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提要彙编将采录古代目录著作中有关唐代类书的条目,和近人的一些相关论述。
《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撰。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仕隋为太常博士,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据其自序,盖亦奉诏所作。《唐书·艺文志》注:“令狐德棻、袁郎、赵宏智同修。”《唐书》询本传又称:“武德七年,诏与裴矩、陈叔达同修。”殆以询董其成,故相传但署询名欤?叶大庆《考古质疑》论其正月十五日有苏味道夜游诗,洛水门有李峤游洛诗,寒食门有沈佺期、宋之问诗,四子皆後人,欧阳安得预编之,则传写又有所窜乱,非尽询等之旧也。序称“《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是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後。俾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凡为类四十有八。其中门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未当。如山水部五嶽存三,四渎缺一。帝王部三国不录蜀汉,北朝惟载高齐。储宫部公主附太子,而诸王别入职官。杂文部附纸、笔、砚,而武部外又出刀、匕首等为军器一门。道路宜入地部,坛宜入礼部,而列之居处。针宜入器物,钱宜入宝玉,而列之产业。案、几、杖、扇、麈尾、如意之类宜入器物,而列之服饰。疾病宜入人部,而列之方术。梦、魂、魄亦宜入人部,而列之灵異。以及茱萸、黄连入木部,芙蓉、菱、藤入草部;鸿之外又别出雁,蚌之外又别出蛤,鹤之外又别出黄鹤,马之外别出騊駼,如斯之类,不免丛脞少绪。唐觐《延州笔记》皆尝摘其所载徐陵《玉台新詠序》,谓以诔德为累德,传讹自此书始。考刘熙《释名》“诔者,累也,累其德行而述之也”,则询书不误,误乃在觐。至王楙《野客丛书》摘其以《汉书》长陵一抔土事,误抔为杯,收入杯门。又摘其蒲柳门中收赵高束蒲为脯事,云出《史记》,《史记》无此文。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亦摘其引梁君射白雁事,云出《庄子》,《庄子》无其语:则皆中其失。然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宋周必大校《文苑英华》,多引是集,而近代冯惟讷《诗纪》、梅鼎祚《文纪》、张溥《百三家集》,皆从此采出者尤多,亦所谓残膏剩馥、沾溉百代者矣(采录自《四库全书总目》之《艺文类聚》提要。)。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奉敕撰。案《唐书·艺文志》载《元宗事类》(本名《玄宗事类》,四库馆臣避康熙皇帝讳改。)一百三十卷,又《初学记》三十卷,注曰:“张说类集要事,以教诸王。徐坚、韦述、余钦、施敬本、张煊、李锐、孙季良等分撰。”似乎二书皆说总其事,而坚等分修。晁公武《读书志》则曰:“《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初,张说类集事要,以教诸王。开元中诏坚与韦述等分门撰次。”又似乎《事类》为说撰,而坚等又奉诏择其精粹编为此书。考《南部新书》载开元十三年五月,集贤学士徐坚等纂经史文章之要,以类相从,上制曰《初学记》。则晁氏所言,当得其实。《唐志》所注,叙述未明,偶合两书为一耳。其书分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子目,大致与诸类书相同。惟地部五嶽之外载终南山,四渎之外载洛水、渭水、泾水,又骊山汤泉、昆明池别出二条,则唐代两都之故也。其例前为叙事,次为事对,末为诗文。其叙事虽杂取群书,而次第若相连属,与他类书独殊。其诗文兼录初唐。于诸臣附前代後,于太宗御制则升冠前代之首。较《玉台新詠》以梁武帝诗杂置诸臣之中者,亦特有体例。其所采摭,皆隋以前古书,而去取谨严,多可应用。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春明退朝录》及《温公诗话》並称,中山刘子仪爱其书,曰:“非止初学,可为终身记。”李匡乂《资暇集》则曰:“《初学记》月门以‘吴牛’对‘魏鹊’。‘魏鹊’者引曹公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为据,斯甚疏阔。汉武《秋风辞》云‘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今月门既云‘魏鹊’,则风事亦可用‘汉雁’矣。若是采掇文字,何所不可?东海徐公,硕儒也,何乖之甚云云。”其说颇是。後李商隐诗因鲍照《代白头吟》有“清如玉壶冰”句,遂以“鲍壶”对“王佩”,实沿坚之失。然不以一眚掩其全书也(采录自《四库全书总目》之《初学记》提要。)。
