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很快就发生了,在德兰姆姆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不久后的一天夜里,德兰姆姆正伏在桌上写她的工作日志,阁楼的门突然被敲响了。这么晚了会是谁呢?自从离开修道院后,姆姆基本上就没有访客了。一是因为她整天呆在贫民窟,二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她的误解——认为她在加尔各答混乱的街头乱走,就像个乞丐一样,还和贫民窟的穷人掺和在一起,一定是脑筋不正常了。谁会去拜访一个乞丐或一个脑筋不正常的人呢?
姆姆疑惑地打开门,站在眼前的竟然是美丽的苏妮塔。姆姆吃惊极了:“苏妮塔,怎么是你?你怎么找到这儿的?你来干什么?”
苏妮塔灿烂地笑着,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回答道:“神父告诉我你住在这里。我毕业了,我是来追随你的。”
姆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睁大眼睛,摸摸自己的脸,又转过身去摸摸苏妮塔的脸,像个惊喜的孩子一样,不知道说什么好。苏妮塔笑了,她说:“修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说不出话来。”
19岁的苏妮塔是德兰姆姆的学生。她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有名的富商家庭,是一个身材娇小意志过人的女孩。在圣玛丽中学读书时,她就很钦佩德兰姆姆。当姆姆独自在贫民窟办学校的消息传到修道院后,她就决定放弃一切,追随姆姆,一生只爱上帝——如果你真能深深地挚爱上帝,自然地,你就能以同样的热情来挚爱你的邻人。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他还说,任何事,你们既然做在我兄弟中最小的那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就是苏妮塔所要的人生——爱贫困者就是爱基督。
虽然父母已经安排她中学毕业后即赴欧洲留学,但执拗的苏妮塔主意已定,她决定了的事谁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她非常像当年的龚莎。
事实也是这样,苏妮塔的陈述使德兰姆姆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因而她坚信苏妮塔的决定并非出自她自己,而是来自上帝的召唤。于是她安慰苏妮塔:“这完全是上帝的旨意,你不必担心,我会给你的父母写信的。”
此后,苏妮塔迅速成长,成为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中坚力量,一直在加尔各答担当重任。特别意味深长的是,德兰姆姆甚至把自己的教名艾格莉丝给了苏妮塔,她就成了艾格莉丝修女。由此可见,她是多么地珍爱苏妮塔。而苏妮塔,也没有辜负姆姆的厚望,她一生都很努力。
按中国天主教会的译法,艾格莉丝应译为依搦斯。依搦斯是公元二世纪的殉道贞女,也是天主教会的第一位女圣人。在天主教的传统里,信徒除了本名外,还有一个教名。教名在教会内称为圣名。圣名一般取自一位圣人的名字。比如德兰姆姆,她的本名是龚莎,圣名是依搦斯,即艾格莉丝,而德兰,是她的修女名。
苏妮塔不仅自己从家里跑了出来,她的勇敢还带动了一些学妹。
不久后的一天,大概是1949年的2月吧,清晨,德兰姆姆和苏妮塔推开高玛家的铁门时,看到墙边有个女孩子,低头坐在行李箱上。苏妮塔走近一看,原来是玛丽亚。玛丽亚也是圣玛丽中学的学生,比苏妮塔低一届。
苏妮塔吃惊地问:“玛丽亚,你怎么在这里?”
玛丽亚看到她们,欢喜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很显然,她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里。玛丽亚没有回答苏妮塔,而是对姆姆说:“修女,拜托你,请让我跟着你。”
姆姆怜爱地看着这个只有17岁的女孩,问道:“学校和你父母怎么说呢?”
玛丽亚回答说:“他们要我结婚,但是我不,我要跟你一样,做一个修女。”
不等姆姆开口,苏妮塔就以学姐的身份说:“不行,玛丽亚,你高中还没毕业呢。”
但是玛丽亚也很执拗,她说:“不,我也要帮助穷人。”
姆姆摸摸她的头发,沉吟了一下,说:“不要匆忙做决定,玛丽亚,先到摩提吉看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
不久,又有两个女孩子相继到来。
她们是德兰姆姆最早的追随者,更是她最热诚最忠实的支持者。就像人们不理解德兰姆姆的选择一样,人们也不能理解这几个女孩的选择。她们都出生于很好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美好的前程,但她们却选择与穷人一起生活。而在所有不理解她们的人中,最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自然就是她们的父母了。
有一天早晨,邮差给玛丽亚送来一封信。当她欣喜万分地拆开时,她的脸色马上就变得很难看了。苏妮塔关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我写信跟我父母解释,但他们根本就没拆开。”玛丽亚的父母不仅没看她的信,还把她的信给退了回来。苏妮塔连忙把玛丽亚搂在怀里,安慰道:“别担心,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你的家人。”
这些正当青春年华的女孩都和德兰姆姆一样,脱下华美的衣服,穿上了印度贫民妇女的服装——那种白色的粗布纱丽。而在仁爱传教修女会正式成立之前,她们事实上连修女的身份都没有,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神职人员。因为她们不属于任何修会组织,虽然她们一直过着信仰和神修的生活。
后来曾经有人说,如果没有圣玛丽中学的学生们做德兰姆姆最初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与她心志同一地面对重重困难,她未必就能支撑下去——尽管她顽强的个性非常人所能比。
但是,人生是没有如果的。圣玛丽中学本来就是姆姆的一亩田,是她播种的地方。现在季节到了,埋在土里的种子自然就要发芽、长叶,并茁壮成长。而且现在的绿色,日后必然还要变成光芒万丈的金色。
有了这四个学生的加入,德兰姆姆就把孩子们按年龄分成了三个小组,由她们分别承担上课任务。听说这些好看的姐姐来自著名的圣玛丽中学,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由衷地喜欢自己的新老师,就像喜欢姆姆一样。
不久,印度的雨季来了。为了平安地度过雨季,使孩子们的学习不致中断,德兰姆姆特地租赁了几件小茅屋作为校舍。虽然不过是几间简陋的小茅屋,但跟梅树下的露天教室相比,却是真正的教室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苏妮塔她们给孩子们上课,姆姆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一些别的很要紧的事了,比如照顾病人,募捐粮食、药品,等等。
有一回,德兰姆姆走进一家大药房,希望老板能够捐献一些药品,但老板说:“很抱歉,如果你不付钱,我就不能把药给你。”姆姆只好走了。想到一般印度人对受苦者的看法——往往认为是他们自己作了孽的结果,是罪有应得的,姆姆就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既为那些受苦的人,也为那些那样看待受苦者的人,为他们祈求上帝的怜悯和恩典。她一边走,一边虔诚地祈祷着。就在这时,那个药房老板却突然追了上来,他说:“哦,好吧,修女,我把药免费送给你好了。”
这是一个温暖的小故事。德兰姆姆的仁爱工作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但她也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当然,笃信上帝的姆姆会认为这是上帝在借众人的手帮助她。但是,上帝的手在哪里?我们的手就是上帝的手,上帝并没有其他的手。
没有这些帮助,她真的是很难成功的。帮助她的不只是高玛先生一家,不只是苏妮塔,不只是秋蒂,不只是吴梅斯夫妇——他们是最先在物质上给予姆姆帮助的人,就在露天学校刚刚开办而姆姆只有5个卢比的时候,他们为姆姆送来了500个卢比。还有那些不留姓名默默无闻的人们,比如这个药房老板,以及其他的什么老板。
当然,还有一件更要紧的事,姆姆觉得她必须马上着手去做。事实上,在苏妮塔到来之前,她已经开始了,那就是建立一个临时的垂死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