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妖的可怕传说影响了甘英的决策。安息商人并没有有意欺骗甘英,他们把当时颇为流行的希腊神话中的“海妖”传说,如实地告诉了甘英一行,甘英的随行听了这动人而可怕的传说,加上又远离故土多年,思乡心切,放弃了冒险的念头,甘英只好失望而归了。希腊神话中的“海妖”确实太离奇了:据说在波斯湾的一个海岛上,居住着一群海妖,这些海妖样子像鸟,却有女人一般的妩媚和风韵。她们的歌喉特别的美妙,每当有船经过这个岛时,她们就会展示自己的歌喉和美丽的身材,歌声能使这些船员着迷,船员们会不由自主地上岸听她们唱歌,听着听着,就会迷醉而死。古希腊有一个名叫奥得修斯的英雄凯旋而归,路上要经过这个神秘的海岛,为了阻止手下士兵受到海妖歌声的诱惑,他把每个士兵的耳朵用东西堵上了,而自己又对海妖的歌声充满了好奇,只能命令士兵把他捆绑在船的桅杆上。于是,他们划桨而行,经过海妖居住的海岛上,果然传来了美妙诱人的歌声,这位英雄被这歌声迷惑,大喊着手下人给他松绑,送他到岛上听歌,但士兵们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只顾一个劲地往前划,终于走过了这个神秘可怕的地方。由于当时人的地理知识非常有限,安息人确实看到了许多船只入海而永远没有回来,便以为是被这种海妖迷走了。所以他们也许出于好意,用这个传说劝阻了甘英一行。
无论甘英因何原因望海止步,他最终未能到达罗马确是历史上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诸葛神机,功盖三国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
“八阵图”是我国古代行军作战的一种战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可大败敌军。诸葛亮利用此阵法更是游刃有余。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八阵图》诗,把“三分天下”与“八阵图”相提并论,可见“八阵图”是多么重要!
诸葛亮巧布八阵图,在《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自领精兵七十余万,发动讨吴战争。东起夷陵,西至建平,连营700里。因失策,被东吴大都督陆逊一把火烧得精光,全军覆没。刘备仅带百余人逃回白帝城。正在陆逊带兵追击时,却碰到了诸葛亮设的“八阵图”。书中写道:
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前离夔【kuí】关不远,陆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即倒退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陆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陆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陆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重,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报江边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陆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气四起?”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
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杀向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陆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陆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丫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亮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陆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陆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接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吩咐老夫道:后有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故特自生门别出也。”陆逊曰:“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曰:“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陆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
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
“八阵图”既然如此玄妙,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呢?
有人认为是黄帝发明的“五井之法”延伸而来,原来是按井字形布局的“五阵法”。后来战国的军事家孙膑把它改造成“八阵法”。
还有人认为,八阵图是风后所作。《风后八阵图记》说,黄帝战蚩【chī】尤时,打得很艰苦,于是请风后助战。风后造的八阵图非常厉害,它能像猛虎一样冲刺,像蛇一样蟠屈,像龙一样腾飞,像鸟一样翱翔。不明其奥妙的,“必是隔坚阵深垒,若星驰天旋,雷动山破”而大败。
据说,西汉时,窦宪征匈奴时,用过八阵图,在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返。项羽用过它,黥布也用过它。而诸葛亮死后,八阵图就失传了。直到唐代,安禄山叛乱前夕,有个隐士欲献八阵图给唐玄宗,但玄宗皇帝却拒绝了献图者。从那以后,1200年,这图就再也不露面了。
“八阵图”的遗址又在哪儿?