《六帖》:按《文献通考》:《六帖》三十卷,唐白居易撰;《後六帖》三十卷,宋知抚州孔传撰,合两书计之,总为六十卷。此本编两书为一书,不知何人之所合。又作一百卷,亦不知何人之所分。考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六帖新书》出于东鲁兵燹之餘,南北隔绝,其本不传于江左,使学者弗获增益闻见。则南渡之初尚无传本。王应麟《玉海》始称孔传亦有《六帖》,今合为一书。则併于南宋之末矣。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载《白氏六帖》有元祐五年博平王安世序,此本佚之。卷首所冠韩驹序,则专为孔传续书作也。杨亿《谈苑》曰:“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十,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钞录成书。故所记时代多无次序。”《唐志》称其书为《白氏经史事类》,《六帖》,盖其别名。程大昌《演繁露》称,唐开元中举行科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视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六帖》之名所由起,取中帖多者名其书也。然此书杂采成语故实,备词藻之用,与进士帖经绝不相涉,莫详其取义之所在。大昌所说,殆亦以意附会欤?其体例与《北堂书钞》同,而割裂餖飣,又出其下。《资暇集》摘其误引朱博乌集事,《南部新书》摘其误引陶潛五柳事,《东皋杂录》摘其误引鸟鸣嘤嘤事,《学林就正》摘其误引毛宝放龟事。然所徵引,究皆唐以前书,坠简遗文,往往而在,要未为无裨考证也。《容斋随笔》又称俗传浅妄书如《云仙散录》之类,皆绝可笑,孔传《续六帖》悉载其中事,自秽其书。然《复斋漫录》(案《复斋漫录》今已佚,此条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称东鲁孔传,字圣传,先圣之裔,而中丞道辅之孙也。为人博学多闻,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奇编奥录,穷力讨论,纤芥不遗,撮其枢要,区分彙聚有益于世者,续唐白居易《六帖》,谓之《六帖新书》。韩子苍为篇引,以为孔侯之书,如富家之储材,榱栋枅栱,云委山积。匠者得之,应手不穷,其用岂小云云。则宋人亦颇重其书矣。《玉海》引《中兴书目》,称居易采经传百家之语,摘其英华,以类分门,悉注所出卷帙名氏于其下。晁公武《读书志》则称居易原本不载所出书,曾祖父秘阁公为之注,行于世。其说不同。然公武述其家事,当必不误。且《玉海》又引《中兴书目》,称白居易以天地事分门类为声偶,而不载所出。其说亦自相矛盾。盖当代所行,原有已注出处之本,又有未注出处之本,应麟各随所见书之耳。此本注颇简略,亦不题注者姓名,其即晁公所注与否不可复考。今亦仍原本录之,不更增题名氏焉。居易始末,具《唐书》本传。传有《东家杂记》,已著录(采录自《四库全书总目》之《白孔六帖》提要。)。
《白朴》:白居易撰。王楙《野客丛书》卷三十“白朴”条曰:“仆读元微之诗。有曰:‘《白朴》流传用转新。’注云:‘乐天于翰林中。专取书诏批答词,撰为矜式,禁中号为《白朴》。每新入学,求访宝重过于六典。’检唐《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无闻。每访此书不获。适有以一编求售,号曰《制朴》,开帙览之,即微之所谓《白朴》者也。为卷上中下三。上卷文武阶勋等。中卷制头、制肩、制腹、制腰、制尾。下卷将相刺史节度之类。此盖乐天取当时制文编类,以规后学者。”(《野客丛书》,345页。)
