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吃饭还有一阵子。我爬上楼,和往常一样,我喜欢在黄昏和傍晚时分站在楼上,向四处张望。也只有楼上才安静一点,楼下的饭店里客人们推杯换盏,喧哗不已。很多都是过往码头的船老大,在运河水上见了面,总要停下来喝上几杯叙叙旧,发泄一下积郁已久的江湖气。楼上的风景很好。在花街这地方,只有站在高处才能发现它的妙处。
向前看是一片大水,几十年前曾经繁华过,据说是南北的交通要道。现在不行了,只是一条老得不能再起多大风浪的运河。水面上阴暗,黑夜从水里缓慢地升起来,遥远处的几盏漂移的小灯更觉得水上傍晚的空旷。河对岸是繁盛的槐树,现在已经成了连绵的黑影,像看不断的山。向后看才是花街,整个一条街尽收眼底。我更喜欢看这边,青砖灰瓦的一个个小院子,房屋清瘦高拔但谦恭,檐角努力地飞起来。院子里种植着一棵老树,遮住大半个院子的阴凉,然后是门楼,也是瘦高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古董。院门也是,两扇对开,挂着几十年前的锁。人从堂屋里出来,嗓门却很大,孩子喊爹娘,父母找儿女,叫上一声一条街都听得见。店铺都对着街开,那些尚未打烊的铺子里的灯光断断续续地照亮了一条街。杂货店。裁缝店。豆腐店。米店。寿衣店。烧饼店。馄饨店。每家的灯光照亮门前的一块青石板。白天泼下的水还没干,加上傍晚上升的水汽和苔藓,石板路上一段幽暗,一段清凉,斑斑驳驳地到了花街的尽头。
这些都不是最好看的,最好看的是那些外地来的年轻女人挂灯笼的时候。我猜很少有人能比我看得更仔细了。晴好的晚上,大约八九点钟,我瞒着父母偷偷站在南向的窗下,一家一家看过去,看哪一家最先挂起灯笼。那些外地来的女人,在某个小院里租一间屋子,靠身体生活。这是多年来传统。石码头曾是这条水上远近闻名的大码头,商旅往来频繁,歇脚的,找乐的,都会在花街上停下来,找个女人排遣一下寂寞。久而久之就成就一条花街,直到现在石码头衰落了,还有外地的女人找到这里来,做那些夜晚的生意。她们白天或者睡觉,或者和花街上的其他人一样,过着无可指摘的生活。到了晚上,她们渐次把床底下的小灯笼拿出来,点上蜡烛,静悄悄地挂在自己的门楼底下,告诉那些远道而来的男人,这里有一个温暖的女人在等着他。
我喜欢看那些红灯笼,走得或快或慢,最后无一不是卑微地挂在门下。然后女的就进了院子,等着谁来摘她的灯笼。运气好的时候,我能看见街两边十几、二十几个小灯笼逐一都被摘走,那些男人都竖起领子,低头疾走,像一只只过街的狐狸,然后快速地摘下灯笼,把蜡烛吹灭,吱嘎一声门响,消失在院子里。如果运气不好,尤其是天气不对劲儿的时候,男人就稀罕了,偶尔会出现一两个摘灯笼的,晃了一下就没影了。大部分的灯笼还要不懈地亮下去,直到她们自己出来摘掉。她们摘灯笼的时候我很少看到,那时候我早睡着了。当然,天气不好她们常常就懒得挂灯笼了。听花街上的人说,洗头房里的小姐都是出门招呼的,她们不,她们只挂灯笼。
再往前看,就看到了青禾家。青禾家和我们家一样,是花街上仅有的两家建起两层小楼的。我们家的大一点,因为楼下要做饭店。她们家的小,但小也是两层,在众多灰突突的平房小院里,两层小楼不管建得如何,免不了都要显眼的。比如现在,我就能看到她们家的二楼走廊。一个人影影绰绰在走廊上抖着一大块东西,抖完了挂到绳上。姚阿姨在晾衣服。然后我看到一个小人影也走上了走廊,那一定是青禾。
