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在家庭生活贫困和母爱深厚的环境里长大的。父亲的过早去世,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凸现出来。这也是她很少向我提及父亲,而过多地讲述起她母亲的原因。我没有见过她母亲,从她充满感情的描绘里,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这位吃苦耐劳、满怀善良和忍让的母亲是一个有着瘦小身材,而内心里却蕴含着强大母爱力量的女人。当丈夫扔下生活的重担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她以柔弱的肩膀来承负起养育两个女儿的责任。很少有人来关爱这个孤儿寡母的家庭,连亲情也显得浇薄,只有母亲家里家外劳碌的身影,疲惫而坚韧的面容,在引领着一家人走出生存维艰的沼泽地。母亲流下多少车(用板车拉煤)该由男人流下的汗水,又淌下几多备受屈辱而饱尝痛苦的泪水,只有那个逝去的岁月还记得。寒冬里的屋角挂着霜,锅里飘着油星,逢年过节别人家孩子拥有簇新穿戴以及吃喝,而自己的女儿却布衣粗食,为此,一人担当全家生活的母亲却显现出愧疚而痛苦的无助,然而,母爱坚强的承受力也正是于此凸现出来——她不愿接受别人悲悯的眼神儿,拒绝领取那份居高临下的赐予,在别人瞧不起的歧视里活成自己的样子。这或许就是她母亲后来所赐予给她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嫁妆”。
我于观察中得以发现B女孩儿的性情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在这一点上,我们似乎都毫无例外地变成了生存状态下的纤细触须,在周围怜悯而歧视的微风里,柔弱的心发生不易觉察的战栗。其实,不仅仅是人类,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物,诸如林中鹿、草原兔以及松鼠,莫不都是以生性的警敏来生存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它们环目侧耳,惊悚而逃,因为这是它们唯一用来保护善良生命的武器。善良与警敏的人生,往往会受到更多的无谓伤害:一个歧视的眼神儿,一句侮辱的言词儿,一次过火的行为,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烫伤的烙印,尤为对母亲的伤害,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仇视的存在。我到现在也无法原谅那些山地里侮辱我母亲的孩子,一念及那句用于动物身上的秽烂话语,我想宽恕他们的蒙昧无知都无力做到。而对于童年其他方面的伤害,我都已浑然忘却。有一次,B女孩也对我谈及了她对伤害母亲的理解。她说:“她母亲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在外面与家族内部都是这样,好像就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一样。即便这样,家族里还有人歧视她,挤兑她,事事都想把她的母亲推出这个唯一还残存着血缘亲情的圈子。我到现在还不能从心理上原谅他们。”——我能够理解这种伤害的深度,尽管它不是刀子捅出的伤口,其实心灵淤血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伤痛。有了这样的理解,愚蠢的人你还会再做伤及母爱的愚蠢事吗?真的那样,你就真的罪不容赦了,而且天堂也不会再为你这样的灵魂预留一角宽容的位置了。
记得,那是在夏日里的一个晌午,我们因了我正在写的一篇文章而谈到了宽容。我忘记了具体是哪段文字,也懒得再去翻找旧作,似乎顺口念给她听的是这样的哲理:我从不信奉任何宗教,我的善良就是佛陀,我的宽容就是基督。大概我的记忆是没错的。窗户开着,外面刮着绿色的热风。麻雀的“叽喳”与鸽子的“咕咕”像泉水一样滋润在清凉的耳畔。我斜躺在靠椅上,偏转脸儿默视了一下阳光里的老榆树,正在将思索的锚儿下潜生死之海。长沙发上的B女孩儿,双手枕头,望着一片空白的屋顶,向我探询了对宽容的看法。她说:你什么时候学会了宽容?这倒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宽容既有天性的东西存在,比如善良和悲悯,又有后天的因素出现,比如伤害和人性的复苏,我想我学会了宽容,伤害应当是第一位老师。我从别人对我母亲以及对我的无端伤害里,寝皮食肉地感受到了痛苦的滋味,而且在工厂破产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难以走出受及亲情伤害的无语伤感,真的有如苏曼殊写下的那种酸楚: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乐已似冰。我确曾流过泪,从前我受过外人诸多的伤害都不曾泪弹,在这个艰难而心灵憔悴的时期,我最疼爱的人恰恰是最伤及我情感的人,使我黯然而神伤,也由此明晓了“一生一世都不要去伤害疼爱你的人”的人生道理。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眼神儿,一个背后不起眼的动作,它对心灵所造成的杀伤力绝不比一把捅进身体里的刀子更轻缓,因为情感的神经是最丰富而敏感的,被掐断的触须它不会再次拥有曾经美好的夏天了。
