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道:“臣昔时居山东时,闻齐但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但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不闻有秦王。夫制国之谓工,生杀予夺,不可委以他人。今太后恃国母之尊,擅行不顾者四十余年。穰侯独相秦国,华阳君辅佐之,泾阳君、高陵君皆自立门户,自成一体,生杀自由,无所畏惧。他们几人私家财产,十倍于国家。大王您虽名为国君,实则徒有其空名而已,这岂不危险吗?昔崔杼专权齐国,最后杀掉齐庄公;李兑独揽赵国大权,终找主父。如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威,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何况在大王您的左右,广置耳目,大王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臣观大王长期孤立于朝堂,臣恐千秋万岁之后,掌握秦国大权者,非大王之子孙也!”
司马迁曾说:“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平心而论,魏冉在秦国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范雎将其功绩一笔勾销,反映了他排除异己的私心。但对于宗亲贵戚的专权和势力的膨胀,昭王其实早就嫉恨在心,而范雎的一番义正词严的宏论,又正中其下怀,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但是昭王在兴奋的同时也感到忐忑不安,甚而毛骨悚然,遂再三拜谢:“先生所教,乃肺腑之言,寡人恨闻之不早。”
果然,不久以后,昭王就找了个借口罢免了穰侯魏冉,拜范雎为相,封之于应(在今河南鲁山之东),号为应侯。次年,宣太后死,便将穰侯、泾阳君皆遣赴封邑。穰侯迁居时竟动用了上千辆车乘,所载之奇珍异宝,皆秦国库所未有,可见其富有程度。
在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日益巩固,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当时的重大社会变革。其意义在于,削弱了以往分封制度所造成的地方上的分裂倾向,促进封建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之所以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与这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而范雎对于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则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战国末叶,秦国客卿李斯曾向秦王政上《谏逐客书》,历数宾客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使秦得“富饶乏资”和“强大之名”。其中也恰如其分地评价了范雎对秦国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历史事实向我们证明,范雎同保守的贵族相比,更具开拓进取精神、敏锐思想及开阔眼界。随后的秦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比以前更加生机盎然,最终完成了其一统中国的大业,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第四节)再造唐之功臣
史称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是一代军人楷模。平定李唐大乱后,被封的位子更是大的不得了,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但他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的人一样遭到当时帝王的猜疑,落个悲惨的下场呢?这是郭子仪的“致世”策略决定的,他功高从不自居,他具备了各个功高震主者所没有的“德行”。
郭子仪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并严格要求自己在读书或习武时全神贯注,常常废寝忘食,练得一丝不苟。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据传,郭子仪曾经在河东(今山西太原)当兵,一次因事触犯了军规,按当时军律应该斩首。在他双手捆绑,被押赴刑场之时,是一副正气凌然的气势,昂首阔步,大步向前,毫不慌乱,临危不惧。俗话说得好,命不该绝有人救,在路上遇上当时著名、如今闻名的诗人李白。李白也是和他素不相识,但见他年轻英俊,相貌非凡,临刑不惧,又听随从说他才德兼备,文武双全。坚定了他救人的意志,便赞叹地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杀了多可惜啊!”李白为郭子仪感到惋惜,停下要去办的事,立即赶到当地官员那里,替郭子仪说情,最后以自己的官职做担保,把郭子仪救了出来。那年郭子仪20岁。李白和郭子仪成了莫逆之交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磷幕府,因为也受其牵连进了牢狱,郭子仪曾经请求替他赎罪,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是生活在所谓“开元之治”之即,是唐代中前期,国富民殷、繁荣昌盛。这时期,以唐玄宗李隆基为首的唐朝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人唯贤,政治清明,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强盛。
郭子仪的成长背景就是这样,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
