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认为天空很低的时候,你的天空就真的变低了。
理论加油站:截然相反的评价
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样一个关于“刻板印象”的经典实验,他想验证人们在长期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是不是形成了一些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
包达列夫和助手们找来两组自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这两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接着,研究人员向这两组学生出示了同一张人物照片,照片上的这个人具有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的面部特征。在出示照片前,包达列夫对第一组学生说:“这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可是对第二组学生,他却说:“这个人是位伟大的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出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凶狠、狡猾,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而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有着深邃的思想,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实验的结果让人讶然。对同一个人的评价,怎么会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生活里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识:把某人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天壤之别,可见刻板印象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包达列夫验证了自己的初步想法: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人们不仅会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有时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趣味实验:
1.跳蚤的悲哀
实验原理:当你老是呆在一个圈子不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很难动了。
实验主持人:某心理学家
实验对象:跳蚤
实验过程及结果:
某位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这个轻松一跳就能达到自己身长一百多倍的跳高健将,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这位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罩盖住了杯口,再让跳蚤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跳跃的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玻璃罩以下的高度。此后,心理学家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总是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跳跃高度。最终,玻璃罩贴近了桌面,跳蚤已没有了跳跃的空间,即使猛拍桌子,跳蚤连动都不动。实验持续一段时间后,这位心理学家打开了玻璃罩。这时,无论怎样刺激,跳蚤再也跳不起来了。
实验联想:
本来跳蚤是跳高冠军,但是一次次的碰壁,迫使它一次次的适应外在障碍,时间一长,它就对自己可跳跃的高度有了新的并且牢固的认识:在这个容器里,它再也跳不起来了。其实,影响跳蚤跳跃的不是玻璃罩,而是那种“这个容器让我无法跳跃”的信念。这就是刻板印象,它是一种明显的倾向性,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信念。想一想,我们的头脑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信念”在束缚着我们,让我们裹足不前。那么,超越它,别让刻板印象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2.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原理:要真正达到男女平等,女孩们应该大声对自己说:“没有不可能!”
实验主持人:美国学者斯潘塞、斯蒂尔和奎因
实验对象:男女大学生各两组
实验过程及结果:
斯潘塞、斯蒂尔和奎因教授三个人在某大学找了具有相同数学背景与能力的男女学生各两组,给全部的四组人都出了一个难度极高的数学测试题。然后把四组人分成两大组,每大组里有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来到第一组时,三个教授告诉学生们,这道题虽然很难,但是所有的同学不分男女都应该有能力解答出来;但是到了第二个组,三个教授却告诉学生们,这道题的确是相当难,恐怕只有男同学才有能力把它做出来。实验发现,第一组里解出这道题的男女生人数几乎一样多,很少有女同学在这一问题上感觉很困扰;第二组里解出难题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五倍之多。
实验联想:
可见,一旦被告知这项测试是有性别差异的,女生的解题能力马上出现滑坡式下降,这是因为在社会教育里,女性总在被告知:我们是弱者,即使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人的成就。女性自身就已形成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即使社会大力倡导男女性平等,这种如影随形的性别偏见却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女性其实不妨多模拟第一组的女同学,给自己划出一个不受限的广阔空间。
测测你自己:你有大男子主义/小女人主义吗?
睡美人、白雪公主、人鱼公主、灰姑娘,这些生活在奇幻绚丽的情节中的公主们,都是柔弱无助的女性,只能等待有一天充满勇气和智慧的王子来解救她们,而且唯有嫁给王子,才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公主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般人普遍都有的对男女两性行为刻板的心理倾向。通常,男孩会被认为是勇敢的、果断的、刚强的、不多话的特质,女孩则被认为温柔的、顺从的、善良的等特质。这种对男女两性的性格特质作僵化、缺乏弹性、主观武断的评定,就是一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试着做一做下面的测试,看看你是不是有大男子主义/小女人主义的倾向呢?