我们在这个暂短的晌午,似乎对宽容达成了长久的共同理解:对敌人的伤害,我们必须还以牙齿;而面对作用于母亲身上的伤害,我们不能姑息于宽容,但不必再还以“仇仇相怨”的牙齿。这已经是我们小人物的心灵里,所能拥有的最大限度宽容了。倘若我们强暴自己流泪的感情,再去宽容地接纳不做心灵忏悔的伤害者,那真的是如基督所言:“打你的左脸,请伸过右脸来”,我们还没有活到这么个自卑的份儿上。尽管我的宽容就是基督,但对于出卖情感的犹大,以心灵的十字架盟约:忏悔者才会得到应有的宽恕。
我和B女孩儿最后的“午间相约”结束于今年的秋天,这是一年当中北方的自然植物走向成熟,同时也意味着生命死亡的季节。玉米以辉煌来完成生长的谢幕,高粱将它生命里所有的血都凝结在一颗会思想的头颅上。窗外的老榆树又在身体里刻下一圈时光的齿痕,掉光叶子的树枝如垂暮老人裸露风雨里的粗糙手臂,似乎张扬开还渴望抓取什么?夏日里的青春回忆,抑或是雷电般的激情。每从窗口凝视着这位兀立的长者,我都心生恻隐,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迈进这个孤独的行列里去,因而也就更加珍惜分分秒秒流逝的光阴,希望在走进坟墓之前,能透彻地解析出死神投过来的一个微妙眼神儿。我常常静坐在这个角落的椅子上,默默地思考着大地上的生死情事。B女孩儿在忙着她手头的工作或事情。这时候,我们很少作交流,生与死已经把青春的她和暮气的我,隔开在时间大海的两岸。办公室静寂的空气里,只有钟摆迈着蹑足潜踪的脚步,仿佛还证明着生命在呼吸,在思想。这样的压抑,我不知道女孩儿是否承受得了,是否因了我的生死而变得有些情感沉重。我在家中和这间办公室里,带给妻子和这个女孩儿的,是欢乐之外的东西:忧伤或者痛苦。对此,我是深感负疚的,掉进生死堆里的人,他不可能再远离墓地的诱惑,——有时,我就真的渴望,能有幸变作李白墓冢的一茎春草,柳如是坟头的一朵野花,但我从不敢指望成为一棵松柏或者石碑之类的玩意儿,这样的想象和要求都太奢侈了,我卑微的头颅戴不得如此桂冠,那样真的折煞了我的灵魂。
B女孩儿终于因了我的生死,而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谈及她亲身经历的生死,是关于她祖父的。她的祖父我认识,一位胖乎乎而慈眉善目的老人,平时见面也打声招呼。他曾在榨糖车间工作过,退休后待不住便到医院打更兼管太平间。我知道那个太平间,靠着河堤内,是一间临时盖起的简陋砖房,不大,有三四张床的空间,窗口开得很小,嵌着铁栏杆。厂子里死的人——工伤或医院里的病死者,都抬送到这里等待送殡。冬天,可以搁置几天,夏天即使以冰块枕着尸体,也只能将就半天一宿。那几年,我曾经到这个太平间的门前送过不少死者,有本单位的职工,也有朋友。那间房已经扒掉了,曾经看守它的老者——B女孩的祖父已经谢世多年。今冬,深深积雪所覆盖上的只为墟址的历史和远方山林间的一座坟墓。时间在改变着一切,将熟悉的变成陌生。我今天为我女儿和朋友们熟悉,明天或者未来的某一天,我便会成为回忆,再以后就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了。生命就是在这个简单的链条——熟悉、回忆、陌生——中周而复始地牵动与延续,我们没有畏惧它的理由。
女孩儿的姑姑得病死了——这件事发生在好多年前,我听到我妻子回来说过,那时工厂里的人死了,大家都知道,好像一阵风传遍角角落落。四五千名员工,很多都是一家子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女孩儿的祖父、伯父、叔叔、姑姑都在这个老厂里,因而她的姑姑死后,就抬进她祖父看守的太平间里了。父亲看守着女儿的灵魂,这无疑是一桩人生最大的痛苦事情。我最近读过作家阎纲所写的怀念文章《我吻女儿的前额》,已读过几遍不记得了,但每读一遍,我都产生流泪的感觉,先前是泪淌过脸颊,后来是泪珠坠滴,再后来是眼含着泪花儿,一篇文章能有如此摧肝断肠的力量,我很少经历这样的情感阅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只有田野的《悲欢离合的三天》,让我每读一次都诱发心灵的汐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令复归的人性而啜泣,而喟叹。
作家阎纲用锥心泣血的文字来写及女儿的身死:
