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消费责任,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解决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经济头脑,唤醒他们的经济潜能,开启他们的”财商“,这是家庭教育必要的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任在此,不得推卸!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而要把孩子变成财富。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意识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钱不能成为逃避劳动的代价,帮助别人不能只用钱来交换。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而要把孩子变成财富。
现在的孩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开始有了”钱意识“,这同五六十年代不会花钱的孩子相比,无疑是可喜的一大进步。然而,大潮之中泥沙俱下,社会上的行贿受贿,学校中的以钱代罚,家庭里的麻将赌博,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孩子,使他们在”钱意识“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要玩我的滑板吗?行,拿钱来租;想逃避做值日生吗?肯出钱,就有人代劳;作业不会做?拿钱来,给你抄。甚至借两块钱还三块也拿得心安理得。孩子们误认为,你出钱我出力,就是公平交易;借少还多,不就像银行拿利息吗?看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钱意识“引导已刻不容缓。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制止校园攀比风气的做法也有不少。比如,德国教育部正在重新考虑采用统一校服的制度,来制止越来越多的校园名牌追捧者;新加坡学校明确规定中学生不准穿戴名牌;日本不准中学生烫发;就连英国贵族学校的富家子弟,参加社会实践时,也必须与平民家的孩子同甘共苦。在我国,北京市教委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更是首次将”生活不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
正确培养孩子的”钱意识“,学校、社会、家庭都责无旁贷,但大头还得落实在家长身上,因为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长对他们”钱意识“的灌输更为直接直观。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钱意识“呢?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会他们各种用钱方法。如让他们学买早点、打酱油到交学费等,大一点的孩子还可教他们利用假期搞点勤工俭学,卖报纸或打小工等,让孩子在经济活动实践中体会到钱来之不易,应当珍惜;钱是劳动所得,不劳动者不得获。
当孩子出现不良苗头时,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并指正,告诉他们,钱不能成为逃避劳动的代价,帮助别人不能只用钱来交换,借二还三是高利贷行为,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挣钱要合理合法。同学之间要有真诚的友谊,无私的帮助,不能把一切活动都归结到金钱之中,打铁还得自身硬,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树良好榜样。
有人说如今市场经济中,没有钱是万万不可的。这固然有道理,但不全面。钱绝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比钱更宝贵的、用钱买不到的东西,像知识、本事、信念、精神、情操等,因此,在培养孩子正确挣钱花钱的同时,还应让孩子明白,钱毕竟是身外之物。钱可以自己花、自己挣、自己攒,钱还可以济贫,支援灾区、救助失学儿童,发展很多很多事业。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钱意识“,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步适应竞争的社会,这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并可能使他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给父母四条忠告:
(1)人品比物品重要。要让孩子明白,用名牌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用智慧来丰富自己。只有你抬起头,挺起胸,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别人才不敢小看你。
(2)身内比身外重要。贫穷与富有的差异并不在那些身外之物,而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拥有美好的心灵,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
(3)亲情比金钱重要。世间最珍贵的就是亲情,是父母与儿女的骨肉之情。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亲情,永远是生命中最温暖的成分。如果父母助长子女”摆阔“的虚荣心,那将失去亲情。
(4)创造比享受重要。享受自己用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享受父母或别人的劳动成果快乐得多,幸福得多。古人教子提倡”以俭养德“,实际就是把创造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在劳动中去锻炼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
劳动是最好的赚钱方式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知道”劳动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呢?我们的孩子对待像清洁工这样的劳动者为什么就少了崇敬之情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从小在四位老人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之下温暖而甜蜜地长大,智力的发展在预先设定好的”生涯规划“中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对于体力上的发展似乎只能依靠一些营养品和奢侈的保健品了。殊不知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正渐渐丧失了劳动教育。如果孩子来帮爸爸妈妈洗碗,大多数的家长会很生气地说:”一边去,脏着呢!赶快写作业去。“如果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和鞋子也不会洗,很多家长似乎并不怎么惊讶,似乎科技发展到今天,机器可以解放我们的手脚,也使得我们的基本生活技能于无声无息之中退化。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孩子用洗衣机洗了一双自己的袜子,然后跑到家长面前索要奖励;有些家长和孩子在街上碰见清洁工人,家长不但不能用”平等“来诠释”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句话,甚至会把他们当作教育孩子的”素材“--”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和他们一样扫大街“;在学校,劳动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评比的筹码,有些教师甚至会把劳动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某些学生犯了小错误之后,就会用打扫卫生这种方式来”告诫“其他同学不要向他学习,不然会有这样的”下场“。久而久之,劳动在学生心目中就意味着”不良“学生的标志,以后就要尽量避免去劳动。
综上可见,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缺乏对”劳动光荣“这一美德的宣扬,并且还存在一些消极处理的操作误区。
针对于此,首先要纠正认识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并且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战中获得锻炼。要扭转孩子们的认识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古人就曾经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的文化中就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级的,也是低效的,所以要扭转孩子的认识关键是要扭转家长的认识。家长要适当创设通过劳动取得成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物质刺激和”鼓励“的情景;注意从平时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去超市买瓶酱油或者称些鸡蛋等等。通过这些,孩子不仅能从劳动中得到成就感,还能够加深对家庭的感情。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劳动要从小做起,要让孩子们觉得劳动就像玩具和游戏一样有趣,可以在身体和大脑的配合中找到乐趣。另外,幼年时期也是形成认识态度的关键时期,及早建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能更有效地指导以后的生活行动。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兴起,教材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探究学习内容。让孩子自己去动手,不仅是一种劳动,还能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NO“
