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将通过与前後不同时代类书的比较,分析唐代类书的类目结构和撰述体式,从而判断唐代类书的总体编纂水平。
§§§第一节唐代类书的类目
一般类书都是区分门类的。分门别类,是类书较之其他种类的图书形式上最明显的特徵之一。“类书”这一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易·繫辞上》有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书以类目为结构,将散布在群书中的关于社会自然的各种知识,彙编为一册,体现的正是这种“类聚”精神。
既然类目是类书的普遍特徵,我们就可以通过考察一部类书的类目,知道这部类书的编纂是否科学;可以通过考察一个时代的类书的类目,知道这个时代的类书编纂是否成熟。
一、唐代类书的类目
我们讨论唐代类书的类目,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唐代类书为例,其中既有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编纂的巨製,又有文人的个人作品,还有流行于民间的小册子,以期从总体上把握唐代类书类目安排上的特点。並且还会涉及与唐前类书、唐後类书类目安排上的比较,用比较的方法判断唐代在类书编纂史上是什么样一个地位。这裏我们先从唐代的两部官修类书谈起。
《艺文类聚》共有四十六个部,七百二十七个子目(参见《中国古代的类书》,78页。)。部目如下:
天部岁时部地部州部郡部山部水部符命部帝王部后妃部储宫部人部礼部乐部职官部封爵部治政部刑法部杂文部武部军器部居处部产业部衣冠部仪饰部服饰部舟车部食物部杂器物部巧艺部方术部内典部灵異部火部药香草部宝玉部百穀部布帛部果部木部鸟部兽部鳞介部虫豸部祥瑞部災異部
《初学记》共有二十三个部,三百一十三个子目(参见《中国古代的类书》,95页。)。部目如下:
天部岁时部地部州郡部帝王部中宫部储宫部帝戚部职官部礼部乐部人部政理部文部武部道释部居处部器物部服馔部宝器部(花草附)果木部兽部鸟部(鳞介、虫附)
这两部类书虽然部类有多有少,部类名目和顺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在排列部类时,有个相似的结构。首先是“天”、“地”等万事万物活动的大舞台,其次是“帝王”、“职官”、“礼”、“乐”等人事,最後是各种器物、动物、植物。这样一种次序结构普遍地存在于当时的类书之中,不但像《艺文类聚》这种严肃的官修巨製如此,即使那些在民间流行的小册子也努力地在复製这一宏大的架构。敦煌卷子裏有一种唐代小类书名叫《杂钞》,又名《益智文》、《随身宝》或《珠玉新抄》,全一卷。其完整的类目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它的序言我们可以窥见它要包含的内容和其类目设置的大致顺序。其序曰:
盖闻天地开闢已来,日月星辰,人民种类,阴阳寒暑,四时八节,三皇五帝,宫商角徵羽,金木水火土,九州八音,山川道径,寿形之物,贵贱贤愚,帝代相承,生死不及,周而复始,天地宗祖之源,人事之矣!並皆幽玄,莫能照察。余因暇日,披览经书,略述数言,以传後代云耳。
薄薄的一卷便把天地日月、阴阳五行、贵贱贤愚包容尽了,多大的野心!所以显得这样有野心,这是与上边我们刚提到的那个宏大结构紧密相关的。正因为这一结构普遍地存在,使一本品位很低的小册子的编者——一个不会被人记住姓名的俗儒,在写这篇百来字的序言时也敢漫无节制地吹嘘这微末的一卷的知识容量。
这一结构不但在唐代类书中普遍存在,而且在唐以後的类书中也普遍地存在。我们举唐以後的两部类书经典为例。一本是编于宋初的《太平御览》,它距离唐代很近。一本是清代雍正朝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中国古典类书的集大成之作,一般认为其体例在所有古代类书中最接近完美。
《太平御览》共五十五个部,五千三百六十三个类(有些类又有附类,总共有六十三个附类;合类与附类共为五千四百二十六个类)(参见《中国古代的类书》,121页。)。其部目如下:
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穀部饮食部火部休徵部咎徵部神鬼部妖異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
《古今图书集成》共六彙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其彙编目、典目如下:
曆象彙编
乾象典岁功典曆法典庶徵典
方舆彙编
坤舆典职方典山川典边裔典
明伦彙编
皇极典宫闱典官常典家范典交谊典氏族典
人事典闺媛典
博物彙编
艺术典神异典食虫典草木典
理学彙编
经籍典学行典文学典字学典
经济彙编
选举典铨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
祥刑典考工典
显然,《太平御览》与《艺文类聚》等的部类结构几乎一模一样。《古今图书集成》虽然设一“博物彙编”把草木虫鱼放到了中间,但从总体上来讲与《艺文类聚》等的差别也很小。《艺文类聚》等不但限定了封建时代的知识范围,而且还把知识的次序结构也固定了。
