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耐读的散文。我特别喜欢写昆明、写云南的那些篇什。这不仅因为我是云南人,且住在昆明,读来有外地读者没有的亲切感受。更重要的是,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昆明、对云南的热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我。其中,《昆明的雨》一篇就不知读了多少遍。现在又一次重读——在昆明雨季的某一天。
一开始,汪曾祺先生就说,他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接下来,他历数了昆明雨季看到的和吃到的:仙人掌、各种野生菌子(蘑菇)、木香花、缅桂花、陈圆圆自溺的莲花池、杨梅、雨天的鸡……每事每物,在他笔下都写得那么细致,那么传神。本土作家皆不能望其项背。
且看,写雨是“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丰满”“动情”用以形容雨,实在是太别致了!写木香花:“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湿了。”“饱胀”两字写尽了雨水的丰沛。写卖杨梅的小姑娘的叫声“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昆明的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最绝的是写雨中的鸡。“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雨中的鸡的这种白描形象我很熟悉,可就写不出来。
那个雨天,汪曾祺先生在莲花池畔的一家小酒店里要了一碟猪头肉喝闷酒。40年后他记忆犹新,写了一首七绝: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在汪曾祺的旧体诗中,我最喜爱的是这首。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从1949年之前到“文革”莲花池没有多少变化。“文革”中,李广田先生就选择了昆明荒郊之外的这一池清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在昆明居住多年,以往少有机会到莲花池,当时那里除了陈圆圆雕像和那池水,实在没什么好看的。
改革开放,市区扩大了十几倍,现在的莲花池已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农民工谈老板、谈工资,大学生谈考研、谈微博、谈“把妹达人”,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眼下正是昆明的雨季,很想找回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里的那种感觉,遂走上街头。卖鸡枞,干巴菌及各种菌类的还有,全被集中到农贸市场。过去,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鲜有雨季不吃两顿菌子的。常见街头巷尾有趿一双红塑料拖鞋的小家碧玉,手拿个小竹筲箕,仿佛家中一切具备,只等着附近买点鸡枞什么的回去下锅。当今住高楼大厦,罕见这种就近买菌的姑娘了。走到卖菌的二手贩子那儿一问,干巴菌100元一两,鸡枞50元一两,贵得令人咋舌!这绝对是一般市民吃不起的。物价上涨,说是肉类最明显,我看昆明人从野生菌类的涨幅上,更感受到通胀的压力,这恐怕是昆明雨季带给市民的特殊感受了。
汪曾祺先生还写到雨中卖杨梅的。杨梅倒还有,只是没有小女孩娇娇的叫卖声了,它已被买来摆在超市里再卖。没有“火碳杨梅,这种杨梅我从未吃过。”乒乓球大?想是汪曾祺先生夸张的形容,抑或已绝种了?变异了?那没准也和昆明的雨有关呢。
现在昆明雨季下的雨如不和过去对比会觉得很正常。年轻人绝对感觉不到它有什么不同。上了岁数的只要一回忆就会发现它的差异。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那种昆明雨一直下到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雨啊!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这种雨什么时候落地呢——当一年中气温高达二十七八度(也就是一两天),说明雨季即将来临。丽日蓝天里先是大朵的乌云,有模有样的,像思索着的大脑。突的电闪雷鸣,雨声哗哗然,由远而近,宣告着雨季的正式开始。雨季里常常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垂下的雨丝被阳光照亮,如一排排竖琴的弦,银光闪闪。一阵豪雨之后突然又天开云散,又回到丽日蓝天。这时,树叶上,花朵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钻石般闪烁。如果你有幸被这场雨淋了,就有机会尝到昆明雨的滋味,一滴滴都是甜的。这种阵雨一天会反复多次,蓝天因之显得特别润;白云因之显得特别亮;这时天空中也许会出现一道艳丽的彩虹,空中又复响起嗡嗡的鸽哨声了。
接下来的日子雷雨少了,阵雨多了。这种阵雨也就十来分钟。最长不过半小时。一天里便这样停停下下,下下停停。正如汪曾祺先生不知“雨季”之说,昆明人也不知他老家的“梅雨”是怎么回事?昆明的这种和阳光结盟的雨落到地上,就使“草木和树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充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由是,造就了一个四季如春的昆明。
这几年,昆明的雨季照样年年都来,但细心观察、对比,就发现它和以往不一样了。“70后”的年轻人缺少对比,是不知道昆明现在的雨和已往有什么不同的。
首先是天空不一样。以往昆明雨季的天空白是白,蓝是蓝,每片蓝天和每朵白云界线很清楚。便是乌云,也是有模有样的。当然现在也有蓝天,但多是灰不灰,蓝不蓝,那些有形有状的乌云也变得像破棉絮似的笼统一片,布满天空。阴霾,已成了昆明的常客。即便下雨。琴弦似透亮的雨丝再也见不到了,彩虹也因之基本和这个城市绝缘。雨水的味道怎样?这些年没尝过,不过我敢肯定没过去的清,过去的甜。原因很简单:满街如蚂蚁搬家似的车流所排出的废气和尘埃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若在远郊的山顶看昆明,灰蒙蒙一片,这种高碳烟尘凝成的小颗粒和雨水搅和在一起,落下来的会是纯净水吗?
雨水已不是当年的雨水了。那么木香花呢?“昆明的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花。”那是西南联大时的景象了。这些年在昆明已不再看到木香花,连有着很多奇花异卉的花鸟市场也难得找到。这种美丽的小花已随着老宅院的拆迁,河道的改造而绝迹了。
又一次在雨中重读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沉思默想,观察对比之后,突然对木香花来了兴趣。昆明是再也找不到木香花,便打电话到曲靖问一位亲戚。说有。刚好他分出一盆养在小花盆里。遂请他带来。过不久花到,柔弱得很。为验证它的身份,我特地翻了《辞海》“木香”条,有“灌木”,“攀缘茎”,“奇数羽状复叶”等,我一一核对无误。好!我一定得精心呵护这小苗苗。复又想到明年雨季再来时天上已斗转星移,地上已物异人非,此雨非彼雨矣!不禁黯然神伤。
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