郭子仪最初做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因屡立战功,平步青云。749年,他做到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这时,唐朝廷在外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几十年间相对太平。当时国家外部没有什么外来危机,环境轻松,没什么压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天长日久,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花天酒地,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手,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全不见了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尚能居安思危,经常为战事作准备。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当时边疆各地居住着我国各族人民。他们勤劳勇敢,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流。
自唐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唐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负责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日益增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当时唐中央的禁军不过二十万人,而边疆的十个节度使共拥兵四十九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时唐朝重用安禄山,任命他做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旗人。安禄山作为节度使,总揽三镇军政大权,又招募北方很多牧民补充兵力,势力便逐渐壮大起来了。
安禄山常到长安去,对唐朝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他见唐政府日益腐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暗地招兵买马,积累钱财,收集朝廷情报,观察朝廷动向,伺机行动,准备反唐。可玄宗皇帝却是一无所知,整日只知道沉溺于享乐。对安禄山的所作所为不但不知道提防,反而变本加厉听信他的花言巧语,竟然让他认杨贵妃为干妈,还对他非常信任。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日益渐增。自从杨贵妃入宫后,玄宗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安逸生活,终日只知道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不理朝政。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当权,飞扬跋扈,任用亲信,坏事干尽,这样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居心叵测的安禄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篡夺大唐江山的机会到了。755年十一月九日,他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发动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长驱南下。由于唐政府没有防备,致使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均被收服。地方官吏听说叛军来了,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屈膝投降。就这样,不到三个月,安禄山的叛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占领了东都洛阳。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唐朝政府临时招募了八万人,由大将哥舒翰率领去抗击叛军。这些人多是城里的无业游民,既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又缺乏基本的作战技能,军事素质很差,在与叛军的大战中,溃不成军,就连大将哥舒翰,也战败被俘。
玄宗带领皇族亲贵和左右臣僚,仓皇出逃。长安就这样陷入了叛军安禄山之手。玄宗的一行人逃到马嵬驿,将士鼓噪不前,愤怒地杀死了奸臣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群情激愤难平,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忍痛割爱,派人缢死了杨贵妃。这时马嵬驿的人民请求皇帝留下来同他们共同作战,唐玄宗肯定也不会留下来啊,也只是把他的儿子李亨留下,他自己逃往四川避难去了。
当时的人民参与了反抗叛乱的战争,一些地方官也积极的据守反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颜杲卿,他最后被安禄山杀害了。但是人民的反抗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抵御,也给唐军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玄宗逃往四川以后,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决定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把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为了加强朔方军的实力,肃宗认命李光弼协同郭子仪一起作战。
