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老去。老去的,是时光里的风物。繁华风流,热闹浮艳,从眼前飘过,从心上掠过,那一颗心便淡了远了。可是,心意里却更加深切地懂得珍惜点点滴滴的时光,人情也常常变得更加的深挚、圆融、沉潜和芳冽了。
仿佛从秋原上走过,天地旷远,日光宁静,无边落木随风而下;墙角,篱下,溪畔,崖边,却依然是黄花开遍,在渐淡渐冷的季节深处旺出一片温暖、绚彩和芬芳。
弘一法师的人生,经历了一幕一幕的风景,早已月明风淡。仿佛深沉的良秋,清凉恬醇,却又光华炫目,清韵溢芳。
当初离去,满目苍翠,国事日蹙。如今归来,秋风萧瑟,烽烟紧逼。1937年9月27日,弘一法师回到厦门万石岩,传贯、仁开、圆拙和妙莲等弟子随行。此时的厦门,也是战云密布。一些弟子和朋友担心弘一法师的安危,纷纷请他去内地暂避。弘一法师不为所动,誓于厦门共存亡。12月23日,弘一法师在写给李芳远的信中表明心迹:“朽人已于九月廿七日归厦门。近日厦市虽风声稍紧,但朽人为护法故,不避炮弹,誓与厦市共存亡。古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乃斯意也。吾人一生之中,晚节为最要。愿与仁等共勉之。”
在给弟子蔡丏因的信中,弘一法师坚执:“时事未平靖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为坚心志,弘一法师还给自己的居室题写了“殉教堂”横额。
国难当头,民族绝续悬于一线。当此之际,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气节和人格。弘一法师,一代高僧,衰弱不堪,却挺身而出,铮铮铁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体味到了族的根性和品格,更看见佛陀无上的忍辱、精进和智慧。
弘一法师已经诸病缠身,但他并没有停下弘法利生的脚步。炮火里支离破碎的祖国,需要点燃激情,振奋精神;但硝烟里痛苦挣扎的众生,更需要心灵的慰藉,哪怕是一豆之光,一星之热。
1938年春节之际,弘一法师在晋江、泉州的山水间奔波,为大众开讲《华严行愿品》《心经》《三皈五戒浅义》《持诵药师咒之方法》和《华严大意》等,以慰藉人心,纾解内心的抑郁之气。
这年4月,厦门沦陷前。日寇一舰队司令慕名登岸寻访弘一大法师。见面之后,日舰司令即盛气凌人地对弘一法师胁之以日语对话,叙之以与日本有师友、婿亲关系,晓之以日中富穷悬殊,诱之以国师待遇。弘一法师淡淡地回道:“贵国为吾负笈之邦,师友均在,倘有日风烟俱净,祥和之气重现,贫僧旧地重游,谒师访友以日语倾积久之愫,因所愿也。出家人宠辱俱忘,敝国虽穷,爱之弥笃!尤不愿在板荡时离去,纵以身殉,在所不惜!”
