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土壤:教育缺失、不正之风
而社会学家邱则奇就认为,“职场哲学”类图书的畅销透露出一个现象,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跛足。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学知识与学做人是并重的,社会把学知识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学做人的任务则留给了家庭。可是从眼前的这个现象来看,有很多父母并没有完成这个职责,从而使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社会化程度不够,所以只好找“职场哲学”图书进行“补课”。
徐升国是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他认为,“职场哲学”类图书的畅销与我国当前学校伦理教育的空洞和远离实际也有关系。学校道德教育,往往倾向于理想化,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道德“圣人”来培养,不但不能使学生确立起科学的道德观,反而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反感,甚至会使他们径直走向其反面。他说:“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技术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现实中,真正检验教育效果的还是社会现实,因此,应加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
不过在除无能为力教育的因素之外,徐升国就不这样认为,在转型期的社会大背景与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提升了这些书在读者心目中的“有用度”。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竞争加剧,生存变得更为不易。社会大变革中价值观出现混乱,一些职场人偏离了依靠自身努力寻求成功的正当途径,希望通过“职场哲学”的“葵花宝典”一步登天。可是对于现实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假冒伪劣现象、人际关系中的不正之风,也使一些职场人的观念产生混乱,客观上又助长了“职场哲学”图书的畅销。
(2)职场哲学传授厚黑之道
现在“职场哲学”对个人发展的利弊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也许大家都可以看到、听到一些不同的答案,可是倾向于“弊大于利”的较多。其中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人这样认为: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的架构模式是西方工业化以后的科层制度,尽管科层制度中只规定了职业资质,并没有规定修养、人格资质,但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职业资质和个人修养都不能截然分开。如果刚参加工作就开始一味谋求升官发财“捷径”的话,那就有可能会放弃个人努力,从而失去通过个人奋斗获取成功的可能,失去晋升的“真正”捷径。而且,他还可能会逐步成为一个自私卑劣的小人。他还强调说:“品质加业绩,就是最好的哲学。”
在东北有位李女士这样认为,她说:“‘职场哲学’类图书的利弊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读者会从书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行为。对那些追捧这些书的人来说,如果周围的小环境又恰好不尽人意,那就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变得心理阴暗,行为偏执,而且人格低下。其实对年轻读者,就比如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这些书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看待周围环境的视角,使他们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但对年龄稍长的人的影响会小很多。”尽管这些书会产生一些让人忧虑的结果,但不太可能颠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
只重利益,不负责任
李女士还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和现有的图书出版管理制度、条例,出版社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出版这些图书,那也是无可厚非。况且,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职场哲学’图书都没有越界,至多是教人‘利用’潜规则,而不是‘制造’潜规则。如果直接针对制度漏洞,抛弃道德底线,一味传达另类生存技巧,则应受到批评。”而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策划部副主任杨学梅也曾强调说,在出版社里策划出版这类图书的时候,要特别认真编辑审校,删改某些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只代表个人观点的内容。“编辑应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不良导向的选题不应该做。”
但对出版社热衷出版“职场哲学”图书的现象来看,很多出版人也颇有微词。中国城市出版社副总编辑、大众传播学博士何玉兴指出:出版社应拒绝低俗,多出精品,多出教人大智慧的书。“应该以近乎宗教情怀的爱来理解出版精神的奉献和功德”,“正如波兰学者弗·兹纳涅茨基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中所说:普及推广者真正激发并使人满足的是对知识的业余兴趣,为普通读者提供经过加工的易于消化的东西。他们用传播知识来普渡众生的功德,是政治家、实业家所无法替代的。”“中国出版有着许多光荣传统和良好风尚,从孔子的‘韦编三绝’,王云五的‘万有文库’,到以邹韬奋为代表的出版精英,无不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出版界应继续发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节操,保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
出版怎样的“职场哲学”书
“其实,现在‘职场哲学’类图书的流行,刚好反映了出版界在满足年轻人获取正常人际交往技巧需求方面,还存在相当的欠缺。”徐升国也说,“针对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人际交往知识的实际,出版社应多出版一些注重实用的图书,比如实用心理学、实用社会学、交际学与口才学、应酬学、礼仪知识等融合社会知识和生存知识的选题,以高品位与高实用性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新厚黑学》一书,曾经在当时就发行超过了20余万册,策划部副主任杨学梅介绍说,当时他们最早引进、翻译、出版这本书是在1993年,按照当时社会的宽容度和读者的接受度来定位,当时出版社对书的内容进行了相当篇幅的删节,所以取译名为《新厚黑学》,因为书的英文原名就是“ThickFace,BlackHeart”。对此杨学梅解释说,作者将“厚黑学”作为生命的智慧和法则,认为“厚黑学”是一种自然法则、宇宙意志,而“厚”只是盾,是自我保护的超然力量;“黑”只是矛,是自我实现和竞争胆略。绝对不是低级庸俗解读“厚脸,黑心”的书。其实“厚黑学”在这时,并没有贬义的含义。
对于优秀的“职场哲学”图书也应该能予人以激情、力量,能够有助于阅读者智慧的提升。如果仅仅是讲述诲淫诲盗的潜规则的话,那就如同授人以杀鸡取卵的手段,虽然得手很快,但实不可取。
何玉兴认为,总得来说,“职场哲学”图书品位不高,是在教人狡猾,教人使诈,教人彼此不信任。他强调说,时下一些谈“职场哲学”的书,其实就是把复杂的人生单一化和技术化了。“然而,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书把所有的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不可信任的符号,每个符号都有一套应对方案,告诉读者只需按图索骥,就会步步成功。是否能够步步成功尚且不论,按图索骥,本身就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
对此南开大学周恩来政治管理学院院长朱光磊也呼吁社会科学家们多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写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而又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术规范的读物。呼吁那些没有受过正规现代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学、社会学方面训练,只是文笔较好、头脑活络的朋友,不要再轻易下笔“职业场合”之类的书了。
2.厚脸忍耐,是最好的防卫手段
林肯是美国的前总统,他曾经说过:对暂时斗不过的小人要学会忍耐。与其和狗争道被狗伤,还不如让狗先走呢。因为如果你把狗杀死了,那也不能治好你被咬的伤,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实在商场的待人处事中,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处于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利用忍耐暂时躲避。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当然,“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字在很多时候是以自己吃亏或者故意“作践”自己为代价的,脸皮薄拉不下面子来那怎么能行?