郭子仪和李光弼,原来二人都是安思顺手下的部将,两人的才能不分上下,职位也相同。当时郭子仪因受命,取代安思顺的朔方节度使之职时,李光弼就深感不服气,正决定马上离去。忽然皇帝的手谕到了,命他同郭子仪同心协力平定叛军,李光弼只好遵奉王命,留了下来。郭子仪把朔方的兵马分给李光弼一半。郭、李二人共同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英勇抗敌,收复失地,报效唐王朝。
历经了艰苦的奋战,洛阳很快收复了。郭子仪胜利归来,回朝之时,肃宗非常欣喜,亲自带领仪仗队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迎接。皇帝见了郭子仪,激动地说:“我有了你,如鱼得水,大唐的天下,所以能保住,全靠你的英勇奋战啊!”郭子仪表示不敢承当。
两京收复后,肃宗把玄宗从成都迎回,玄宗做了太上皇。
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郭子仪多次立大功,这对安定唐室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功绩很快传遍各地,声誉鹊起。
两京虽已收复,但李氏王朝仍然没有解除威胁。
肃宗回到长安,先后重用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把军权交给李辅国掌管。李辅国的权势很大,他可处理国家大事,别人不敢反对。肃宗让鱼朝恩监督神策军驻守陕州,防御潼关。肃宗听信李、鱼的谄言,怀疑忠君爱国的贤臣。
肃宗根据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的主意,出动全国全部的兵力攻打叛军。
九个节度使的兵马共六十万,全部出动,围攻了相州城。安庆绪好似兽困樊笼,鱼儿落网,既不能战,又不能退,处在绝境之中。
九个节度使的兵力相当雄厚,本来可以一举消灭叛军,可惜群龙无首,诸位将士又只管自己备战,九个节度使军如一盘散沙。可是史思明的军队,养精蓄锐已很久,士气旺盛。史思明是个极其狡猾的家伙,他知道唐军数量远远超过他的军队,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就利用唐军士气低落的弱点,用精兵突击,克敌制胜。他来到相州城外,先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突然同唐军展开激战。正当两军交战之时,不知何处刮来一阵狂风,顷刻之间,天昏地暗,尘土飞扬,对面不见人。唐军看见城下有来回奔跑的人马,误认为叛军追来,纷纷逃散。郭子仪见情况不妙,只得收集残余部队,领着人马退回洛阳。
这次战斗,唐军受到重大损失,战马万匹,只剩三千,刀枪十万,几乎全部扔掉。九个节度使中的八个各回原来驻地,郭子仪留守洛阳。
这次战斗的完全失利,直接原因应归罪于鱼朝恩,但昏庸的肃宗,不但不斥责鱼朝恩,反而给他封官加爵,宠爱有加。鱼朝恩得到皇帝的宠爱,越是盛气凌人。他一直嫉妒的是郭子仪。唯恐他功高盖主,有一天会对自己不利,因此常在肃宗面前诽谤郭子仪。而相州一仗失败正是他陷害郭子仪的最好的时机,鱼朝恩硬把相州一仗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郭子仪一人身上。
昏庸的肃宗却听信了鱼朝恩的“诽谤”,把郭子仪免职,调回了京城。
平时,郭子仪在军队受到官兵的拥护与爱戴,他视兵如子,不打骂,不训斥,如同对待亲人一般,因此,士兵们都不愿郭子仪离开。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被免除官职,夺去了兵权,暗自欢喜,认为最好的机遇来了。759年五月,史思明便带领大军,一举进攻洛阳。唐政府这时慌了手脚,十分恐惧,又不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好。
有人向朝廷建议:“郭子仪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善于用兵,为什么放着良将不用,让叛军逞凶呢?”肃宗认为很对,决定起用郭子仪为兵马都管使,诏令刚传下,就被鱼朝恩拦住了。郭子仪在鱼朝恩眼中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常想着怎么整他一整,算计一下他。有一次,郭子仪立了战功回到京城,鱼朝恩邀请他游章敬寺,有人暗地告诉他说:“鱼朝思想加害于你,千万别上他的当。”郭子仪没有在意,将士们请求随身保护,他也拒绝了,并且说:“我是国家的大臣,没有皇帝的命令,鱼朝恩不敢杀我。”说着,只带着家童数人去见鱼朝恩。鱼朝恩一见,不仅大吃一惊。郭子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鱼朝恩听了,自己都深感惭愧,自叹不如了。
史思明打到洛阳,驻守在洛阳的李光弼,连战连败,李光弼只得放弃了洛阳,带兵退守河阳。当时,鱼朝恩也带领一支人马,还没看到叛军的影子,就吓得退到了陕州,不敢应战。
代宗时,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人民难以度日,生活极其困难,可是官府的盐、铁、茶、酒等税,名目竟有200多种,这些苛捐杂税,自然都要落到人民身上。代宗重用宦官程元振,让他参与机密,操纵政权。宦官在肃宗时就开始专权,如宦官李辅国曾对肃宗说:“大家(宫中对皇帝的称呼)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可见专权的宦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朝廷内的赏罚制度,宰相职位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他们都可以决定。程元振飞扬跋扈,为非作歹,时时刻刻束缚着皇帝。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程元振出口,代宗便会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程元振痛恨功臣名将,特别是郭子仪。程元振在皇帝面前诬陷诽谤他,总想免除他的副元帅职务,让他做肃宗山陵使(皇陵的督工),但未能如他所愿。郭子仪明知皇帝受程元振控制,误了国家大事,便向皇帝上书道:“我为唐朝的强盛披星戴月,南征北战,请陛下相信我对唐朝的忠心。陛下要亲近贤人,远离奸臣。不然,唐朝危在旦夕!”郭子仪的良言相劝,打动不了皇帝的心。朝内宦官专权,朝外藩镇割据,唐朝仍然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