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5800000021

第21章 细节中的“大历史”(2)

阖闾自立为王的第三年,就派遣军队,由伍子胥率领,去攻打楚国,占领了舒地,捉住了原来背叛吴国的两个将军。这个时候的伍子胥,虽然怀有复仇的心愿,但是他的身份是吴国的大臣,所以已经不能凭着个人的意愿去行事,所以打了胜仗之后,并没有马上去攻打楚国的首都,而是收兵回国,等待时机。后来,经过了几次战争,吴国节节胜利,所以说,这个阶段,并不是伍子胥以个人私欲去左右国家的行为,而是作为国家的大臣,按照国家的利益去带兵打仗,因而并不算是公报私仇。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阖闾接受了大军事家孙武的建议,正式对楚国首都郢发动战争。吴军乘胜挺进,经过五次战役,就打到了郢都,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吴王进入郢都。吴国军队攻陷郢都之后,伍子胥到处搜寻昭王,没有找到,就挖开了楚平王的坟,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

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的举动,在今天的人看来可以说是令人咋舌的,但是在春秋时代,仇敌之间报复,挖坟、开棺、鞭尸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据说伍子胥当年在楚国的好友申包胥听说伍子胥对楚平王鞭尸,就托人告诉伍子胥:“你这样报仇太过分了,你原来是平王的臣子,还亲自侍奉过他,如今你却侮辱这个人的尸体,这样的做法伤天害理!”可见,申包胥指责伍子胥的时候,一来没有指责他叛国之后指挥敌人的军队攻打自己的祖国,二来没有说鞭尸是不对的,只是说作为以前的臣子,不应该对死去的君主如此报复。

伍子胥的复仇道路,因自己的父兄被害而引起,他的父兄自然是忠臣,却受到奸臣的陷害而被君主处死,伍子胥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了出逃复仇,可以说“情有可原”,因而,他虽然成了“叛国者”,却并没有受到什么道德指责。

值得深思的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作为国家栋梁,却没有能够及时除掉奸臣,反而让奸臣的阴谋一次次得逞,最后自己也丧命。而伍子胥的复仇,也不是在楚国内部完成的,他没有找出费无忌这个奸臣陷害忠良的证据依法行事,反而依靠他国的武装力量才使报仇计划得以实现,这不是忠臣的无能,还是什么?

更值得深思的是,伍子胥后来一直作为吴国的重臣而辅佐两代君主,最后的命运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被朝中奸臣陷害而死,可是他对奸臣的阴谋,同样是没有防备,也没有合理的反驳。这种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的历史怪圈不断延续,才使得“忠臣后代报仇雪恨”的历史故事在历代反复出现,并且都得到了道德的原谅。

“伍子胥悖论”背后的大历史

伍子胥复仇的故事,看上去只是一个忠臣之子的复仇故事——他因为特殊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而另投他国,甚至反过来攻打自己的祖国以求雪耻。但是,这一个体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悖论,我们姑且称之为“伍子胥悖论”。

首先,伍子胥所采取的复仇行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并不被看做是大逆不道的叛乱,而被视为反暴政、反昏君、反奸臣的正义行为。不然,以伍子胥为主角的京剧《文昭关》就不会经久不衰了。

其次,在历史上,伍子胥这一类的忠臣含冤的事情在不断上演着。史书中记载的,是历代的忠臣、良将被奸佞小人中伤、陷害而纷纷倒下的悲惨事实,但强调“以史为鉴”的中国,却始终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吸取过什么教训。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忠臣吸取历史教训不如奸臣那样刻苦努力?显然不是。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奸佞小人往往使用阴谋,而忠臣因为品性、道德的关系,对阴谋的伎俩不熟悉、不了解,只能以他们最熟悉的道德、伦理来应对,就像身着重装铠甲的战士面对手持倚天剑、轻盈灵动的刺客一样,其后果只能是遍体鳞伤、一败涂地。

那么,是不是让忠臣了解阴谋、掌握阴谋,就能顺利地破解阴谋、杜绝忠臣被奸臣打败的现象了呢?