据史料记载,“八阵图”的遗址竟有五处:
陕西勉县八阵图。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定军)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该阵图遗址在今勉县东南,但阵图遗迹在郦道元时就已“倾覆难辨”,今更是无迹可觅。但仍有人慕诸葛亮大名前去寻觅怀古,发思古之幽情。
四川境内见诸史载的阵图遗址有四。其一为新都八阵图。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说:新都县北十九里有诸葛八阵图。现四川新都县还有一以“八阵”命名的八阵乡——当今学者萧涤非认为阵图遗迹即在该乡境内。其二为广都八阵图。广都县为汉时所设,隋朝改为双流县。广都八阵图始见于梁代的《益州记》一书,阵图遗址按史载在今双流县中和场,但现在也无什么遗迹可寻。其三为宜宾八阵图。据《宜宾县志》,当年诸葛亮曾从宜宾溯金沙江而上至西昌,诸葛亮在宜宾布过八阵图,遗址在今四川宜宾市流杯池公园内。其四为夔州(四川奉节)草堂八阵图。阵图遗址位于四川奉节县草堂区草堂(即杜甫在奉节的草堂遗址)附近的金马河畔。此阵图扼古代川鄂陆上之咽喉,为湖北入川东门户奉节之要冲。
但古今闻名遐迩的当推夔州水八阵图。最早用文字记载该阵图的为北魏郦道元,郦在《水经注·江水一》“江水又东迳诸葛图垒南”下注释说:“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北魏以后,历代都有文人墨客来此凭吊,寻觅历史的遗迹。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曾多次来此观阵图遗迹。他在《东坡志林》里记述说,桓温征谯纵,看见阵图误为“常山蛇势”,而自己则“常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聚,聚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也”。明代,始有人从凭吊阵图遗迹进而探究诸葛亮八阵之阵法。明人茅元仪在所修《武备志·诸葛亮鱼复江八阵图》中展示的八阵阵法为:纵横排开六十四个小阵,分别组成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和一个中军阵,二者合为一大阵,阵后设二十四队游骑,为大阵的机动兵力。
杀伐开创的盛世
玄武门政变之谜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泰民安。然而像李世民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千秋的一代君王却是靠一场血雨腥风的政变而登基的。
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都城长安刀光剑影,宫门喋血,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于宫中发动政变,杀害长兄建成、四弟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史称玄武门之变。围绕这次事变,有几个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第一个问题:事变的始作俑者。
一种意见认为,玄武门之变虽然是李世民策动的,但它却是由李建成始发,最后自食其果;而李世民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对策。据《资治通鉴》载:“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人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李建成害怕声望日盛的李世民威胁自己的太子地位,多次欲置于死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武德九年六月建成与元吉招引世民入宫宴饮,谋行鸩毒。结果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世民“还西宫”。这件事颇有向壁虚造之嫌。玄武门政变恰巧发生在这月的初四日,如果世民果真吐血数升,二三天后岂能力挽强弓,射杀建成?何况,建成与世民矛盾激化已非一日,两者之间剑拔弩张,哪里还有聚宴的情绪!退一步说,如世民确曾赴宴,则建成、元吉岂有放归之理?
另一种意见认为,玄武门之变作为争夺皇位的同室操戈,相互残杀,其始作俑者,乃秦王李世民。据《旧唐书》记载,武德四年,在平定王世充期间,李世民与当时秦王府记室房玄龄,拜访了一位远知道士。他对李世民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李听后很得意,取代李建成当太子的念头越来越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同年攻下洛阳后,统一局势明朗,世民招揽人才,流连不返。复设天策府,安置军功显赫的猛将;创文学馆,网罗大批足智多谋的文人。世民于暇日召见他们,研讨古代典籍,纵论前朝得失,俨然一派君臣气氛。如果不是为夺帝位,岂敢如此僭越。大臣封德彝亦认为:“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
第二个问题:唐高祖的倾向性。
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长期明争暗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有人觉得,李渊处处偏袒李世民,放手让其与长兄李建成争个高低,以取而代之。据不少史籍记载,太原起兵以后,李渊就曾对李世民许诺过:“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当有的大臣眼看着李世民的权力日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时,建议趁早将他打发出去。李渊不仅没有采纳,反而给予李世民更大的权力,特擢【zhuó】其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还增邑二万户,准许他“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促使其积聚起更强的势力;当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泛舟海地”,有人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他,并说:“建成、元吉本不预议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太子),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李渊当即回答:“善,此吾之夙心也。”