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非常欣赏这位将士,虽然说是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而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这人点背。最后,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
许多人都认为李广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避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而走,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假如不是这种情况,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竟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所以才常常是奋不顾身的陷入绝境,然后再机智灵活地上演一场绝地逢生的喜剧。如果真的把他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也许我们就看到喜剧了。
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关于李广杀霸陵尉的一段,不应该是在褒扬吧?大概是说李广心胸狭窄,只是说的比较婉转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史笔如铁。从李广的死,我们可以看出,死的不值。这其中大概就有历史的悲哀吧。
(第二节)萧何月下追韩信
汉初三杰尽是人才,而谈到当时最为急需的人才,当数韩信,韩信是在战场上最急需的一位。于是,汉初双杰就给我们导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当项羽进了咸阳以后,他将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18个异姓侯王,称为西楚霸王。在这18个诸侯中,项羽最不放心的就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了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而自己的兵力弱小无势,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去了。
汉王到了南郑之后,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有一天,突然间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跑了。”汉王急坏了,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谁走我也不会走的,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汉王又问他:“你追谁呢?”萧何说:“我在追韩信。”
萧何所提到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当路过淮阴时,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了个水兵。项梁死了,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了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汉王刘邦到南郑去后,韩信就投奔了汉王。汉王只是让他做了个小官。有一次,韩信违了规,按照惯例被抓了起来,就要被砍头时,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这里,这时韩信高声大叫,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是一条好汉,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于是派韩信做了管粮食的官。后来,丞相萧何见到韩信,谈话中,认为韩信很有才能,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终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逃亡的小路。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脚,顾不得向刘邦报告,连夜率人追赶韩信。
刘邦听到要去追赶韩信的事情,立马拍桌子、打板凳的:“大将吓跑了几十个,没见你追,一个寸功未立的韩信逃亡,你却亲自追赶,显然是在骗我。”萧何笑道:“那些逃走的将领容易得到,天下多的是,而像韩信这样的人,失去这一个,天下就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愿意做一辈子汉中王,那就用不着留韩信;如果大王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能帮助你完成这个大业了。”刘邦见萧何如此看重韩信,相信韩信一定有些过人之处,就说:“好吧,我就按照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可以吗?”萧何并不满意,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又深信萧何的刘邦,当即决定:“那就拜他为大将吧!”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说着,刘邦就准备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又直言不讳地说:“大王平日傲慢无礼,拜大将是件大事,不能儿戏。如果大王真心要拜韩信为大将,那就应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沐浴,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刘邦说:“好,一切我都依你。”
汉营里立马传出刘邦要择日子拜大将的消息。几个跟随刘邦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相信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赶到拜大将的日子,拜的大将竟然是平日里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大家都傻了眼。
后来韩信果然不负萧何器重,为刘邦争夺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兴汉三杰。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教育了古今多少人,从这则故事中人们看到了萧何为国求贤的一颗赤诚之心,看到了他识人爱才的伯乐精神,也看到了他那不嫉贤妒能、甘居人后的博大胸怀。萧何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西汉开国良相,是一位真正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第三节)秦国之“柱”
战国时期的秦国在七雄并列之始,并不是最为强大的。经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经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以七雄之首的身份出现在了战国其余六雄的面前。
也许曾经“欺负”过秦国的魏国一定不会想到,就是曾经在自己面前战战兢兢的西陲小国会是自己国家的灭亡者。强大的赵国也不一定能想到,自己的这个邻居会是如此的厉害。自己每每被之欺负而无法抬头,只是靠有几个名将来支撑整个国家。
这一切源于什么呢?源于秦国有商鞅?但只有商鞅是不够的,商鞅做了最基本的东西。源于秦国有地大物博的实力?秦国的国土和资源并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好的;源于有数代名君,不错,只有有了名君才会有如此的成就,因为名君能够任用足够好的人才。
而这些人才,就是秦国的柱石,就是秦国得以一统天下的原因。
人才之一:一代名将白起
说到白起,是一个令喜欢军事的人亢奋的人物,长平之战一次抗杀赵军四十万,被后世很多人称为战场上的“屠夫”。但能作一“屠夫”,也得需要极高的水平,不然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脱颖而出。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以后儿子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而长大后的白起终于不负父亲的期望。