还是不能。其原因更加简单:忠臣与奸佞使用阳谋或阴谋的出发点不同。忠臣的出发点是治国安邦,奸佞的出发点是荣华富贵,因此忠臣往往舍身卫道,奸佞小人总是损人利己。也就是说,忠臣做事有底线,而奸佞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忠臣与奸佞之间的较量,远远不是是否会使用阴谋的问题,而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去使用谋略的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健全的体制,来保证忠臣不受害、奸佞不猖狂呢?这其实正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问题——士人精神的沦丧、士人阶层的堕落,使古代中国一直缺少一个对体制性问题进行批判的社会群体,尽管这体制性批判可能只是“帮忙”或“帮闲”。

这就是“伍子胥悖论”的症结所在。

此外,这类复仇的故事,在后人书写、评判的史书中,因为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总是会有苛责的评论,甚至会让人认为史书就是在倡导“受苦受罪也不造反”的价值观。就连见识过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也不能免俗,他在评价伍子胥的时候,带着同情地说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而史书的这种评论,又被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斗士们再次苛责,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吃人”的证据。

史书对古人的苛责,文化斗士对史书和传统文化的苛责,其实是一种不断曲解、误读古人的过程。实际的情况是,精英们讨论得不眠不休,而民间的百姓却仍然以传说故事中原汁原味的观念去理解历史。精英与民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民间认为精英们的工作让历史变得无趣,精英认为民间的理解让历史变得庸俗,二者的对立日趋明显,但历史的真相却越来越模糊。

真相都如此模糊,更何况是真相背后的病灶呢?

自然寿命与天下兴亡

我们以往接受的历史教育,总是说一切历史现象的发生到消亡,都是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等等,好像离开了“规律”,我们就不会说话一样。

除掉“规律”之外,偶然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又占有什么地位呢?事实上,很多偶然因素的作用不可估量。

蒙古大军在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时突然撤军,让欧洲文明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当时距离文艺复兴、航海大发现这两大欧洲近代潮流只有两百年左右的时间,欧洲文明也因此逃过了又一次被打断的危机。

为什么蒙古人要撤军?是因为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时候,强攻钓鱼城不下,反而因此受创,不治而亡。蒙哥之死,不但让南宋政权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下多喘息了几十年,而且让整个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为之一变——如果蒙哥不死,西征的蒙古军队就不会撤回,那样会不会出现第二次罗马帝国衰亡时的民族大迁徙和欧洲内部旷日持久的大混乱?

谁都不知道。

一个霸权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套用一出话剧的名字),是一个偶然事件,然而,这个偶然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却让整个世界的命运为之改变,不能不说,这是关键性的偶然因素,其作用甚至超出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正常轨迹。

当然,“人固有一死”,可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自然寿命的终结,会带来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和附加影响呢?

国运统计表

是什么决定了三国时代魏、蜀、吴这几个政权国祚的长短呢?是统治政策,还是军事实力?是法令制度,还是文化教育?

是开国君主的在位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不妨看看一个数字统计:

曹丕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之后自己称帝,公元226年去世,执政6年多;刘备在公元221年建立国号称帝,公元222年在白帝城去世,在位时间2年还不到;孙权在公元222年自称吴王,公元229年称帝,公元252年去世,执政时间30年左右。

这三位,是魏、蜀、吴三国的开国君主,他们之中,刘备在位时间最短,曹丕次之,孙权的在位时间则接近整个三国时期的一半。而且,如果按照公元222年吴王作为孙吴正式建国的标志,孙吴政权本身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孙权的统治下度过的。

他们的国家又都维持了多久的统治呢?魏国在公元265年被司马炎强行通过“禅让”仪式而终结,而早在公元249年,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就发动了“高平陵事变”,控制了大局,魏国皇帝作为傀儡而被操纵,这个政权的实际寿命只有30年。蜀国在公元263年被钟会、邓艾等联合攻灭,统治时间为43年。而孙吴则坚持到了公元280年,统治时间超过了50年。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开国君主在位时间的长短,与他们的国家统治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虽然统计已经到此结束,但我们还需要问一个问题:这种正比关系,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换言之,虽然曹丕、刘备、孙权这三位君主自然寿命的长短是偶然因素,但由此带来的在位时间长短问题,是否能够对国运长短带来必然性的影响?

我们应该简单回顾一下这三位君主对其政权的作用,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备、曹丕、孙权这三个人中,曹丕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之后坐享其成的;刘备是自己白手起家,从创业到开国的;孙权是继承了兄长的事业之后,又有所发展壮大,最后开国的。如果按照“创业—守成”的角度来划分这三人的类别,刘备是创业者,曹丕是守成者,孙权是创业守成兼而有之。

作为创业者的刘备,他在创业之后还没有开始守成便在兵败中去世,这正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所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从当年一文不名的贫苦出身,到雄踞一方的霸主,一生都忙于创业,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几十年,虽然基本上建立了蜀汉政权的规模,但是就好比盖房子的时候打了地基便甩手不管。