“女儿离去后,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但是我如梦如痴,紧紧抓住那只惨白的手,眼睁睁看着她的眸子失去光泽,哭不出声来。我吻着女儿的前额。
“妈妈的眼睛哭坏了。伴随着哭声,我们将女儿推进太平间,一个带有编号的抽屉打开了,已经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抚摸着她僵硬疼痛的双腿,再吻她的前额,顶着花白的头发对着黑发人说‘孩子,过不多久,你我在天国相会’。”
B女孩儿的祖父不是作家,只是太平间的看守人,他亲自看守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而这回他绝没有想到他晚年看守的这座太平间,却成了他和心爱女儿的最后见面之地,命运是多么的残酷而且不近人情。以前,每次打开这把门锁,已经够沉重的了,而如今他要将女儿锁在这间冰冷的屋子里,孤独一人要熬过这既阴湿又冷寂的长夜呵!暮晚的夕光,从窄小的窗口渗漏进来,满头的白发映成积雪,悬垂在女儿盖着床单的遗体前,痛苦而又满怀着生存的无奈。临离开女儿时,他习惯地用手为女儿掖好散落下的床单,就像小时候怕女儿着了风凉而给她掖紧被窝一样——警敏的B女孩儿当时陪着祖父在跟前,她看到了痛苦的祖父临别前这一充满着爱惜的动作。她说她到死都忘不了这一弥散着忧伤的情景。
我们一时间都陷入不再言说的死寂里,仿佛秋风的裙摆扫过落叶的声息,皆清晰可辨。这个晌午,我与生死梦失交臂,闭上眼睛就浮现出盖上尸体的白床单和那只伸向心爱女儿的颤抖着的右手。我想,如果没有B女孩儿和别人的存在,她的祖父一定也会俯下身来,去亲吻女儿的前额。
B女孩儿后来还向我讲述了她伯父死时的事情。那时,她的祖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了,她的伯父就是看望医院里的祖父而遭遇车祸的,经过抢救又挨过了半年。全家人都瞒着老人,怕他过度悲伤,承受不了这再一次丧子的打击。火化那天回来——B女孩儿说,她躺在病床上的祖父,其实什么都知道,都明白,只闭着眼睛问了一句:你们都去了呵,就不再言语了,到死她的祖父都没有问及她的伯父,他是带着沉默的痛苦走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那里生活着他的妻子、女儿和两个儿子。
我和B女孩相处的这段时光,还零零散散地交流了杂七杂八的问题,比如对人生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虽然没有像《相约星期二》那样对人生阐述得宽泛、系统,但多少也都涉及些,“蜻蜓点水”总比“干飞”好得多。无论对她,还是对我,都是有所裨益的。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她从我身上或许能感知到人过中年,为何却要沧桑了心境。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生存的本领,并指给我们踏上通往天堂的路径。
上班坐在或午间躺在这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春夏秋冬过了两遍,而我的心路历程似乎经过了漫长的跋涉,从浮躁归至宁静,从欲望强盛而返璞归真,从轻若翎羽而到生死沉重,我像一只钻出雨后湿土的蝉儿,终于缘着树干爬上树叶纷披的“华盖”,在交上了好运后而唱出生命里蕴藏已久的歌声,尽管它还颤抖着痛苦的沙哑嗓音,毕竟是我心灵真实的一个回声。我珍惜着这个“暗角”,珍惜着与窗口外那棵老榆树六七百个风霜雨雪日子的倾心交谈,它成为我的另类师长,我从它的身上学到了兀立的孤傲与坚守忍耐的孤独。这是我身边的人所无从给予我的人生启迪。这都因为他们太过于浮躁了,太想获得生命之外的东西,结果心都成了空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欲望太强烈,如同一茎青绿的麦杆,欲念的液体在生长中充盈,当成熟过后,浮躁的东西才变成充实的籽粒——这便是我们所要赞美的思想!
我与B女孩儿“相约晌午”,是我人生在走向墓地之前的一次美丽驻步。也可能是结束,也可能是开始,夕阳的沉落中便是朝阳的出现,生命总是在生死的轮回里感动于自然万物。我们虽然不再“相约晌午”,但我们的结局远远美好于《相约星期二》的那个老人和那个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课程是以死亡来结束的,最后的一课很简短,只有这样两句话:
“爱……你,”他说。
我也爱你,教练。
……
而我们都还幸运地活着,这就比什么都好。我来时B女孩儿刚刚结婚,我走时该向她道一句人生的祝福了:“生活安定下来,你应当要一个小孩了。”我想,她不会对这样的祝福感到有所难堪,或者想到别的事情上。新的生命诞生后,她就会享受到成熟女人的母爱了,而伟大的母爱是没有人再来敢轻易伤害的。当然,我也会这样来向我女儿的未来祝福的!
孤寂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