白起长大以后,为了使白起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父亲就把他送进了军营。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有军事天分,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而言之,便逐渐精通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人士。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国大惊。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如他们的二分之一。但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心思,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派精兵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二十四万,死尸遍野,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而这次战役也使人们看到了白起在战争中的内心“残忍”的一面。
由于韩、魏两地靠近秦国,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二国是秦国“蚕食”的首要目标。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国又向韩、魏发动了进攻。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多次立功创业,被秦昭王提升为大良造(战国时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也是尊贵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中原重镇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同时宛还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又是冶铁业中心。与此同时,秦昭王派马错占领了韩国另一炼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宛、邓的夺取,对秦国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尤其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昭王十七年即公元前290年,韩、魏两国在秦国大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畏于秦的强大攻势,遂被迫向秦割让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筹商后,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地给秦,魏割让河东400里地给秦。韩、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国的雄心,加速了秦国向外扩张。
秦昭王十八年,白起再次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魏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等61城,使魏国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
至此,秦国认为韩、魏已不堪一击,对秦国已不构成威胁。决定改变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在加兵赵国、楚国之前,秦国于公元前284年,曾联合韩、赵、魏、燕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在白起统帅下战必胜、攻必克,震撼邻国。东方的齐国在齐煖王统治下也大力发展,国力强盛,打败了南方的楚国,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在西边于观津(今山东观城)摧毁了三晋的官兵,之后又与三晋联合攻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公元前286年,齐煖王又挑起战端,攻破宋国,宋偃王逃奔到魏国,死在温城。
这时的齐煖王,在屡屡胜利下,雄心大增,攻楚、击三晋之后,目标直接指向已分裂为二的周王朝,扬言要把周天子赶下台,由他来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责他而被绑到街市上斩首。陈举规劝他,齐煖王又把他绑到临淄东门处决。齐煖王的倒行逆施,使齐国民怨沸腾。
燕昭王得知齐国臣民对齐王的怨恨,认为机会来了,日夜加强战备,准备伐齐。燕昭王向乐毅询问伐齐的事。乐毅说:“齐国是霸王的后代,地广人多,以我们燕国的兵力,单独攻击,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须与赵国、楚国、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前往赵国联络赵惠文王,再派其他使节分别出使楚国、魏国,又请赵国去联络秦国,向秦申明伐齐的理由,承诺事成之后分给秦国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机会击败齐国,秦国不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吗。这对今后秦国争霸,并进而吞灭六国,统一天下也就更容易,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请求。其他各国因受齐国侵略,早已对齐煖王的蛮横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他们听说强大的秦国也加入了讨齐的行列,更是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公元前284年,燕国派出全国的兵力,跟秦、赵、魏、韩军队会合,乐毅兼任五国联军总指挥官,以泰山压顶之势向齐国发动进攻。齐煖王急忙调兵遣将,在济西与联军会战。齐将触子见联军势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战就下令退兵,只身逃走,齐军大败。部将达子统率余部,继续与联军作战,于秦周又战败,达子战死。至此,齐军败局已无可挽回,乐毅见胜利在望,遂请秦军、韩军先行班师,请魏军前往占领原来宋国的领土,请赵军前往夺取河间。乐毅亲自率领燕国远征军。深入齐国国土,立马占领了齐国首都。
破齐成功,秦国将进攻的矛头改变。秦军班师不久,即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国。在进攻楚国的战斗中,白起一马当先,所向无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创出辉煌的业绩。
为了给进攻楚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河南渑池相会,两国修好停战,秦国的北面得到了稳定。外部工作做好之后,秦国便集中优势兵力,主要攻击的就是楚国。
大展雄威,破楚成功
秦军兵大致可以分为两路,一路由白起率领主力部队,由汉北地区南下,先夺鄢之后再夺楚都郢;另一路由蜀守张若率领侧翼部队,由四川出发,进攻巫、笮、黔中一带,然后沿长江东下,配合主力部队,牵制楚国兵力,使楚军顾此失彼,首尾无法接应,同时夺取楚国西部的地区。
白起率领秦兵包围鄢城后,遭到楚国军民的奋力抵抗,使战斗一时无法向纵深发展。鄢是楚的别都,距离楚国都城郢很近。鄢是郢的西大门,鄢城失守,郢将不保,楚国竭尽全力守卫鄢城。楚王为了保卫京师,派精兵良将,加强守卫。白起深知鄢城战略地位的重要,他决心攻下鄢城,以打开进军楚都的通道。
“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啊”!作为身经百战的白起,具有丰富作战经验和过后的总结方略,他详细审察了鄢城附近的地理形势后,断然决定实行水攻的策略。
原来的城西有一条鄢水,发源于荆山与康限山之间,向东南注入汉江。白起就命士兵在鄢城以西修筑堤堰,拦截鄢水,积水为湖。待水升到一定高度时,他就下令决堤放水。滔滔洪水,一泻而下,一下子就吞没了鄢城。大水从城西灌入,从城东北角溃出。楚国军民猝不及防,一时阵脚大乱。被大水淹死的达数十万。尸体流入河中,时值夏日,尸体腐烂,臭气冲天,人们把那里称为臭池。
白起以水淹之计击溃楚军,顺利地占领了鄢城。又乘胜疾进,攻下安陆(今湖北安陆)。接着乘胜迅速占领了楚都郢。楚军狼狈溃逃,秦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洞庭湖边,并占领沿湖地区。秦兵过西陵(今湖北宜昌县)时,将楚先王之墓夷陵烧毁。楚王在秦军的重创之后,把国都迁往陈地。公元前278年,秦设置了南郡,治所郢,管辖新占领的地区。白起因这次攻楚立了大功,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白起拔郢胜利,楚国已成日落西山之势,楚国从此失去了强国的地位,已不再作为秦国的强劲对手而存在了。白起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又一基础,是秦国统一战争开始时期的最重要的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