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不久,孙权就派兵夺取了荆州,刘备大怒之下发兵伐吴,但因为进兵急躁,被吴军火烧连营。本来,在获得益州之后,刘备应该下大力气整顿内部,把荆州和益州的军备和经济搞好,从创业转向守成,这样才是保全自己而进行防守反击的正道。可惜他却把自己的性命和蜀汉的上升势头断送在了白帝城,留给诸葛亮和刘禅一个烂摊子。

作为守成者的曹丕,执政时间六年多,可惜没有做到一个守成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在他的统治下,曹魏政权在军事上没有任何大的建树,而且他不能抓住机会扩大地盘。他的最大失策,是未能乘刘备伐吴之际,挥师直捣吴国的心脏地区建业。

在孙吴战胜了蜀汉之后,曹丕却先后两次兴兵伐吴,这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错误的战争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在内政方面,曹丕更加是不会规划,甚至每每以自己个人的要求影响国家的政策。曹丕不但没有继承曹操节俭的习惯,反而开始大兴土木,他在位时期,修建了陵云台、东巡台及九华台,完全为了个人玩乐而用,而且还影响到了他的继承者魏明帝。魏明帝即位之后,也学着曹丕的样子,开始了穷奢极欲的兴建宫室活动。

一些史学家评论曹丕时代的统治时,认为曹丕在个人性格上轻薄佻靡,没有摆脱东汉以来那些贵族公子哥的败家子形象;而且非常骄矜傲慢,做事不考虑大局,用自己的意愿破坏国家的律令法制,导致了曹魏境内法律废弛的局面产生。

这种评价虽然有些刻薄,但是也应该看到,曹丕不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也许是因为个人寿命的原因,让他没有机会转向勤勉治国的路线。所以,在他的统治之下,曹魏政权有六七年的时间停滞不前,错过了在蜀汉和孙吴争斗时期发展自己的大好机会。

孙权既是创业者,也是守成者。在他执政的岁月里,孙吴政权摆脱了外来征服者的面貌,和江东大族开始合作,成为江东本土化的政权,同时他又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他的开创之功;鼎足之势形成之后,他在国内继续进行招募贤才的政策,不过国策更加转向保守,从任人唯贤转向了任人唯亲。

孙权的基本国策,不是固守长江,而是要打过长江去,统一全中国。为此,他对长江一带的军事力量进行了重点建设,同时为了稳固后方,积极攻打活动在孙吴政权内部的山越部落,对他们采取了屠杀、征服、羁縻等政策,虽然暂时消除了山越对孙吴政权的骚扰,但也为政权内部的民族危机埋下了祸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孙权统治的时期,是孙吴政权逐渐走向强盛而后开始走向滑坡的时期。

可以说,刘备的死,造成了蜀汉政权内部空前的危机,创业之后应该如何守成,这是新君主刘禅所不知道的,也是辅政大臣诸葛亮难以把握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黑暗中摸索;曹丕的死,让曹魏政权发展停滞的局面有了改变的契机,可是也造成了曹魏皇帝无能的印象,同样不利于后来者守成;孙权的死,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和曹操、刘备争雄天下的最后一位枭雄,他死于三国中期,而这个时候每个政权都处于守成时期,孙权这位政治强人的去世,使孙吴政权失去了重心,开始走向了衰亡之路。

偶然中的必然

一个人可以活多久,这是一个偶然性的问题,因为不知何时就会出现刺杀、疾病之类的突发事件,因而统治者的寿命向来就无法作为一个历史的常数来考虑,但是,统治者的寿命长短,直接决定着他的治国方针能够维持多久,能够影响多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统治者的个人寿命,决定着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

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对统治者的类型做过一个划分,他认为,可以分为法理型、传统型和奇里斯玛型三种。法理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法理制度基础上的现代政权形式,传统型则是来自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权力组织,奇里斯玛型属于一种靠统治者个人魅力来维系的政权。

刘备、曹丕、孙权三个人,恰恰可以归入这三类。刘备属于“法理型”君主,因为他号称汉朝的宗亲,在皇位继承制度上,有法定的资格,这虽然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法理,但是在古代的意识形态中,这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真理,故而可以归入此类;曹丕属于“传统型”君主,因为他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子承父业的精神登上权力顶峰的,合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传统;孙权属于个人魅力型君主,孙吴政权内部的大政方针都是他一人决定,他在孙吴内部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且作风强硬又不失亲切,让大臣们为之慑服。

