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我就是棍棒打出来的!
14岁的良子表现有些怪癖,总有心理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期末考试他两门不及格。在家长会召开的前一天,他拿走了爸爸妈妈准备交纳的购房款4万元,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不是学习的料,我拿了你们的钱,今后会还给你们的。我去闯天下了!”
家长和学校在担惊受怕中到处寻找,甚至在报纸和电视台登出“寻人启事”。一个星期后,在外地找到了良子。校长让父母把孩子带到学校,问清了原由。原来,爸爸要孩子这次考试前进10名,结果孩子考“砸了”,按照惯例,爸爸肯定会拳脚相加的,孩子不愿皮肉受苦,于是就出走了。
校长了解了情况,让爸爸表态不要对孩子施加暴力,爸爸却回答说:“我就是棍棒打出来的!我现在不是成才了吗?”校长让家长带孩子回家反省,对孩子绝对不能动手……第二天,妈妈打电话给校长,说:“你的话挺有用的,我老公没有打孩子,但是,我家的碗和盘子给他砸碎了七八个……”
专家解析
父母操之过急,认为“不打不成材”,用打骂代替教育,究竟是在“拉孩子”还是在“推孩子”?父亲的冲动不仅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良机,而且更容易在亲子之间出现抵触、愤恨和对抗。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长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或多或少会有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为何不去适应彼此的差距,然后接纳和缩小差距呢?
心理学上把青少年时期叫做“闭锁期”“心理狂飙期”。这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有时非常高兴,看谁都好;忽而心境不好,唉声叹气,烦躁不安。这是这个时期特有的现象。要全面关心孩子,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渡过心理的难关。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争强好胜,喜欢竞争,好冲动、好表现,但幼稚脆弱、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
“代沟”不是坏事,反而代表一种进步,只有在进步的社会中才会有这种现象。
青少年在这段时期应完成的使命便是“健全自我”“完善自我”。所以当子女和父母意见不同时,表示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或许子女现在的意见与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远不相同,等到他渐渐成熟起来,就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教育误区
1.“黄荆条子出好人”“老子打儿子不算犯法”。家庭环境不良,无休无止的争吵和打骂,使孩子感到在无爱天空下的痛苦和灰心。
2.“树大自然直”。放纵孩子为所欲为,放弃成人的教育责任,挫伤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让孩子变得狡猾和凶狠。
3.“恨铁不成钢”。对“不争气”的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看考试分数,不管孩子的道德品质。
4.“就是要扳这个劲”“我养的孩子就得听我的”。拗着孩子,对着干,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很弱势的孩子身上。
成长故事
恍然大悟
女儿在全年级的演讲大赛上出了丑,因为过度紧张,忘了词,而不得不退出比赛。遭遇失败的她非常沮丧,一连好多天都是软绵绵的,不能从阴影中自拔。
我觉得应该帮女儿一把了。晚上,我故意用随意的语气问道:“女儿,还在为演讲的事情难过吗?”“是呀,我觉得很丢脸,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女儿还是很沮丧。“但是,你不觉得有勇气参加这次比赛,就已经做得很成功了吗?好多同学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呢!任何事情都要一步步来!不可能一口气吃个胖子。”我继续开导她。“可是有很多同学笑话我。”“他们笑话你肯定是不对的!他们如果在舞台上,说不定还不如你呢!笑话别人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无聊,而且自己也不自信。你干什么要和他们斤斤计较呢?大度容人反而是有风度的表现……”我说了许多道理和哲理故事。
女儿恍然大悟,终于振奋精神,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相关链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
为:做。是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甚至胡作非为;而非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