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有三点理由: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一是保卫礼教,二是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三是保卫清朝。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浸淫。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曾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天忧”。曾国藩从外表而言,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二是作为一个受理教束缚很深的书生,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儿。中国自春秋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所有开国皇帝和起义领袖,大都是军人武夫,穷苦农民,读书人很少。秀才是造不起反来的,故中国有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谚语。有趣的历史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大师,从至圣先师的孔孟老夫子以来,宁可惶惶然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劝说圣君贤王,替天行道,治国平天下,自己却甘当辅佐,即使是昏君懦帝,亦不敢生取而代之的野心。当时的曾国藩,正是抱着这一心态的典型之一。
三是曾国藩即使想当皇帝,也势所不能。当时清政府虽已衰落,特别是江南大营被歼,元气大伤,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拥有一支以强大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仍然部署在河南中原腹地,虎视东南,曾国藩一有动作,首先便会碰上这颗硬钉子。湘军没有骑兵,难于对付,不能不有所顾忌。加上湘军主力攻陷天京后,官兵大都积蓄了一些钱财,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能否再为曾国藩称帝卖命,毫无把握。而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是湘军起兵,是以保卫礼教和忠君保国相号召,并作为团结奋斗动力的,一旦曾国藩称帝,势将成为自己打自己嘴巴,食言而肥,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丧失人心,众叛亲离。何况新从湘军分离出去的左宗棠楚军和李鸿章淮军等将领,会不会臣服曾国藩,根本是一个未知数。另外,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当时已定下扶持清政府的政策,曾国藩称帝,未必会获得国际承认。以上种种不利因素,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是早已考虑得胸有成竹,因而雷打不动,坚决拒绝称帝,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所在。如果曾国藩头脑发热,贸然称帝的话,其后果很可能像他自己所说,被众人推上了多刺的皂荚树,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在这一点上,带有草莽英雄本色的曾国荃,比起乃兄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李莲英因何而死
李莲英是慈禧的鹰犬,与慈禧狼狈为奸,卖国求荣,干尽了坏事,死后身首异处,叫人称快,但其真相却耐人寻味……
李莲英是清末赫赫有名的太监,慈禧太后的宠臣,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大总管,其权势之大,就是后宫宠妃也不是他的对手。
1966年在北京海淀恩济庄,发现了清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之墓,墓里陪葬品件件都是稀世珍宝。
他的棺材是紫红色丝楠木做成的,四角各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宝珠,还有金烟碟及珍珠、翡翠、玛瑙,不计其数。其中最罕见的是一颗钻石帽正,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还有三件宝物:一柄汉朝的青玉土浸剑,一只汉朝的满黄浸玉镯,一件宋代的青玉褐浸环,堪称无价之宝。
奇怪的是,这么豪华富丽的棺椁里,只有一颗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
据考证,他的墓里宝物俱在,墓壁完好,肯定没经过任何盗墓和发掘。他才死了55年,尸骨不可能腐烂到一点不见的程度。结论只能是,他死以前,就已经“身首异处”了。李莲英死时身首异地,那么,他是怎样死的呢?
一、病死说。据有关史料记载:李莲英“罪浮于安得海,而结果大异”。说他们是“亦有幸有不幸尔”,(《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并说李莲英在“孝钦后(即慈禧)殂后,不意又为隆裕后所庇”,“迨其病卒”,隆裕后“特赏银二千两”。(《清稗类钞·阉寺类》第四册)这些记载说明李莲英是病死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也说李莲英在“慈禧太后死后出宫,病死于宣统年间”。记载李莲英生平的《李莲英墓葬碑文》照理说对其如何死法应该有明确的记载,但碑文上的文字十分含糊,碑文云:“太上孝钦显皇后升遐,公之退志决矣。退居之时,年已衰老。公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是衰老而终的吗?海淀区恩济庄六一学校李莲英墓穴的揭开,李莲英头颅的出土,证明李莲英死时身首异处,是不得善终的,否定了以上关于李莲英是病死的说法。但他的后人曾说他是善终,是因得了痢疾,医治无效病故的。由得病到病终前后仅四天时间。他一生虽然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始终为自己是个太监,为“半残之身”而羞耻,以为死后没脸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留下遗嘱,死后只留头颅,将身体舍弃掉了。这个猜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一点这方面的证据也没有。
二、非善终说。民间却有李莲英被砍头的传说。原来曾为李莲英的三弟——李宝泰看坟的何氏后裔曾讲:“李莲英不是善终。”恩济庄一带也有关于“李莲英被人暗杀于河北、山东交界之处”的传说。并且有人说:“李莲英是因为讨债被人暗杀的。”等等。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但是它却为人们探寻“李莲英死因”提供某些线索。
据李莲英的后裔讲:“李莲英生前常说‘财大祸也大’。”从他常提起的这句话中可以推测:李莲英生前似乎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因财产之巨而招来大祸,或者在他生前,就已因财产与他人发生了纠纷。《清朝野史大观》里有一段记载:李莲英死后,“群阉瞰其私蓄累累,筹思篡取,各遣心腹,四出调查,闻除大城原籍,及各银号金店存款外,其储于宫内者,尚有现银三百余万之多。因共谋瓜分,较量锱铢,遽起斗争。小德张大受夷伤,面奏隆裕太后,交内务府大臣查办”。这说明众阉在李莲英死后,曾因谋其财产而发生争斗。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李莲英因为勒索太多,早就引起他人的侧目,再加上他与慈禧太后狼狈为奸,干了不少坏事,伤害了很多人,树敌太多,人们为之切齿,这也是他可能被暗杀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李莲英的墓是否早就被盗过,因此不能凭棺木中尸体不全断定李莲英不是善终。佟洵说,这个论据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在1966年赵广志等人挖掘之前,李莲英墓穴的石墙、石门、宝顶等全都完好无损,没有被挖掘过的痕迹,他的棺椁也没有被开启过。第二,1966年掘墓开棺时,据赵广志说:“看见‘一个人’盖着被子在那儿躺着,被子平平展展,没有被人翻动过的一点痕迹。”这里所说的“一个人”,不是一具完整的尸骸,而是一个用衣服装殓的“人形”。如果盗墓者来过,绝不会把东西取走后,再替死人把被子打平、盖好。第三,1966年挖墓从李莲英的棺材中取出:钻石帽正一件、花宝石镶钻石戒指一件、翠扳指儿一件,还有四颗镇棺珠等大大小小50多件文物。如果此墓曾被人盗过,那么盗墓者为什么不把这些珍宝盗走?这些事实说明,李莲英之墓并未被人盗过。
也可能有人认为:因埋葬年代久远,尸骨已经腐烂无存了。佟洵又指出,这个假设也是不能成立的。李莲英于1911年入葬,至1966年挖坟时仅仅55年时间,头颅尚且完好,何以躯干的骨骸全部化为乌有呢?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总之,现在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已被揭开。至于他因何而死,死于何地,为何人所杀?由于史料缺乏,不得而知,有待于人们今后共同探讨、研究、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