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特斯故意向麦纳斯坦承,自己对离婚是外行,一边恭敬地问对方是不是很忙。麦纳斯踌躇满志地回答:“我需要处理的案子相当多。”后来又补充说,每年至少有200件。乔特斯赞叹说:“呀!一年200件,您果然是这方面的能人,光是写文件就够您忙的了。”麦纳斯犹豫起来,担心别人不相信,就只好承认说:“可是……其中有些人……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改变了主意。”乔特斯抓住这一破绽,进一步诱导道:“啊!您是说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10%的人不会离婚?”麦纳斯说:“百分比还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乔特斯疑惑地问:“麦纳斯先生,您是说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后决定不离婚?”“是的。”这时麦纳斯才有所察觉,但退路已经没有了。“嗯,我想这不会是因为他们不信任您的能力吧?”“当然不是!”麦纳斯急忙自我辩解,“他们常常一时冲动,就跑来找我。但气消了,便改变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意识到自己上当了。“谢谢,”乔特斯说,“您真帮了我的大忙。”
在这场法庭辩论中,乔特斯知道很难正面反驳,就采用了“投其所好”术,从侧面迂回。他先坦率地承认并不擅长离婚案,恭维对方很忙,当对方得意忘形,鼓吹自己处理离婚案件的数目时,他又进一步恭维对方是离婚案专家。对方感觉说过了,便说有些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改变了主意时,时机出现了。乔特斯抓住这一点,诱使对方说出对他有利的证据。
要想与领导相处和谐,就要投其所好。
金蝉脱壳,暗度陈仓
发现自己处于辩论中的不利处境时,请勿恋战,可以虚晃一招,或是制造某种假象,借以迷惑对手,待对手注意力不集中时,使自己得以隐蔽地转移或安全撤退。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经常应邀去各处讲学。
一次讲学途中,那位接送他往来于各校间的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过你的课大约有20次了,那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呢!”
“那么,好吧!我给你个机会,”爱因斯坦说,“我们现在要去的学校,没有人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冒充司机,你就可以自称为爱因斯坦去讲课了。”
果然,司机准确流利地讲完了课。
然而,当他准备离去时,走过来一位教授模样的人,向他请教一个复杂的问题。
眼看就要露馅了,司机忽然灵机一动,说:“这样简单的问题。好吧!为了让您明白它是多么的容易,让我的司机来为您解释。”
这位司机自然是抽身而退了,那位教授同时可以在真正的爱因斯坦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种圆满的结局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司机的智慧。
因为司机懂得使用了金蝉脱壳法,自己安然撤退,而将火力引向了和自己已无关联的“壳”——爱因斯坦了。
金蝉脱壳,是指蜕变时的蝉,身体会脱皮壳而去,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壳挂在枝头,使人远观是蝉,而近看是壳。
在中国河南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财主来到穷人家讨债,穷人一家饥寒交迫,哪里有钱还债呢?但不还不行,于是他告诉财主说:
“欠你的钱,还你的钱,屋后二亩荒草园。
种上树,长成材,解成板,打成船,放下河,
用千年,船用烂,钉打帘,割刺刺,插路边。
刮羊毛,织成毡,卖了钱,还你钱。”
愚蠢的财主只听说“还钱”,也不问穷人还钱的办法,便说:“只要你还钱就好,反正利上加利。”
说完,就得意扬扬地走了。
这个穷人有自己的生存哲学,他知道和财主说情行不通,便迂辞婉语,拐弯抹角,确有其事般地交代如何还钱。表面看,似乎环环相扣,顺理成章,俨然是还钱不难的口气,所以使愚蠢的财主感觉有望收债,而且必有肥利可图,因而洋洋自得而去。
其实,细细想来,不要说“十年树”,更不要说“船用千年”,单看这“刺刺插路边”“刮羊毛、织成毡”就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所以,穷人是以还钱的语气,制造了铁定还钱的假象,迷惑了财主,成功地达到了不能还钱的目的,从而逃过了一次逼债危机。
从穷人的胜利可见金蝉脱壳的作用显著。这是一种摆脱敌人、自我保护的分身之术。
这里的“脱”不是消极逃遁、惊慌失措,而是存其形、去其实,走而示之不走,从而稳住敌人,逃离险境。
其实,语言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争锋竞胜上,还表现为行善施仁。
“暗度陈仓”的本意在于:表面上不动声色,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而自己则暗中进行活动,在敌人毫无防备时,达到自己的攻击目的。
语言的“暗度陈仓法”则取其一部分意义,侧重于利用对方不会立刻察觉的表述方式,从间接角度切入,曲折委婉地表达意思,在不致激怒对方、恶化矛盾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对方的语言态势,在温情脉脉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语言的沟通。
宋代名臣寇准刚刚当上宰相时,曾虚心请教张咏立身为官之道。
作为至交,张咏当然知道寇准学术不足、机敏有余,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接指明效果不一定好,而且传出去对寇准形象也不利,但不予提醒也有违朋友情谊,且于国家大事也很不利。
权衡再三,张咏才慢条斯理地说:“公为当朝一代奇才,足以应付国家大事。公务余暇,倒是可读读《霍光传》。”
寇准还想深问,可老友已不愿多言。
揖别之后,寇准回到相府,想起《霍光传》,便赶紧找出此书,从头仔细阅读。
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时,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此张公谓我矣!”