可见他倾向性是何等明显。但有人觉得这是胜者李世民当政时史官们的倾向之言,不足为凭。其实李渊一直是站在长子李建成一边的。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帝王,“立嫡以长”的观念在他身上并没有动摇过。如在早年安排职务时,李渊就让李建成统率左三军,而让李世民统率右三军;李渊进封唐王后,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则为秦公;及至李唐王朝创立,李渊还是毫不犹豫地立李建成为太子;后来,当李渊发现李世民有专制行为和夺嫡图谋时,对其流露过强烈的不满:“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第三个问题:李渊让位之谜。
玄武门之变的刀光剑影刚刚散去,唐高祖李渊就戏剧性地将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此举在封建时代是罕见的。对于李渊让位的原因,有人认为,这时他已年届六十,原来那种进兵长安的锐气早已衰退。当上皇帝后,生活日渐腐化,本人不愿再勤于政事,更不想亲自出征打仗,经受风霜之苦,于是产生了高升太上皇之位坐享清福的想法,主动把皇帝之位让给了跃跃欲试的儿子。
也有人认为,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唐王朝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开始落到李世民手中。在事变过程中,李世民既然下得了毒手杀害兄弟及其诸子,难保日后就不会向父亲开刀。据《二十二史札记》记述,当李渊“坐视其孙子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心有余悸的李渊,为了避免落得隋文帝一样的下场,于是采取了主动行动。还有的论者认为,李世民暗中或许还对其父进行过威逼,令其交出权力。不管怎么说,既然李世民掌握皇权已成定局,李渊让位实属不得已的做法。
第四个问题:玄武门政变何以成功。其一,这与李世民礼贤下士,招纳人才,分散钱帛,笼络人心是不可分的,其中最要紧的是玄武门总领常何的归属去向。玄武门在这场政变中处于关键地位。哪一方能占领此门,就较易取得胜利,因而玄武门是双方必争之地。政变之日,李世民先将伏兵设于玄武门内,政变发生,复据玄武门之险,对方将士不得入宫。有种观点认为,玄武门总领常何旧曾隶属建成,而为太宗所利诱。政变之日,常何屯守,建成等不致生疑,世民得以成功。
众所周知,有关玄武门政变的基本史料,均是李世民取得政权后由其亲信主持编撰的,至今未发现一件敌对派编写的史料。人们从这些史料的蛛丝马迹中去寻找破绽,运用逻辑推理辨证一二史实,但远未发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杯酒盖过三军
“杯酒释兵权”之谜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江山易得守之则难,于是赵匡胤便有了“欲息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的想法。赵普建议执掌禁军的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没多久,“杯酒释兵权”一幕便上演了。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尽管已黄袍加身,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军事政变,却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太祖称帝前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他们在赵宋集团的崛起和“陈桥兵变”中均有极大贡献,是赵宋集团的开国元勋,集兵权、功勋于一身。这种功高权重的情形,对宋太祖的皇位正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功高则震主,权大则不测。
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宫内大摆筵席,和武将们一起喝酒,武将之列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王审琦当时是皇帝禁军的将军,和石守信一样军权在握。屋内烛光闪烁,把整个屋子照得通明;屋外树叶一片片落下,被风刮得哗哗直响。
倒满了酒,宋太祖同众将军连干三杯。三杯酒下肚,宋太祖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在座的各位将军,有的是朕的拜把兄弟,有的是跟随朕多年,征战沙场、出生入死的老部下,如今大家能坐在一起痛饮,真是难得呀!今天大家都不要客气,大口地吃肉,大口地喝酒,一醉方休。”
武将们都站起来,一个接一个向宋太祖敬酒:“祝万岁寿比南山。以后有什么事情万岁只管吩咐,我们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宋太祖和大家继续喝酒、说笑声不断。
“咳”,宋太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大家听到叹气声都停下酒杯,忙问:“万岁一切都顺心,怎么唉声叹气呢?”
宋太祖说道:“古人说:‘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谁不想当皇帝呀,今天我赵匡胤坐在龙椅上,不知明天龙椅之上坐的又是谁?”
众人都品出了这话中的含义,这不是害怕我们想当皇帝吗?大家都纷纷说:“我们到死都拥护万岁,决没有二心!”
宋太祖连忙说:“不要这样,朕怎么不相信大家呢?只不过有一天你们的部下将一件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你们能做主吗?真的那样的话,咱们君臣打起来,这可不好啊!”
众人一听,一个个都流了汗,这是够吓人的,“那可怎么办,万岁快给出个主意,我们一定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