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姆说:“我们试着向穷人中的穷人传达的信息是:我们无法解决你的问题,然而即使你身体残障、酗酒,或者患有麻风,上帝依然爱你。不管你痊愈与否,上帝对你的爱丝毫未减,而我们在这里正是要表达这份爱。如果我们也能帮助他们减轻些许痛苦,那固然很好,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无论处于如何的痛苦与折磨,上帝永远爱他们。”
德兰姆姆的临终关怀院给印度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更是史无前例的。它以一种真实存在于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许多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到后来,一些出生于印度婆罗门种姓的上层女子,也开始频繁地出入安息之家,并且跟修女们一样亲手照料那些不久于人世的穷人,替他们洗澡,给他们喂食喂水,安慰他们。这在过去是不能想像的。在过去的印度,姆姆和修女们所爱的这些穷人中的穷人,在婆罗门看来,通通都是卑贱的“不可触摸者”。
有一个从外地初到加尔各答的人问一个印度教徒:什么是基督教?印度教徒回答:付出。
上帝因为爱世界太深,以至付出了自己的儿子。耶稣为了向我们证实他伟大的爱,不仅付出财富,使自己成为一个贫穷的人,一个饥饿的人,一个赤身露体无家可归的人,一个最微小的人,更付出生命,把自己变成常用的饮食——这句话来自《马可福音》第14章的一段记载:他们正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去吃吧,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的血,新约之血,为大众流出来的。”
而现在,德兰姆姆以她完全的付出——整日整夜的付出,整月整年的付出,整整一生的付出,以至成伤成疾的付出,证明了一个伟大真理的真实存在,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可能。同时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以及他对人类从未间断的牵挂与眷顾。她和她们,因而成为他在今世的爱,以及他在今世的怜悯。
在这一节的最后,我要跟你们分享一个小故事。
火车就要启动了,一个人这才匆匆忙忙地跑来。他在上车的时候,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结果一只鞋子掉在了车下。
火车开动了,这个人迅速地脱下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犹豫地扔了下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他就可以拣到一双鞋,这双鞋或许对他很有用呢。”
这个人就是甘地。在印度,他被人民尊称为“圣雄”。
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
耶稣说:“你们为我兄弟中最微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面对这份深切的渴望,德兰姆姆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应他的:先把自己变成那最微小的一个——使自己成为穷人。然后选择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与此同时,以最微小的方式去落实她的服务。也就是,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专业化,甚至也拒绝使修女们的神修教育规模化、学院化。
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看吧。
德兰姆姆不愿意有医院,她把病房设在临终关怀院里,而且她一直拒绝雇佣专职医生。她认为,如果有两三个做医生的义工愿意免费值班就足够了。多年来,她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哪怕是一架显微镜。虽然显微镜可能对快速诊治某些疾病特别有用,但她却认为:这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但用不了多久,设施就会变得比病人更为重要——有了设施,就必然要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势必会成为医院的首选。而那些注定要死的病人,则一定会被排斥在医治之外,即便医院和医生愿意帮助他们,但设施是有限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利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但在仁爱传教修女会那里,一切工作的实施,似乎都是与赢利相反的。比如在临终关怀院里,有很多病人被多次而反复地收留,几十年如一日。有些人痊愈了,出去了,但没过几天,又回来了,而且情形比前一次更糟。但修女们绝不会因为曾经收留过他,就拒绝他,或冷落他。每一个再次或多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在修女们看来,从来就不存在“不能再被收留者”,人人都可以再被收留,只要他需要。但是,如果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事业被设施化、制度化,那么,这种无条件的再收留服务,势必会受到限制。
而且,因为有了这些设施,穷人在费用方面的付出将会成倍增长,最终必然导致穷人中的穷人被关在医院的门外,使他们连最基本的医疗护理都无法享受到。
因此,姆姆认为:设施化、制度化,有可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穷人,但不一定能够服务于最穷的人。而仁爱传教修女会,恰恰是为那些最穷的人,即最微小的人,而存在的。
在修女们的神修方面,姆姆也一直坚持一种微小的方式。几十年后,仁爱传教修女会已经遍及全球,但在加尔各答的母院里,却一直只有两位神父在为300位受教的修女服务。这些被爱火灼烧的灵魂,选择了一种最微小的方式成长。
但这并不表明德兰姆姆不重视她们的神修教育,恰恰相反,仁爱传教会的修女一般需要经过长达6年的严格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一个修女。在宣发终生誓愿之前,修会允许修女们回家三个星期,以便她们藉此作出最后的决定——是回家,还是终生做修女。而见习生的预备过程,则包括了灵性上的修炼和实际工作的训练两个方面,如病人护理、社会工作、医疗技术、法律知识等,有的还要补上必要的文化课,不懂英语的,还要学习英语——因为它是修会的国际语言。
在天主教众多修会日渐式微的大环境里,仁爱传教修女会却能迅速地发展壮大,而它的修女们,也能在这条微小的道路上迅速成长。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信靠上帝,依侍上帝。这就是全部的奥秘。在德兰姆姆瘦小的身躯里,储满对上帝的巨大信心。
在临终关怀院里,有些病人会把领到的药品拿去变卖。但修女们却认为,这没有关系。既然她们在祈祷中把他交给了主,那么主自然会管教他。如果缺少治疗一个女病患所必需的疫苗,她们认为这也不要紧。既然她们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上帝的爱给了她,那么她们相信,上帝自然会照顾她。
一个没有宗教经验的人,无疑会认为这种依侍有些过分,不切实际,甚至很天真。但这正是德兰姆姆在一切的事情上点石成金的法宝。我们以为的软弱,恰恰是她的力量。因为只有深知自己的软弱,才会放下一切不顾一切地去信靠。姆姆最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是:“假如上帝愿意,那么这事便会成功。”正是这种全身心的依侍,使她有勇气在一切的事情上选择微小。
而更重要的是,德兰姆姆还相信,其实上帝也选择了成为微小。对她来说,伯利恒和各各他是同一个地方。在伯利恒,上帝成为一个软弱无助的小孩——他接受了一个那么弱小的身体。在各各他,他又让这个身体毫无抵抗地被出卖,被排挤,被钉上十字架。上帝用温柔、忍耐和谦卑,使自己成为人群里的最微小者,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个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上帝。
因此,德兰姆姆常常提醒修女们自省:“这根钉子是不是因为我?他脸上的唾沫是不是出自我?他的身体和他的心灵里有没有哪一处是因为我而受苦?”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把一根钉子钉进别人心里。而在姆姆看来,这根钉子不管钉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在基督的身上。
因为这种深信,所以姆姆在一切的事情上,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微小。在她看来,如果真正地要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就必须使整个修会在各个方面从始至终地保持完全彻底的微小。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就她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不相信什么制度,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可以说,这是我们在20世纪所能看到的对基督最完整最奇妙的回应。这种回应以及所产生的巨大效果,几乎要使我们开始怀疑那些最伟大的人类力量了。是的,就是这样。德兰姆姆用她微弱的声音向世界宣布:惟一迈向生命之路的,就是简单、弱小和微不足道。而其中所隐含的全部奥秘,其实就在基督的那一句教导里:
爱人,像我爱你们一样——Love as I loved you.(《约翰福音13:34》)
这句耶稣语录,被姆姆刻在每个小圣堂的十字架脚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