《龙筋凤髓判》:《四库全书总目》云:“四卷,唐张鷟撰。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梁人,调露初登进士第,授襄阳尉,累官四门员外郎,终于恭州长史。事迹具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唐书》附其孙张荐传中,称其儿时梦紫文大鸟止其庭,大父曰:“吾闻紫文,鸑鷟也。若壮,当以文章瑞朝廷乎?”遂命以名。员半千称其文词犹青铜钱,万简万中,时号青钱学士,日本、新罗使至,必出金帛购其文。然所著作不概见,存于今者惟《朝野佥载》及此书。《佥载》已窜乱失真,惟此书尚为原帙。其文胪比官曹,条分件繫,组织颇工。盖唐制以身、言、书、判铨试选人,今见于《文苑英华》者颇多,大抵不著名氏,惟白居易编入文集,与鷟此编之自为一书者,最传于世。居易判主流利,此则缛丽,各一时之文体耳。洪迈《容斋随笔》尝讥其堆垛故事,不切于蔽罪议法。然鷟作是编,取备程试之用,则本为隶事而作,不为定律而作,自以徵引赅洽为主。言各有当,固不得指为鷟病也。原本附有注文,为明刘允鹏所辑,采撮颇详,而稍伤冗漫,以别无他注,姑仍旧录之。允鹏本名继先,字敬虚,武定人,嘉靖辛卯举人,尝著有《续事类赋》,今未见传本,惟此注附鷟之书,尚存于世云。”《新唐志》集部别集类有“张文成《龙筋凤髓》十卷”,“文成”是张鷟的字。《中兴馆阁书目》、《宋志》类书类有“张鷟《龙筋凤髓判》十卷”。此书两《唐志》、《通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及《文献通考》均著录,均归入别集类。
《韻海镜源》:《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之《韻府群玉》提要云:“昔颜真卿编《韻海镜源》,为以韻隶事之祖。然其书不传。”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並序》(《颜鲁公文集》卷七)曰:“真卿自典校时(开元二十四年),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韻》,引《说文》、《苍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已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韻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天宝末(天宝十二年),真卿出守平原,已与郡人渤海封绍、高篔、族弟今太子通事舍人浑等修之,裁成二百卷。属安禄山作乱,止具四分之一。及刺抚州(大历三年),与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成五百卷。事物婴扰,未遑刊削。大历壬子岁(大历八年)叨刺湖(湖州),公务之隙,乃与金陵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萼、陆羽、国子助教州人褚冲、评事汤衡、清河丞太祝柳察、长城丞潘述、县尉裴循、常熟主簿萧存、嘉兴尉陆士修、後进杨遂初、崔宏、杨德元、胡仲、南阳汤涉、颜祭、韦介、左兴宗、颜策,以季夏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于兹山东偏。来年春,遂终其事。前是颜浑、正字殷佐明、魏县尉刘茂、括州录事参军卢锷、江宁丞韦宁、寿州仓曹朱弁、後进周愿、颜暄、沈殷、李莆亦尝同修,未毕,各以事去。”
《稽瑞》:这是一部小型的专门类书,所彙集的都是书传中的和祥瑞相关的事,起于上古,迄于六朝,编为四言韻语,而自注其出处。书凡一卷,前有自叙说:“方今元日朝会,上公上寿已,文部尚书奏天下瑞凡四。……惜其国家之大事,帝王之休祥,未列著述,盖阙如也。遂徵诸图史,著《稽瑞》一篇,考事以为对,切对以为句;並一对对下,随而解之。……维嵩白云子刘赓书。”刘赓事迹及时代本无记载,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七类书类著录此书,並据《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诏改吏、兵、刑部为文、武、宪部,时官文部尚书者为杨国忠。肃宗时复旧制”,而赓自叙有“文部尚书奏天下瑞”云云,考定刘赓为唐人,书即成于天宝末、肃宗至德前。本书北宋《崇文总目》和南宋《通志·艺文略》皆列史部传记类,《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列子部类书类,《中兴馆阁书目》都有著录(采录自《中国古代的类书》,114页。)。
《群书治要》:《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曰:“唐魏徵等奉敕撰。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官至太子太师,谥文贞,事迹具《唐书》本传。案王溥《唐会要》云:‘贞观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书监魏徵撰《群书治要》上之。’又云:‘太宗欲览前王得失,爰自六经迄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书成,诸王各赐一本。’