再回头来看,如果他们都去世了呢?他们的继承者,都是按照“子承父业”的传统来走上皇位,这样一来,三国的统治者就没有什么区别,全部属于“传统型”的统治者。

同类推荐
  • 我当太子那些年

    我当太子那些年

    书友群:772462439 穿越成为李承乾,初次上朝便“情不自禁”的卖弄了一下自己“渊博”的知识,结果理想中的纨绔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 所以他决定将自己那些弟弟妹妹全都给培养成跟自己一样“优秀”的人才,自己好好享受腐败的生活,可谁曾想这下就出事了 “李承乾,这个皇位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由不得你!”李二满脸愤怒的嘶吼着!“高明,你为长子,又是太子,皇位本该由你继承,为何你却如此不愿接受呢?”长孙无垢满脸无奈的劝解着 “大哥,小弟的志向是星辰大海,这个皇位还是你自己坐吧,不要害我啊!”李泰满脸嫌弃的摆着手 李承乾满脸无奈的仰望天空,然后指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屁孩道:“就你了,这个皇帝你来当!”
  • 我在三国刷副本

    我在三国刷副本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一个时代,杨小宝意外穿越来到三国,手只能缚鸡的他原本还在考虑抱那一根大腿,却突然被无数的副本世界震惊!他可以自由进出这些副本世界,从此,他成了三国最粗的大腿.........
  • 巾帼夫婿

    巾帼夫婿

    作为堂堂男子汉,我居然吃起了软饭?虽然我不情愿,可医生说我胃不好,只能吃软饭,这是一个吃软饭的故事……
  • 乱世之宰辅路

    乱世之宰辅路

    大周皇朝立国六百年之久,忽有一日,天降异星,国一日而亡。几千年的英雄豪杰、谋臣良将因此汇聚到了一个时代,机缘巧合之下,主角附身穿越,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 二战秘史之“巴巴罗萨”计划

    二战秘史之“巴巴罗萨”计划

    没有几段历史能像二战史这样,能引发世人如此强烈的兴趣,二战史的追捧者和发烧友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因其年代与我们相隔较近,还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而其表现形式就是战争,准确地说是一场几乎让整个世界生灵涂炭的世纪大战。
热门推荐
  • 王之本姓王

    王之本姓王

    少年出生在帝王之家,本该优哉游哉的度过一生,奈何那做皇帝的哥哥百般阻挠,在经历过刺杀、悔婚、流放、挖煤后,又和文武百官勾心斗角,和世家大族争权夺利,和各州皇帝轮番交手......“我的天啊!”
  • 欲念的仆人

    欲念的仆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感而写的,是一部想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文。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希望大家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 梦境抉择

    梦境抉择

    实现还是放弃,在一切经历过后人们会做出怎样的决择。
  • 西游为谁

    西游为谁

    你是齐天大圣么?不,我只是一只猴子,或许跟他长得比较像吧!怎会如此相像?谁知道呢,可能是因为大家同是帅到了极致,那就模样重合了,不过,齐天大圣又是谁呢?普天之下莫非不是唯我独帅么?
  • 重生之丑妃魅惑邪王

    重生之丑妃魅惑邪王

    我宁婉若是个不贪生怕死的人我看你们这么跟我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这个杀手还挺酷

    这个杀手还挺酷

    他外出用餐,将换洗衣物全扔到洗衣店;他边吃早餐边玩报纸上的填字游戏;他在健身房运动,形单影只看电影;........直到接到一位陌生人的电话,他便整理好行李,搭上飞机,飞越半个国家,杀掉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当黑榜一号厌倦了杀手的生活,将自己放松在大千都市当名为命运航班摇摇晃晃地再次启航那些遗忘的,逝去的,被掩埋着的,都还会一如当年模样吗?
  • 无敌信仰系统

    无敌信仰系统

    少年带系统魂穿异世,热血澎湃,所向披靡,杀戮血腥,所过之处,皆有无数人崇拜信仰,更能兑换万物,一切,皆在此书中!
  • 赏心乐事之许悦一生

    赏心乐事之许悦一生

    他身居高位,却无人懂他的孤独和抱负。她孝顺多情,终究不免丧母零落任人欺。诗云: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他一生三起三落,她陪他奔徙千里原来前半生的苦难,都是为了后半生的相守所以,赏心乐事谁家院?只在许你一生,但求两心相悦。(男主:许暲女主:悦娘)
  • 曾少追妻,千金遇上他

    曾少追妻,千金遇上他

    只有出其不意,才能化敌为友。只有深入虎穴,才能得到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