而在明朝的时候,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他开了间典当铺。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附近的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尤老翁是一个以“和气生财”的人,他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
但是赵老头依然是板着面孔不见一丝和缓之色,只是靠在一边柜台上,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老爷,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当我刚一解释,他就开始破口大骂。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听了之后就点了点头,之后就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而他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了下来,尤老翁语气很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儿体面点的衣服穿。而这是小事一桩,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你老就消消气吧。”
尤老翁不等赵老头开口辩解,马上就让另一个伙计查一下账,他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来。随后,尤老翁就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孩子们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而这时的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他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可是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夜里赵老头就死在了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而赵老头的亲属趁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就这样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也被此事拖得筋疲力尽,于是就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
不过事情真相很快就透露了出来,原来赵老头的死是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本想以死来敲诈尤老翁钱财的。可是没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明显吃亏也不与他计较,而赵老头觉得坑这样的人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要下地狱,于是只想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而此事发生后,就有人问尤老翁凭什么料到赵老头会有以死进行讹诈的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避过了一场几乎难以躲过的灾祸。
而尤老翁只是说:“我并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根据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凭仗;在我当伙计的时候,我爹就常对我说:‘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就会变成大的灾祸。”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商场中更是如此。
3.多铺路,少砌墙
俗话说人与人之间,或许会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如果在办公室里这种仇恨一般不至于达到如此地步。因为那毕竟是同事,都在为同一家公司工作,只要矛盾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况,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减。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其实相见就是缘分,如果同在一家公司谋生,那也就是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还是少结冤家比较有利于你自己。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与你关系最密切的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也许有些关心你的同事,会在私下探问,为什么你的搭档对你如此不满?
不过,你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也许连你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总有一天,你会按捺不住拉着对方问:“究竟有什么不对呢?”也许对方只冷冷地回答:“没有什么不妥。”而双方的关系僵到了这个地步,那又如何是好。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的,因为天下没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既然他说没有不妥,那你就趁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因为万一我有不对的地方,我乐意修补。我很珍惜咱俩的合作关系:怎么样,一起吃午饭好吗?”
也许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逼的他也面对现实和表态。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没事,而共进午餐是很礼貌的行为。不过也可以,邀他与你一起吃下午茶:在你离开办公室时碰上他,开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反正,充分发挥厚脸的威力,尽量增加与他联络的机会,友善地对待,对方怎样也拒绝不得!
还有就是,假如你另有高就,准备递交呈辞,那么心里肯定会想:那几个平时视我的痛苦为快乐的同事,一定很开心,如果趁机向老板告他一状,岂不是很好?不过在这里还是奉劝你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世界很小。说不定今天被你告状的同事,明天也会成为你新公司的同事,你将如何面对他?这岂非陷自己于危险境地?要是对方的职位比你高就更加不妙,所以何必自设绊脚石呢?此外,同行虽然是冤家,但同行间的往来还是不少的,你原来公司的上司没准正跟你新公司的上司是好朋友,一旦将你背后打小报告的情况相告,你以为你在新公司的前途会怎样?因为所有上司都不会喜欢乱打小报告的下属。他们就会想,整天忙于侦察人家的缺点,哪里还有多少时间花在工作上呢?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记住,不要做“小人”,而所谓的“少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一个朋友”,所以不如开开心心地去履行新职,又与旧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俗话说的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假如你得罪了一个人,那么也就是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可是如果得罪一个小人,可能就为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得罪君子了不起大家不讲话,假如得罪小人那可没完没了。假如他不采取报复,那么就是要在你的背后造谣中伤,你有理也变无理,这实在不值得。
在这里非常强调“不轻易”得罪人,也不是完全那样,当事也有不可忍时,如果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那么就要有雷霆之怒的,要不然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的得罪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相信会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不过除了这一点,最好的办法还是不得罪人好。
所以劝你,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不被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除此以外,也不应该忘记不要气焰高涨,盛气凌人,因为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
不过,在工作中,每一个人都难免会与别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磨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而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特别是当与上司发生冲突,问题就更复杂了。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不过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方法:
(1)引咎自责,自我批评。其实这一点要做到的就是下属的心理素质要过硬,态度要诚恳,若责任在自己一方,就应勇于找上司承认错误,进行道歉,求得谅解。如果主要责任在上司一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灵活处理,因为目的在于和解,下属可以主动灵活一些,把冲突的责任往自个儿身上揽,给上司一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