又《唐书·肃德言传》云:‘太宗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德言赉赐尤渥。’然则书实成于德言之手,故《唐书》于魏徵、虞世南、褚亮传皆不及也。是编卷帙与《唐志》合,《宋史·艺文志》即不著录,知其佚久矣。此本乃日本人摆印。前有魏徵序,惟缺第四、第十三、第二十三卷。今观所载,专主治要,不事修辞,凡有关乎政术,存乎劝诫者,莫不彙而稽之。即所采各书,並属初唐善策,与近刊多有不同。如桓谭《新论》、崔寔《政要论》、仲长统《昌言》、袁准《正书》、蒋济《万机论》、桓范《世要论》,近多不传,亦借此以存其梗概,洵初唐古籍也。”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著述》:“太宗欲见前代帝王得失以为鉴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采经史百家之内嘉言善语、明王暗君之迹,为五十卷,号《群书理要》,上之。太宗手诏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赐徵等绢千匹,綵物五百段。太子诸王,各赐一本。”(参见《唐代文学史》上,33页。)《群书治要序》:“爰自六经,讫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凡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为名。《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今之所撰,異乎先作,总立新名,各全旧体,欲令见本知末,原始要终。並弃彼春华,采兹秋实。”
《玄览》:据两《唐志》,一百卷,武后撰。《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旧唐书》,133页。):“太后尝召文学之士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令撰《玄览》及《古今内范》各百卷。”
《古今诗人秀句》:《新唐书·艺文志》文史类录元兢《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总集类又录元思敬《诗人秀句》二卷(《新唐书》,1626、1623页。)。元兢即元思敬,其《古今诗人秀句集序》云:“余以龙朔元年,为周王府参军,与文学刘袆之、典签范履冰,东阁已建,期竟撰成此录。王家书既多缺,私室集更难求,所以遂历十年,未终两卷。今剪《芳林要览》,讨论诸集,人欲天从,果谐宿志。”(引自《文镜秘府论校注》,360页。)此书可能为摘句体类书。
《集类》:《郡斋读书志》云:“唐刘绮庄撰。绮庄,毗陵人,尝为苏州昆山县令。家多異书,采摭事类,分二十餘门,凡五十餘万言,上之于朝。前有万希序,题云开元二十九年辛巳。按绮庄集有《上白敏中》启,疑非玄宗时人,当考。”孙猛《校证》:按《唐诗纪事》卷五十四云:绮庄“尝守藩服,与白敏中、崔元式、韦琮相知,宣宗时人也”。
《十三家帖》:《新唐志》云:“盛均撰。均,字之材,泉州南安人,终昭州刺史。以《白氏六帖》未备而广之,卷亡。”
《记室新书》:《新唐志》云三十卷,李途撰。《通志》、《通考》同。《宋志》作三卷,疑有脱文。《郡斋读书志》云:“唐李途撰。采摭故事,缀为偶俪之句,分四百门。途,中和中为东川掌记,因以名其书云。”《中兴馆阁书目》云:“唐东川节度掌书记李途撰。纂集诸书事迹为对语,列四百餘门。职方郎中孙樵为之序。”
《戚苑纂要》:《新唐志》云十卷,刘扬名撰。苑或作畹,或作英,均误。《通志》云:“记宗族内外亲姻事。”《中兴馆阁书目》云:“刘扬名纂传记宗族亲姻事,分内外篇次之。”
《戚苑英华》:《新唐志》云十卷,袁说重修。说或作悦。《郡斋读书志》曰:“本杨名所著,悦掇其要,类为语对,以他说附益之。”据孙猛《校证》“杨名”当为“刘扬名”,即《戚苑纂要》的编者。
《三教珠英》:《新唐志》云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新唐志》注云:“张昌宗、李峤、崔湜、阎朝隐、徐彦伯、张说、沈佺期、宋之问、富嘉谟、乔侃、员半千、薛曜等撰。开成初改为《海内珠英》,武后所改字並复旧。”
《事对》:《中兴馆阁书目》类书类云:“题唐燕公撰。采经史,属辞比事,间作诗语集之,凡一百四十门。意出于张说。”《宋志》类书类云:“《燕公事对》十卷。”
《备举文言》:《新唐志》云二十卷,陆贽撰。《崇文总目》、《通志》、《郡斋读书志》、《通考》並同。《中兴馆阁书目》、《宋志》为三十卷。《中兴馆阁书目》云:“摘经史为偶对类事,共四百五十二门。”《郡斋读书志》云:“议者谓大类六帖,而文辞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