自此,寇准以汉代大将霍光有能无才、不明事理为鉴,空闲时便读书,遂成为一代名相。
职场中,金蝉脱壳是有效的自我保护之术。
回声名嘴,激活僵局
人间需要“和事老”。做和事老,是很有意义的事。人与人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交往中的障碍和摩擦,有时候,双方陷入僵局,相持不下,因顾及脸面,谁也不愿摆高姿态,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老便派上用场了。和事老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双方处于争吵或尴尬局面时,由和事老出面站在第三者角度进行调解。打圆场近似于捧场,同是圆滑乖巧之为,但不同于捧场的肉麻,而且在了结现实矛盾、平息事端的功效上,更胜一筹。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平息事端、缓和矛盾,还有利于应付尴尬、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技巧。
为某件事双方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时,和事老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是不合适的。因此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说清事情真相,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身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解决矛盾,达到团结的目的。
对于不是原则性问题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老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理论一番,力陈己见,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若争论的是具有较大争议的问题,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老应考虑双方的面子,把共同点总结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做出公正评论,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那是不分是非曲直、青红皂白的,那样乱批一气,问题更不好解决,是不可取的。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若双方正在气头上,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老即可当机立断,找个借口(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支开,让他暂时脱离争论。等他们消了火气,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好处理了。
职场中也需要“和事老”。
此时无声,胜似有声
法国有句谚语,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时沉默确实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适当的沉默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一座寺庙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手下有一个非常不听话的小和尚。这个小和尚总是深更半夜越墙而出,直到早上才回来。长老一直想批评这个小花和尚,但苦于没有罪证。
这一天深夜,长老在寺庙里巡夜,发现有一把椅子放在寺院高墙边。他知道必定是那个小和尚借此越墙到寺外。于是,长老将椅子偷偷搬走,自己就在原地守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觉“椅子”不像以前那么硬了,反而还有弹性。落地后的小和尚才发现,椅子其实是长老,小和尚吓得仓皇离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和尚觉得度日如年,他天天都诚惶诚恐地担心长老怎么罚他,但长老依旧和从前一样,对这件事只字未提。
小和尚再也忍不住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于是,他鼓起勇气找到长老,诚恳地认了错,谁知长老微笑着宽容地说:
“不用担心,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有什么可怕的?”
小和尚从此备受鼓舞,他收了心,不再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小和尚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老和尚圆寂,小和尚变为了长老。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比起论理有时更有说服力。
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非常勤勉好学,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很受人钦佩。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败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简单的一两个论据来来回回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甚至有些人都睡着了。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大家非常不解。
过了一会儿,林肯脱下外衣,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把外衣穿上,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都被逗得前仰后合,而林肯却始终一言未发,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输给了“笑”。
职场中,适当的沉默胜于雄辩。
勇于认错,化开矛盾
拉罗什富科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曾说过:“没有什么人比那些不能容忍别人错误的人更易经常犯错误了。”确实,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周围的人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如何做到批评但又不伤害他人,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也许你会说:“批评还不容易,直接告诉他‘你错了’或‘你哪儿不对’,很简单嘛。”然而,我们都知道,人都是有尊严的,很少有人不会主动去维护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几乎没有谁在听见“你错了”三个字时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大家往往会为来自他人的批评指责闷闷不乐,冲动的人甚至可能当即反唇相讥、暴跳如雷。
千万不要小看“你错了”这直截了当的三个字,在人际交往中,这三个字的破坏力是最强的。它通常只会造成不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会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在我们用它肆无忌惮地指责别人的同时,几乎意识不到,这样做是会给别人的心中留下伤痕的。
从人性角度来说,做错事的人往往只责怪他人,而不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如此。这不是度量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而有足够的度量容纳批评。
那么,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师长戴尔·卡耐基曾指出,想批评他人,不妨先承认“我错了”,这对疏通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有好处。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因主动认错而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在长达20年社会纪实体裁小说写作之后,他尝试着变换风格,试着写起侦破小说,这让许多读者无法接受。一名愤怒的读者甚至写信给他,言辞非常激烈,指责他根本不该转型。其中有些用语偏颇,看得出这位读者并没有深入地理解小说艺术。但这位作家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只字不提这位读者的不是,只是很诚恳地承认自己并不适合悬疑推理题材的写作,他很感谢读者的意见,希望以后可以经常交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你错了”会为你树立新的敌人,“我错了”却可能帮你赢得新的朋友。可以想象,那位读者读过回信后,一定会心生惭愧,为自己的粗鲁无礼,为作家的谦逊大度。一个胸襟宽广、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人,面对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任何矛盾都将烟消云散。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我们批评了对方,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这样的麻烦就可以避免。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宏大度,承认他自己的错误。
指出对方错误时,你的用意他或许根本不明白,是为了贬低他、抬高你自己,还是为了他好?因此,你应该尽量表明自己是一番好意。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很做作。
此外,还要选择恰当的场合和时机指正别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情绪不好时对方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避免让他有难堪的感觉。在大庭广众下指出别人的错误,除了会为自己多树立一个敌人外,别无益处。
职场人士牢记:冤家宜解不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