这个结构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所蕴涵的哲学观念很大地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要求。胡道静先生在为汪绍楹校本《艺文类聚》所写的前言中说到:
古类书的结构,是以类目其“间架”。由于它们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产物,首先便从部、类安排和内容概括的名目上,透散出封建正统观点及其伦理、道德、迷信等的陈腐气息。《艺文类聚》並不例外,它在类目结构上就强烈地表现地主阶级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例如:符命、帝王、后妃、圣、贤、忠、孝、郊、丘、宗庙、社稷、封禅、神、梦、魂魄等部类,都列专题,而且占着重要的地位(《艺文类聚》前言,8页。又见《农书·农史论集》之“《艺文类聚》解题”。)。
这篇前言写于1965年,带着特殊时代的革命气息。胡先生以新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古代类书的类目结构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我们再来看看把类书作为思想史材料的葛兆光先生对这一结构的思想背景分析。葛先生的话很长,这裏没办法全引,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缩编如下:
之所以把天地、岁时“放置在最优先的地位”,是因天地和岁时“就以空间和时间的架构呈现,作支配一切的秩序,並赋予秩序以合理性依据”。天地、岁时以後是从帝王到庶民,从礼乐刑法到衣食住行,按高低贵贱排列的人世生活。把鸟木虫鱼等自然界中各种具体的知识放在最末,是因这些知识被当作“枝稍末节的粗鄙之事”。类目的先後次序安排,体现的是封建时代各科知识间的秩序、等级(《中国思想史》第一卷,455~457页。)。
葛先生没有批评,也没有赞许,祇是心平气和地描述了这一事实。胡、葛两先生虽然因为所处时代不同(专业不同也有关係),对类书的这一类目结构态度迥異,但他们讲论的是同一现象,而且所用方法也相同。他俩都是从类目的顺序安排,即类目总的结构上来判断古人的思想意识。在类目的安排中,应该蕴涵当时最普遍的哲学思想,蕴涵主流意识形态中对各科知识等级秩序的看法,古代的类书编纂者们是很自觉地意识到这点的。要不然《艺文类聚》以来的类书,尤其是大型的官修类书的类目安排不会那样完整、统一、稳定。在一些类书的凡例裏,古代学者将这种自觉意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在这裏我们将以号称体例最完善的《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该书的编纂者,在这部大书的凡例裏,就其部类安排所蕴涵的深意作了很细緻的说明:
是书编有六:一曰曆象彙编,二曰方舆彙编,三曰明伦彙编,四曰博物彙编,五曰理学彙编,六曰经济彙编。
法象莫大乎天地,故彙编首曆象而继方舆。乾坤定而成位其间者,人也,故明伦次之。三才既立,庶类繁生,故次博物。裁成参赞,则圣功王道以出,次理学经济,而是书备焉。
是书典三十有二。曆象彙编其典四:一曰乾典,二曰岁功,三曰曆法,四曰庶徵。
鸿蒙既辟,在天成象,故是书首载乾象。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故岁功次之。治曆明时,典隆尽授,五行五事,道存修省,故曆法次之,庶徵又次之。
方舆彙编其典有四:一曰坤舆,二曰职方,三曰山川,四曰边裔。
坤厚承天,故是书继以坤舆。画土分疆,体国经野,故职方次之。地之成形,山川大,故又次之。宅中制外,方国朝宗,故边裔又次之。
明伦彙编其典八:一曰皇极,二曰宫闱,三曰官常,四曰家范,五曰交谊,六曰氏族,七曰人事,八曰闺媛。
伦莫大于君父,化必始自宫闱,故首皇极而次宫闱。百职惟贞,臣道之常也,故次曰官常。修身齐家,父子兄弟足法,故次曰家范。师教友规,推之宾客,里党皆有交谊焉,统之曰交谊。姓氏既分,谱系斯别,继之曰氏族。伦聚群分,交际事起,继之以人事。书契以来,不乏贞淑,正位乎内,人伦之本也,闺媛必详焉。
博物彙编其典四:一曰艺术,二曰神異,三曰禽虫,四曰草木。
物号有万,莫灵于人,百家並兴,艺术各见,博物者不厌详也。神怪子所不语,而情状著之于《易》,则神異亦兼志之。禽虫草木,多识所资也,故备及之。
理学彙编其典四:一曰经籍,二曰学行,三曰文学,四曰字学。
理莫备于六经,故首尊经籍。学成行立,伦类判矣,故学行次之。文以载道,其绪餘也,故文学又次之。书契之作,典籍之权舆也,故字学亦及之。
经济彙编其典八:一曰选举,二曰铨衡,三曰食货,四曰礼仪,五曰乐律,六曰戎政,七曰祥刑,八曰考工。
治道莫大于用人,故首选举而继以铨衡。食货以养,而礼乐以教也,故食货次之,礼仪次之,乐律又次之。大者甲兵,小者刀锯,弼教之餘也,故次戎政而次祥刑。宫室器用,有国所必资也,故考工终焉。
《古今图书集成》每一编、每一部的位置,都是经过仔细设计的,都被编撰者赋予了或神秘或庄重的大义,仿佛这个秩序结构一丝一毫都不能走样。唐代《艺文类聚》等类书,较之《古今图书集成》,虽然在内容的广度上要差一些,类目顺序的安排上有的小地方也显得零乱,但从总体上讲,已经具备了集古代类书编纂之大成的《古今图书集成》的格局,已经很自觉地在类目的设置与排序上体现封建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我们可以说,由类目组成的整部类书的框架结构在唐代已经相当成熟、稳定了。