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不由得想起弘一法师早年写下的词句。当年青春年少,而今老圃黄花,但那一腔热血依然奔流不息,那一种浩然之气依然充沛于胸。
不久,弘一法师应邀赴漳州弘法,厦门陷入日寇魔掌之下。厦门是弘一法师南闽十年法缘的最初承祥之地,四季曾是那样的花团锦簇,丛林曾是那样的干净旺盛,人意曾是那样的真淳祥和。如今,弘一法师心里的这块美好的土地,已经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我们无法想像,弘一法师初知消息时的反应;但我们能肯定,弘一法师那颗殉教赴难的心一定更加坚硬了,那一腔悲悯一定更加深广了。
后来在泉州,日寇飞机不断前来狂轰滥炸,损失惨重。面对日寇暴行,弘一法师号召僧众“爱国之心,当不后人”,倡议组建晋江县佛教战时救护队,为抗日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动员会上,弘一法师泪水横流,告诫诸多弟子:“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若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门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
1938年10月,弘一法师为画家师李明信书写横幅“最后之胜利”。其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悲观失败的情绪弥漫许多国人的心头。弘一法师却能以佛陀的那一双慧目,看清强日必败,看见中华胜利的曙光,其仁其智,让人不能不由衷地敬服。
已经预感到世寿无多,而弘法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况且闽南人士十年护法厚恩未报。于是,一进入1938年,弘一法师便加快了弘法的进程,云行于泉州和漳州各处,讲法、写字、证授皈依,法迹遍于城乡间的寺宇、养老院、救济院、慈儿院、学校,甚至是人家的宗祠。在泉州安海金墩宗祠讲演佛法,一次听众即达好几百之众。
弘一法师的内心,大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以弘法来抗日,以弘法来安慰一颗又一颗残伤的心,以弘法来坚定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一个佛徒,已经处于生命的暮境,当此国难之际,其抗日的唯一途径,大约也只有以殉教的精神,认认真真地去弘法利生了。
忽然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弘一法师那样,自净其心,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我们身边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肮脏的事发生,我们所处的人世也许就不会有那么丑恶的东西存在。
其实,弘一法师的精神,是属于静静的一隅,安宁的阳光,干净的空气,几卷佛典,一句弥陀。所以,一方面必须云行处处弘法,另一方面又时时自责,痛彻地忏悔,想着曲径深处那一间幽僻的小屋。人生里的这一重矛盾,不但贯穿于弘一法师出家以来的生命历程,也凝注于弘一法师俗世岁月的始终。1939年正月初一,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书写《华严》集联:“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
集联书赠在家弟子刘绵松,却正好表达弘一法师的人生境况。上联是要不断地行脚人世,弘法利生,尽一个佛徒应尽的责任;下联却是向往清虚的生命状态,隐于光明的洁净的宁静的一隅,任时间的风吹落人世一幕又一幕繁华。
集联也传达出一个信息,即弘一法师业已完成一轮弘法讲学,将要再一次息影息心。
1939年2月28日,经性愿法师推荐,应林奉若居士之请,弘一法师果然隐入永春蓬壶山中的普济寺。直至第二年的十月初九,整整572天,弘一法师在蓬壶山顶的茅棚小屋里潜心著述,先后完成了《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和《护生画续集》等多种著作。此际,弘一法师还于1939年6月20日起闭关习静,期以一年。
弘一法师为自己的居室题名“十利律院”,并书一联“闭门思过,依教观心”,以激励自己精勤修学。
这年9月20日,是弘一法师60岁生日。时逢国难方殷,抗战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灾难里的人们太需要喜气来照亮生活,鼓舞情绪了。僧俗各界,纷纷为弘一法师60寿辰志贺。广洽法师特意请时在新加坡举办画展的徐悲鸿,为弘一法师造油画像。8年之后,徐悲鸿依然不能忘怀,特意为油画书写题记:
早岁识陈君师曾,闻知弘一大师之为人,心窃慕之。顾我之所以慕师者,正从师今日视若敝屐之书之画也。悲鸿不佞,直至今日尚沉湎于色相之中,不能自拔。于五六年前,且恳知友丐师书法。钝根之人日以惑溺,愧于师书中启示未能领悟。民国二十八年夏,广洽法师以纪念弘一师诞辰,属为造象,欣然从命。就吾所能,竭吾驽钝,于师不知不觉之中,以答师之惟一因缘,良自庆幸;所愧即此自度微末之艺,尚未能以全力诣其极也。三十六年初秋悲鸿重为补书于北平寓斋。
没有资料显示徐悲鸿与弘一法师是否有过交往,但国画大师潘天寿却实实在在是弘一法师俗世时的浙一师弟子。潘天寿一度因为烦恼,想随弘一法师出家为僧,特意找到弘一法师门上。弘一法师觉得弟子尘缘未了,便劝他:“你以为佛门是个清静地方,如果把握不住的话,照样有烦恼。”潘天寿思虑良久,终于信了弘一法师的话,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佛度有缘之人。假如弘一法师答应了弟子潘天寿的请求,也许寺庙里会多一个不安分的和尚,但中国画坛也就少了一个国画大师了。
山居岁月,人意如云。不知不觉之间,1940年10月就来到了跟前。弘一法师如期结束山顶隐居岁月,移锡南安灵应寺。泉州开元寺慈儿院的学生慧田,此时正住在离应灵寺不远的云水洞,过着亦僧亦农的清苦生活。慈儿院时受过弘一法师的开示,听说弘一法师来到附近的灵应寺,慧田自然想亲近心目中的大芬陀。
弘一法师不但热情接待了慧田,还答应慧田去云水洞看看。慧田自然喜出望外,打扫两间房子让弘一法师静修,把自己用门板搭成的床铺让了出来,在旁边另外打了个地铺,心里终究有些过意不去。弘一法师却满心欢喜,不迭声地说很好很好。
素朴到原始,却更接近于生活的本真。也许,生活是单调的,甚至有点寂寞;但是,阳光却是最明净的,空气却是最清新的,山上流下来的泉水也是最洁净。而且,绝没有功利的烦恼,世事的相扰。弘一法师那一颗劳累伤损的心,终于可以在阳光下静静地舒展开来。
弘一法师日常生活戒律化,衣食眠都有定时。慧田曾经因为忙于农事,迟送开水一个小时,弘一法师饮冷水,但也不以为意。一次外出散步,看见田塍上有几个小萝卜,便捡了回来,洗净盐渍,竟然吃得很香。当听说是慧田扔下的,弘一法师就对慧田说小萝卜很好吃,有味,不可浪费了。
普令众生得法喜,犹如满月显高山。弘一法师正如一轮满月,挂在水云洞上,挂在慧田的心间,清凉的月辉照彻了慧田的身心,让慧田的心里充满了感悟后的欢悦和自在。
随水流赋,随云而适。弘一法师在云水洞这一住,竟然就住过旧历新年。1941年4月,弘一法师云移晋江福林寺闭关。晋江沿海常常遭受日寇军舰的炮击,这让泉州开元寺住持十分担忧弘一法师的安全,便于这年10月,派传贯法师前来探视。传贯法师知道弘一法师喜爱菊花,便以一株红菊花相赠。弘一法师大为感动,联想到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由感到护国、护教的责任,随即吟出《红菊花偈并序》:
辛巳初冬,积阴凝寒。贯师赠余红菊花一枝,为说此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早在这年的春天,旧友柳亚子曾赋《旧友李息霜六秩寿诗》二首:
其一:“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救世心无歧。”
其二:“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论者多以为柳亚子的诗,意在讽喻老友弘一法师的出家避世。实际上,柳亚子的诗字字都表达了对老友的理解和关切。前一首诗,柳亚子明确地表示自己与老友的信仰截然来不同,一皈依佛门,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人满腔的爱国热忱,两位老友的爱国救世的心还是一样炽热的。如果柳亚子对弘一法师此时此刻的坚贞爱国信念不了解,是断然不可能吟出“救世心无歧”的诗句来的。后一首诗,字面看来充满了对弘一法师的批评和否定,但细细吟味,其一,这正是相知相惜老友之间的一种无所顾忌的调侃,既曰祝寿诗,自然可以心情到语言都放松了;其二,柳亚子对老友的一言一行自然十分关心,对弘一法师誓死殉国、殉教的气节当然了解和理解。一旦果真面对卖国者,无论是柳亚子,还是弘一法师,大约都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怒斥,甚至挥起铁禅杖痛击的。
弘一法师读懂了柳亚子的心意,一直记着老友的祝寿诗,只是无以报答。历经春、夏、秋、冬,心里的无限意绪一直无从表达,没想到一枝偶得的红菊,仿佛从心底里绽放出来,弘一法师不觉脱口而出,吟成《红菊花偈》,表达自己为了祖国,已经做好了以身相殉的准备。想到老友柳亚子的深情厚意,弘一法师特意书赠以谢。
这年岁末,弘一法师在开元寺结七念佛,为念佛会书写警语并作题记: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这是写赠佛徒的。大义大节在焉,佛徒觉了真理,乃能舍身命以报效祖国。这更是写给每一个后来者的。果能觉悟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人生将变得美好而灿烂,世界将变得温暖而光明。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