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事时要掌握好进退的尺度,从而取得主动和利益,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恰当地采取“退”的策略,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失为一种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必然会招来灾祸。对于一件事,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味地只强调好的一面,别人就很难相信。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然而“求胜”心太切,目的性太强往往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地猛冲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有时,“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曾在滑州保卫战中采取“联合抗金”的策略,同许多地方的义军共同打退了金兵的南犯,在滑州保卫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老将宗泽为了再次迎战金军,在开封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招募了大批兵马,然后准备从扬州回东京。他多次上奏请求回东京,高宗却害怕宗泽的兵力日趋强盛,身为前朝重臣的他一旦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便很难保住。因此,他派郭仲苟出任东京副留守,实则为监视宗泽。老将军满腔报国热情,没想到会被高宗猜忌,心中难免愤愤不平,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口怨气无处发泄。刚直不阿的老将每天吃不下睡不安,不久,便病倒在床,后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高宗丝毫没有因为失去一员大将而遗憾,宗泽一死,他继而派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上任不久,便将宗泽采取的一切抗敌措施废除,他不但拆除宗泽主持修建的防御工事,还刻意打击义军将领。就这样,老将宗泽费尽心血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在一月之间就被拆毁得无影无踪。
在东京一切抗金力量土崩瓦解之时,金国再次南犯,其统军大将粘罕,英勇无比,率金兵连下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宋军节节败退,粘罕率金军主力攻打到扬州,高宗赵构仓惶而逃,辗转多处,最终落足杭州。
昏庸的高宗皇帝,不但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清醒,反而更加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而护送他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等人要求收复河北,他却不加理睬。
于是,苗傅、刘正彦等人一气之下,带领手下将士,举行了武装暴动。他们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而后,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见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战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
高宗见形势不妙,只得斩康履而求自保。哪知苗傅等人并不罢休,对高宗说:“陛下,徽、钦两位皇帝尚在,您便登坐皇位,二位皇帝如果回朝您将如何?”
高宗当然无言答对,只得许苗傅、刘正彦二人高官厚爵,但两人坚持请太后听政,高宗禅位皇太子。
这时,宰相朱胜非出来劝阻,结果仍然没有变化,高宗很难作出决断,但害怕苗、刘二人带人杀入宫中,到时更无回天之力,于是痛下决断,先解燃眉之急,高宗对朱胜非说:“我应当退避,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宰相朱胜非因此将计就计,对高宗说:“我曾听苗、傅的一心腹说过,他二人虽有赤胆忠心,但书读的不多且生来固执,此时一定无法劝说,所以,陛下暂且禅位,日后再寻找机会铲除二人,方为上策。”
这样,高宗便借太后手诏,禅位皇子,让太后垂帘听政。此后,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朱胜非怕引起苗、刘两人怀疑,于是,每日都让他二人上殿议事。苗、傅发现高宗仍然在暗中处决国事,便与刘正彦共同提出让高宗迁出宫中。
高宗气愤至极道:“他们也太过分了,居然敢来干涉我的起居”朱胜非则加以劝阻:“暂时去显宁寺居住也好,这样就不会再遭怀疑,对以后复辟成功来说是件好事。”高宗此时也很无奈,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了。
高宗出宫不久,平江留守张浚等便联络众将发兵讨逆,大举进发杭州,苗、刘两人见大兵压境,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的他们慌了手脚,于是和宰相朱胜非商议对策,朱胜非说:“此时兵临城下,要打,没有足够的兵力,我认为迅速改正,方为上策!”二人虽然最不愿走这条路,害怕高宗复位,二人性命不保,可是再三思考,仍然毫无办法,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果不其然,不久苗、刘二人被杀。
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朱胜非劝高宗采取暂时的退却,禅位于太子,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为以后的复辟做了铺路石,在时机成熟时,又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难看出,这种退却的把握是相当有度的,虽然失去了暂时的身份地位,却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采取一种“退”的策略,也许就是向胜利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