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目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再比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融的碟片,让孩子在放松看片中习得英语。
2.游戏兴趣法
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行动的、直观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实际行动和直接感知中进行的。要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游戏中记忆、在直观中感知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英语为例,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家长们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玩的儿歌:Icanworklikeduck.Icanrunlikehorse.Icanswimlikefish.Icanjumplikefrog.
3.氛围营造法
设立学习外语的情景,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切、良好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游戏,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外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和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
比如:把孩子已学会的单词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体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孩子前几天刚学会小鸡这个单词,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做小鸡的动作,讲有关小鸡的故事,看小鸡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并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预习
家长教给孩子一些合理的预习方法,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预习,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将对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产生持久的影响。
预习使孩子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一位北大学生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预习实际上就是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
(2)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经过自己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3)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画为主。所圈点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作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联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4)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预习也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语文课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获取新知的阵地--上课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求,对学习充满期待。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心愿。作为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地引导。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孩子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古代有个全国最好的下棋能手叫奕秋,别人请他同时教两个学生下棋。有个学生每当老师在讲授棋艺时,总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听,跟着老师学;另一个学生呢,虽然也同样坐在那里听讲,可他的心里老是盼着天空中大雁快飞来,自己好拿弓箭去将它射下来,人在心不在。结果,专心听讲的那个学生学得很好,而不专心听讲的那个学生学得很差。难道是他的智力差吗?不是的,是他不专心的缘故。关于学习必须专心,荀子在他的《劝学》中还有更加精彩的阐述,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足)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说,蚯蚓用心专一,结果获取了丰硕成果,而螃蟹用心不专一,结果落得个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
认真、专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就会看书看串行,当然就很难把书读懂、读透、理解全面,其中的知识自然就难以掌握全面,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
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知识遗漏和空缺,造成知识漏洞。
怎样专心听课呢?首先课堂学习要让孩子做到”六到“。一是要精到(即兴趣浓厚),带着兴趣听课,效果最佳,否则”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吕叔湘语);二是要心到,它是学好科学知识的根本所在;三是要眼到,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四是要口到;五是要耳到,根据教师思路专心听讲;六是要手到。实践证明,听课时”六到“并用,效果甚优;反之,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获。
孩子该如何上好一节课?
(1)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掉。
(2)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3)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4)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把知识牢牢巩固--作业
学校里有学校纪律、老师管理,还有同学们的影响力,孩子大多能约束自己;而在家里,则可以放松许多,有的孩子就放任自流。但如果父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情况就会改变。
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孩子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有时孩子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做好作业有很多好处:
(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独立作业。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第一,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二,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四,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对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2)做作业步骤。
第一步:知识上的准备工作。老师布置了作业后,好学生不会马上动手就做,他们要先复习。做作业前,先把所学的有关内容简要地复习一遍,掌握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重要内容,理清知识体系,在脑海里形成总体印象。这样,在做作业时,才能头脑清醒、反应灵敏、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得心应手。否则,知识不熟练,做起题来处处碰壁,不是公式想不起来了,就是单位不统一了,或相关内容混淆了、答跑题了。
第二步:感知理解题意。这一步实际包括审题、联想与课题的类化三个环节。
审题即了解题意,搞清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要求。搞不清题目要求,忽视或遗漏某些必要条件,或领会错了题目意思,解题一定不会顺利。因此,应该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解任何一道题时,都应列出以下几项:已知、求解、解,认真写一遍,可预防遗漏。
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此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的合乎逻辑的联想。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想呢?习题的设计一般是为了考查某一知识点,要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必须首先分清这道题究竟考查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解题要求顺藤摸瓜,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一条边长,求三角形在这条边上的高。这道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只要你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将已知代入,即可解开此题。第三个环节是课题的类化。指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同类的知识系统中去。一般而言,公式是我们最常见的类化。例如,公式(a+b)/2在解题〔(8a+6)+(7c-5)〕/2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类。虽然题目看上去很复杂,但它其实不过是公式的变形。题中,(8a+6)相当于公式中的a,(7c-5)相当于公式中的b。划到归类后,问题很容易便迎刃而解。同时,可以这么说,凡是找不到归类的习题都是没有练习价值的。
做作业最关键的-步就是审题,连题都判断错了,作业内容就全错了。解决任何-个问题都是如此,首先,是审题认真。审题就是要多琢磨、细推敲、深思考。审题时首先是弄清楚题目的内容,所给的条件,有什么限制,什么要求,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等等;其次,是考虑好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要善于把-道题分成几部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设计好整个解题步骤,-定要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第三步:细心做题。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学生认真地抄好题,书写格式必须正确、规范,严格按照各类题的解题要求,仔细演算解题的每-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有平时做题认真细致,步骤完整,思路正确,表达严密,准确无误,考试时才能按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审题后,把解题的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个动脑筋和动手的过程。在做题时,要注意质量,也就是要做到”准确、规范、快速“六个字。
①准确性。要求学生做题时争取”一遍对“。钱学森曾说过:”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这种科学工作习惯不是凭空得来的。它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每一个习题、作业,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力求准确、规范。从小开始就要培养”三严“的学习习惯,树立”三严“的学风。
②规范性。要求学生在解题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简明易看。行要直,边要齐。要留出必要的空白,使复习时看起来方便、老师批阅时方便、有毛病查起来方便、错题改起来方便。做到规范的另一个措施就是不要轻易下笔,先把解题思路搞清楚,方法步骤搞准,然后再下笔。
③快速性。要求学生解题的效率要高。要对自己提出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科竞赛,通过各种途径训练速度,使自己的作业和练习做得又快又好。
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了之后,一定要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洞。
作业检查一般分四步进行:
一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
二是审题是否正确。
三是运算是否正确。
四是方法、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