说实话,青禾家建成的这个两层小楼让花街人非常意外。想一想,一个杀猪的,哪来那么多钱盖这样气派的大房子。但是冯大力和他老婆姚丹盖成了,而且姚丹还没有工作。她平时就是带带孩子做做家务,空闲了再给丈夫搭把手,看一下猪肉摊子。他们刚结婚那会儿,冯大力和姚丹送猪肉到我们家时,都会顺便坐一坐。那会儿我就常听他们说,早晚建一座我们家这样的房子。现在我还能想起冯大力表达这个意思时的表情,有点咬牙切齿,一只手还抓着姚丹的手,那意思就像是两人约定了要戮力同心,天塌下来房子也照建不误。
后来我听母亲说,他们俩只是想赌上一口气。当初他们俩谈恋爱的时候,姚丹的父母死活不答应,因为已经有人给姚丹介绍了一个部队里的一个小军官,据说前途无量。姚丹父母很乐意,他们家在乡下,能有这么个体面的女婿,老两口做梦都觉得嘴里甜。姚丹不答应,她喜欢一个走街串户的卖猪肉的,就是冯大力。他们认识很偶然,就是姚丹经常去冯大力的三轮车上买猪肉,冯大力喜欢上了她。一来二去她也喜欢上了冯大力。他们俩好上以后,好得快成一个了。姚丹父母不答应,一个满世界跑着卖猪肉的,能有多大出息,顶多就是半个城里人,哪抵得上人家小军官的半个指头。那时候冯大力还很穷,一个屠宰场的临时工,住在花街的一间破房子里。乡下人都看重房子,姚丹父母拗不过女儿,就说,连个像样的窝都没有,拿什么娶我女儿。冯大力和姚丹都说,会有的,都会有的,还会有很好的。
他们俩几乎是一穷二白地结了婚。然后,冯大力辞掉了屠宰场的工作,单独干起了屠宰。日子逐渐好过了,省吃俭用,一点点地敛聚了钱财,等到花街人觉得冯大力两口子日子应该过得不错时,一栋两层小楼起来了。小楼建成那天,我父亲拎了一挂鞭炮去道贺,冯大力高兴得喝多了。有点醉,满嘴里都是大实话。他说老哥,我和姚丹是患难夫妻,她就是我的妈,没有我妈就没有我冯大力,没有姚丹就没有今天的冯大力。你看,我的房子盖起来了,我说过的,一定要把房子盖起来。这时候姚丹给他送来了一杯浓茶,对我父亲说:
“别听他的,他就是太高兴了。这房子把我们折腾空了,除了一个窝,什么都没留下。”
父亲说:“已经很不容易了。房子有了,家有了,就什么都有了。”
父亲这话刚说过两个月不到,冯大力出事了。他被抓走后就再没回来过,听父亲说,他被判了十年。
我看到姚丹和青禾在走廊里的影子越来越模糊,直到分辨不清。天黑了。母亲喊我下楼,她让我把一锅鲫鱼汤送给姚阿姨,临走时像过去一样嘱咐我,就说是送给青禾吃的,她亲手做的。我拎着鱼汤走在花街上,石板路响起潮湿的回声。已经有一两家的门楼底下迫不及待地亮起了小灯笼,我还遇到一个陌生的男人,若无其事地迎面走来,那副样子是经常来花街的男人的另一副表情。
姚丹在做饭,被锅里的炒菜呛得正打喷嚏。青禾坐在锅灶边,也被呛得直流眼泪。
我说:“姚阿姨,我妈让我把鱼汤送过来。”
姚丹用套袖擦了一下鼻子,说:“你怎么又送来了?我们什么都不缺,你拎回去吧。”
“我妈说,这是送给青禾吃的。是我妈亲手做的。”
“不行,你拎回去。你看我们有菜,我正在烧。”
我又重复了一遍:“是给青禾吃的,我妈亲手做的。”
姚丹不说话了,漫无目的地翻了两下锅里的菜,又擦了一下鼻子,说:“好吧。以后不能再送了。”然后对青禾说,“青禾,下次再送你还吃不吃?”
青禾看看姚丹又看看我:“不吃了。”
我拎着空锅往回走,走到豆腐店门前,蓝麻子端着一盆脏水要往街上泼。见到我,蓝麻子说:“木鱼,又给青禾送吃的?”
我说:“是鱼汤。”
蓝麻子说:“这个女人,最近连豆腐都很少买了。你说她守着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
我没说话,为了不给水溅着,我快速地离开了豆腐店门前。
回到家,我跟母亲说,姚阿姨要我以后不要再送了,青禾也说了,送了她也不吃。
母亲把筷子摆到饭桌上,说:“这个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