人看来监督者都是冷冰冰的、乏味的甚至是苛刻的,他们与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团队中最不受欢迎;监督者有很强的批判能力,作决定时思前想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决策,好的监督者几乎从不出错。
凝聚者(TW):是团队中最积极的成员。他们温文尔雅,善于与人打交道,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处事灵活;很容易把自己同化到群体中,去适应环境,凝聚者是群体中最听话的人,对任何人都没有威胁,因而也最受欢迎。
完美者(FI):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事注重细节,力求完美;完美者性格内向,工作动力源于内心的渴望,几乎不需要外界的刺激;他们不大可能去做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喜欢事必躬亲,不愿授权;他们无法忍受那些做事随随便便的人。
真情百叶窗:团体迷思
团体迷思(亦作团体盲思,英文:Groupthink),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者是遭到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份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团体迷思模型包括8项诱发的前置因素、8项表现形式、及7项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八项诱发团体迷思的前置因素
①群体高度凝聚力
②群体隔绝外界资讯与分析
③命令式领导
④决策规范缺乏条理
⑤群体成员背景和价值观的相似性
⑥来自外部威胁以及时间限制的压力
⑦团体没有信心寻求比领导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为领导具有强大影响力
⑧成员自尊心低落:可能由于刚经历失败
★八项团体迷思的表现形式
①无懈可击之错觉:群体过分的自信和盲目的乐观,忽视潜在的危险及警告,意识不到一种决策的危险性。
②集体合理化:群体通过集体将已经作出的决策合理化,忽视外来的挑战。一旦群体作出了某个决策后,更多的是将时间花在如何将决策合理化,而不是对它们重新审视和评价。
③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疑:成员相信群体所做出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忽视道德上的挑战。
④对外偏见:倾向地认为任何反对他们的人或者群体都是邪恶和难以沟通协调,故此不屑与之争论;或者认为这些人或者群体过于软弱、愚蠢、不能够保护自己,认为自己群体既定的方案则会获胜。
⑤对异议者施加压力:群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怀疑群体立场和计划的人,群体总是立即给予反击,但常常不是以证据来反驳,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热讽。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多数人在面对这种嘲弄时会变得没有了主见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⑥自我审查:成员对于议题有疑虑时总是保持沈默,忽视自己心中所产生的疑虑,认为自己没有权力可以去质疑多数人的决定或智慧。
⑦全体一致的错觉:这是群众压力和自我压抑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表面的一致性又会使群体决策合理化,这种由于缺乏不同的意见而造成的统一的错觉,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谬、罪恶的行动合理化。
⑧心灵守卫("mindguards"):某些成员会有意地扣留或者隐藏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资讯和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七项团体迷思对群体决策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①不全面研究替代方案
②不全面研究决策目标
③不考虑既定选择的风险
④资讯搜集不良
⑤资讯处理过程有偏颇
⑥不重新评估当初放弃的选择
⑦未制定突发情况的备用方案
团体迷思的防范
①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其原因和后果;
②领导者应当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防止形成不成熟的倾向;
③领导者应该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
④应该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的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⑤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并将他们分别聚会拟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
⑥如果问题涉及与对手群体的关系,则应花时间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资讯,并确认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
⑦预备决议后,应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⑧决议达成前,请群体之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
⑨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当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向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给群体;
⑩几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最后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避免群体思维的不良影响)。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话也说:人多手杂反而碍事。其实两句话都有道理,但是人多办事引起的不良后果可能更严重,这种群体思维、群体行动,尤其是群体讨论,特别容易使群体成员最原始的观点得到加强。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假设: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成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遭受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倾向。而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也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极化现象显然不利于集思广益,反而极有可能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