题 目 同意 不确定 不同意
1. 我支持男主外(工作),女主内(照顾家里)。 1 2 3
2. 男儿有泪不轻弹,要忍耐。 1 2 3
3. 男性是粗鲁的。 1 2 3
4. 女性心思较细密。 1 2 3
5. 男性比女性有领导才能。 1 2 3
6. 如果太太赚钱比先生多,先生应该自卑。 1 2 3
7. 男性不化妆、不穿裙子。 1 2 3
8. 女性在感情的追求上应该被动。 1 2 3
9. 如果有蓝色、红色两种颜色的东西,男性应该拿蓝色,女性应该拿红色。 1 2 3
10. 女性不打架,举止要端庄。 1 2 3
11. 学美发是女性的工作,就像学机械是男性的工作。 1 2 3
12. 总统应是由男性当,女性最多只能当副总统。 1 2 3
13. 女性比男性擅长做家事。 1 2 3
14. 男性的运动神经比女性发达。 1 2 3
15. 医生、邮差、政治人物、警察,这些是男性的工作。 1 2 3
16. 护士、保母、秘书,这些是女性的工作。 1 2 3
17. 男性如果比较女性化,那他就是同性恋。 1 2 3
18. 男性喜欢布娃娃很变态。 1 2 3
19. 男性要粗鲁。 1 2 3
20. 女性要温柔体贴。 1 2 3 接着请你把所圈选的数字加起来,算算你的总分吧!
测试结果:
20~32分:你也太大男子主义/小女人主义了吧
你有很深的性别刻板印象,平常所接收的正确两性知识一定也不多。如果你是男性,你一定很大男人主义,若你是女性,则会像个小女人。你仍以传统的性别角色来思考,你心中的男性女性中间那条线一定还很清楚。嘿!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你有不太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可以说是忧喜参半,有些观念正确,但也有些不当的想法。可能是因为不常接触这类两性知识,跟异性接触也比较少,所以讨论起这些问题来,有点一知半解。
47~60分:你的态度相当客观
你的两性观念比较正确,比较少有、甚至没有性别刻板印象。你愿意用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两性,你了解男性女性都是普通人,没有一种特质或工作只限定男性或女性才可以拥有或胜任。
真情百叶窗:博客为什么这样红
“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其实是Web.和Log的组合词(Log的原义是“航海日志”),合在一起可理解为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博客因此也被誉为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博客究竟是什么?说了半天,其实它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每个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链接、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更多的博客只是记录着所有人的个人所见、所闻与所想。
博客的核心其实就是文本语言的再现。这种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犹太人的一部法典《塔木德》。这部看起来多少有些奇怪的法典,在表面上是由正文与后人的注释两部分构成,但两部分却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部分互为正文和注释。而且,注释也是多层次的,包括对注释的注释,对注释的注释的再注释……《塔木德》就是一种开放的文本而不是“只读”的;原创者(立法者)与再创者(法律的解释者)只有先后之分,无权威性之差别,也就没有严格的作者和读者的划分。博客正是拥有这点与《塔木德》相似的特点,从而引爆了一场全民的网络狂欢,中国1亿7千万的网民里,有超过半数的人都在写博客。
在博客里,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评论人、摄影师……社会真实身份在这里不再清晰,这里的私人生活也不再隐秘,它迅猛的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人们意识里设好的框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媒体”这一概念认识,人们欣赏它、赞美它甚至争相拥有它。所以今天,博客成功的完成了从旧媒体(old.media)到新媒体(newmedia),最终成为自媒体(we.media)的进化过程。
有一个英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国人,一起到啤酒店喝酒,突然,他们在啤酒里发现了一只苍蝇,于是便出现了六种举动。
美国人一言不发,马上离开去找律师,要和这家店的老板打官司;法国人一发怒之下表示拒不付款;英国人很幽默的说:“嘿,苍蝇也来喝酒”;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面是否有了细菌;而中国人的举动是将苍蝇捞起,喝它一半,要求赔偿,并且到第二家啤酒店,将苍蝇偷偷地放进啤酒里,继续要求赔偿。
这当然是个笑话,可也从一个侧面鲜明的刻画出各国人的性格特点:美国凡事讲原则,常常据理力争;法国人率性直接,遇事比较冲动;英国人风趣幽默,善于自我解嘲;德国人严谨较真,做事一板一眼;中国人则是易于妥协,又好投机取巧。
可是,各国人真的是上面说的那些性格吗?也不尽然,这种性格的归纳其实是种“刻板印象”在起作用。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个坏蛋;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爱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大家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有可能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这只是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还没有成熟的,等等。
有这么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局长:“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其实答案很简单: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两人,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这个不太难的问题难倒过很多人,因为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就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刻板印象去推想,怎么能够找到答案?
刻板印象加深加固时,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它也会使我们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思维,并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直到落入自己的刻板意识挖出的大坑中还浑然不知。
只有消除刻板印象,走出思维定势,我们才能真正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