家长要牢记的一点就是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否则,让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到头来会遗害无穷。
”爸爸,给我二十块钱,我要买一个变形金刚。“”妈妈,我的铅笔用坏了,给我三块钱。“现在的孩子经常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做家长的既不想拒绝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钱以后乱花,常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那么,到底要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家长首先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要认为孩子要钱是不应当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能脱离钱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与钱发生联系。因此凡是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买书,买练习本,家长就应适当满足孩子并让他自己去购买这些东西。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辞拒绝,并向孩子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已经有许多布娃娃了,还缠着父母要求买新的,这时,家长就应告诉他:”家里还有十几个布娃娃,你买这么多是没有必要的。爸爸妈妈的钱也挣得很辛苦,你要懂得爱惜爸爸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一般来说,上学以后的孩子,都能接受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给孩子零用钱时,切忌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务劳动联系起来。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正常的,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也能教育他们所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感。但不能和钱联系在一起,家务劳动都是无报酬的,不能因为参加家务劳动而获得零用钱,这样会扭曲正常的家庭关系,变成雇佣关系,扭曲天伦之乐,扭曲家庭劳动的意义。同样,零用钱也不能用在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上,这无疑是贿赂,用金钱来作为一种物质刺激,有碍于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害无益。此外,家长要牢记的一点就是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否则,让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到头来会遗害无穷。
现在很多忙碌的父母经常给孩子买礼物有时也是作为一种补偿方式,既是为了”收买“孩子,也是为了赎罪,以此证明”父母总是想着你“。当然,对每个大人来说,过节,尤其是春节,无疑是回忆”跳“回童年的最佳时机,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会希望现在能尽其所能让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可是,当孩子收到礼物时,未必露出你期待的满意笑容。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因为在给孩子的礼物当中,有些只是反映父母自己的喜好,也许是他们小时候梦寐以求的东西。根本没去考虑孩子本身的喜好。
时间长了孩子会习惯性地以为这些堆积如山的玩具代表着大家给他的爱和对他的肯定,是最可靠的证明。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把爱、金钱、礼物三者混淆在一起,也就有可能会对那些”粗心“到竟然空手而来的亲朋爱答不理。因为孩子会断定不送他礼物的人不喜欢他。
确实有不少家长以此当作利诱的工具。”如果你……妈妈就给你买……“其实,过年买礼物、给压岁钱只是一个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不应给它加上什么附加条件。奖励孩子的表现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父母应该在春节期间引导孩子领会”接受“和”给予“的乐趣和意义。
在买礼物之前,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感受他的心情,知道孩子所着迷的事情、在意的东西,听孩子谈论自己的愿望和希望,但不让他们的这些希望和愿望立刻得到满足,并且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愿望都是”必须“能实现的。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会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为未来作打算。孩子才会懂得在”美梦成真“时刻的快乐,在”美梦落空“的时候不会跺脚,只有付出这样的时间代价,他才可能放弃”我要什么妈妈就得给什么“的幻想而慢慢成长。
让孩子赚钱之前先会花钱
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并由他们自己任意支配,这可以使他们从小有机会接触钱、了解钱的用途并学会如何使用钱。如果不学会怎样使用钱,就很难适应社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孩子一点零花钱是很平常的事。现在的家长好像已经没有不给孩子零花钱的了。而且给孩子零花钱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母亲,还有祖字辈,还有亲戚朋友。零花钱是给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给孩子的钱都是零花钱。一般说来,孩子的零花钱是指在孩子手边的,由孩子自己支配的,非生活和学习必需的,因此也没有特别计划的零散用钱。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有些富裕的家庭认为,钱是身份的标志,孩子有了钱就会在孩子们中间有威信。有些家长是想对自己童年的窘迫加以补偿,认为,想当初自己常常连根冰棍都买不起,现在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过去的”悲剧“。更多的工薪家庭则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也不得不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花钱。于是,孩子手里有了钱,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对零花钱的不当使用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有不少人认为,过早地给孩子钱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没有好处,而且现在孩子手里的零花钱太多了,容易使孩子养成超前高消费、大手大脚、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确实,贪欲是万恶之源,对钱物的片面追求已使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些资料表明,有的工读学校的在校生中,有80%以上的青少年是因为追求钱物而掉入泥坑的。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往往反对给孩子零花钱,或者,即使给了零花钱,也要规定孩子对这些钱的用法,否则,就认为孩子不能自控,最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免有些极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手里有不少钱,但这些钱并没有使他们走上斜路,并没有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相反,他们的书架上增加了许多好书,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多种培训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