二、唐代类书类目溯源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唐代类书的类目设置及其结构,並下结论说唐代类书的类目结构已经比较成熟、稳定了,不像是还处在草创阶段的样子。在这一节我们将探索唐代类书为什么有那么成熟的类目结构,其来源在哪裏。
张舜徽先生认为类书的远祖是先秦辞书《尔雅》。《尔雅》一共十九篇: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
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尔雅》按类分篇,将内容性质相近的语词或名物集中在一篇裏进行解释,这有点像类书分门集中抄撮各类知识。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十六篇解释人事、自然的各种专门术语。如果不考虑释诂等前三篇,後边十六篇确实像後世类书的部类名。释亲、释宫、释器、释乐,为人事。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是一般类书放在最前端的内容。释草以下,属于类书中的博物部分,一般放在类书的最末。从总体上看,如果把关于人事的四篇放到释水篇之後、释草篇之前,和一般类书的类目结构很像。如果按照後世类书的标准仔细推敲,又觉得这十六篇除了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作为一个单位排得很整齐,其餘各篇都很零乱。在一般类书中,人事部分绝不会把尊贵的“乐”放到粗鄙的“器”之後,博物部分绝不会把微小的“虫”放到庞大的“兽”之前。
《尔雅》作为儒家经典,影响很大。我们不排除後世类书的类目设置受其篇目影响的可能性,但它毕竟是辞书,不是类书,我们更愿意从类书自身的编纂史中去寻找唐代类书类目设置成熟的根源。我们知道,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产生于曹魏时期,而《尔雅》的成书一般认为是在秦汉之际,中间横亘着近五百年。《尔雅》虽然是被频频回顾的经典,然而无疑地它对类书体制的影响是很间接的。
自曹丕组织编纂第一部类书《皇览》以後,接下来的南北朝、隋朝政府都官修有比较大型的类书。南朝齐有《四部要略》,梁有《华林遍略》、《寿光书苑》,北齐有《修文殿御览》,隋有《长洲玉镜》。除了政府官修,一些文人也私修有类书。西晋陆机有《要览》,南朝梁代刘峻有《类苑》,朱澹远有《语对》、《语丽》,陈代张世有《书图泉海》,北魏崔安有《帝王集要》,隋代杜公瞻有《编珠》,虞世南有《北堂书钞》。从史志目录的记载来看,唐以前的类书似乎不少,但几乎都亡佚了。现存的祇有残缺的《北堂书钞》、《编珠》,还有一不知名古类书的敦煌残卷。下边我们便从这三部书谈起。
古类书残卷(P二五二六)今存二百五十九行,无首无尾,不见书题、卷第和撰人姓氏。共载鸟部四类八十八则,首为鹤类四十六则,其次鸿类十八则,再次黄鹞十五则,最末为雉类,仅存九则(参见《敦煌类书·研究篇》,16页。)。其体例颇像宋代的《太平御览》。全卷引书,共计六十六种(参见《敦煌类书·研究篇》16页,《中国古代的类书》52页。),这些书都是南朝宋以前的著作。罗振玉以为此书就是《修文殿御览》,洪业则以为更可能是《华林遍略》。无论如何,这本残卷都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类书。从所存的鸟部四类来看,似乎其部类目录已经有二级,其分类已比较细緻。不过残卷现存的祇是小类,我们讨论的类目结构主要是从小类上一级的大的部类着眼,所以残卷对我们的意义不大。
《编珠》共四卷,现存第一、第二卷。隋朝杜公瞻撰。此书《隋志》、两《唐志》均未著录。最先著录此书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被归在类书类。接下来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宋志》也著录有此书。但这以後就几乎没人提起了。直到清代康熙朝高士奇奉命检阅内库书籍,从废纸堆中将它发掘出来整理增删,纔重新为大家所认识。因为此书失踪了多年,突然复活,《四库全书总目》怀疑它是伪书,但理由並不充分,所以为《四库全书总目》作《辨证》的余嘉锡先生等近现代学者,都相信《编珠》不是赝品,祇不过残缺了,祇剩下前面两卷。《编珠》原目分十四部,现存的是第一、第二卷的五部:
[卷一]天地部山川部[卷二]居处部仪卫部音乐部[卷三]服玩部珍宝部缯綵部酒膳部[卷四]黍稷部菜蔬部果实部车马部舟楫部
《编珠》毕竟是一部规模很小的类书,祇有四卷,所以其类目和《艺文类聚》等官修类书比较起来,少了许多,内容覆盖面要小得多。除了天地、山川这个人类活动的舞台、背景,其餘都是有关人事的,缺少一般类书中有关博物的那部分。就关于人事的那十二部来说,顺序很随便,很家常。居处部是讲“住”,服玩以下三部是讲“衣”,酒膳以下四部是讲“食”,车马、舟楫两部是讲“行”。嵌在居处和服玩中间的仪卫、音乐两部有点不协调,在其部类安排中,我们看不出蕴涵着一种笼罩全社会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