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洋人之后一直住在白人圈子里,不知道如何寻找中国同胞。华人报纸上经常发表我的文章,我却不认识读者,也不认识编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北林海的“香港小馆”吃饭时,发现一墙之隔有个杂货商店,都卖中国食品。洋朋友说,过去看看,也许有好东西。果然,看见冰柜里一叠叠的饺子、馄饨、春卷皮。调料柜上有豆瓣酱、海鲜酱、四川辣酱,还有林林总总的中国罐头食品。这家店是新开的,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买了一篮子。付钱的时候,小巧玲珑的服务员正在看中国报纸。朋友问我:“你有文章在上面吗?”我一看,是《世界日报》。朋友迫不及待地问服务员:“你读过融融的文章吗?”“融融?读过啊!”朋友指着我说:“就是她”。
就这样,我在北林海住了十年,才踏进了中国人的圈子。这里的华人虽然不多,却是藏龙卧虎。第一次参加当地华人联谊会选举时,我发现新当选的会长Sabrina搬到北林海市不到三年。这之后,华人联谊会相当活跃,连续不断地向主流社会介绍中国文化,每一次活动都有英文报纸的记者前来采访,然后在当地最大的报纸上发表消息和照片。比如,茶叶和茶道,办在一个有东方情调的私人花园里,由西华州大学的华人教授俞宁讲演。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从历史到演变和现状,都有故事,还有物品展览。这些物品大多是Sabrina去温哥华的中国城买来的。后来,华人的节庆活动来了很多金发蓝眼睛,联谊会在市中心的剧场举办了中国音乐会,场场爆满。去年,我有机会和Sabrina合作举办两次读书会,一次是为我对门的邻居捷克作家爱玛的中国历史小说《金珊的秘密》,另一次是为加州的华人作家巫一毛的英文自传《暴风雨中一羽毛》。
一直到我和Sabrina成了相当熟悉的朋友以后,我才知道她的身世。她的祖父是福建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移民马来西亚,她和父亲都出生在吉隆坡。Sabrina从小学习的是英文,只有在家里听父母和佣人说广东话。年轻的Sabrina高中毕业后,正准备考大学,被当地美国石油公司的一个工程师追到了手。Sabrina笑着说:“我们就这样结婚了。丹尼斯的业余爱好是摄影,我便踏上了时装模特的舞台。”
结婚以后,他们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居住,后来回美曾经住在东部和中南部。2004年,丹尼斯退休,他们搬到西雅图北面的北林海市。“为什么搬来北林海住?”我问她。她说:“华盛顿州雨水充沛,郁郁葱葱,漂亮极了。更重要的是,离温哥华很近,开车一个小时就到,我一直在给自己补中国文化的课。”我说:“你对中国传统这么熟悉,哪里需要补课?我们从国内过来的人才需要补课呢。”
Sabrina说:“刚来北林海时,我不会说中国话,只讲英文。”我惊讶地看着她,简直不敢相信。她说,国语就是三年来向这里的华人朋友学的。Sabrina的女儿在美国,目前在波士顿大学读法律,每次回来都和妈妈的中国朋友相处,学说中国话。听她一番话,只觉得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融融,你的文章我看不懂,要请别人翻译。”啊,我恍然大悟,Sabrina不识中国字!我想起在她的厨房里看到一堵书墙,林林总总,陈列的都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原来,她是通过阅读英文而了解中国的!
我问她:“你搬来这里时,有没有朋友介绍?”“没有。”“知道华人联谊会吗?”“不知道。”她说,“我也不知道这里有很多华人。”我说:“那么,你怎么认识这么多中国人?”她说:“找啊!”
Sabrina告诉我,寻找同胞的最好办法就是到中国餐馆去吃饭,一边吃,一边打听。哪里有中国餐馆,那里就有华人朋友。朋友之间互相介绍,就像滚雪球一样。现在,华人联谊会已经注册了一百五十多个家庭。
这个经验可是帮了我的大忙。这些年,我一直在北美各地旅游,凡是要小住的地方,我都要去中国餐馆寻找线索。有趣的是,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大大小小都有一些华人组织。我把他们都请到家里开派对。他们也看中文报纸,听到作家融融住在这里,只要有空都来凑热闹。现在,我的中国同胞如果用军队编制的话,起码有一个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