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欣喜之余,暗萌怜才之心,不久将其补为知县。道光十六年(1836年),福建梁章钜任甘肃布政使,此公雅好灯谜,在《归田琐记·近人杂谜》中辑录了很多佳谜。这些佳谜早在清代就在兰州流传,至今仍在谜人间津津乐道。道光兰州进士吴可读,更是制谜射虎高手,名震京华。其诗“忆否长安今夕景?春灯谜语伴清谈”正是他元宵节猜灯谜的写照。文史学者慕寿祺在《甘宁青恒言录》中专列“猜灯谜儿”词条:“兰州市于夏历正月十四、五、六等夜,于人烟繁盛之区,文人以诗影物,粘条灯上,名曰灯虎,猜中者得奖。”并说:“上元前三日,即出灯虎,猜中者非惟得奖,亦可博名,洵韵事也。”这表明当时的好谜者已把灯谜活动当作一种高雅而愉悦的精神享受,把获奖与否放在了次要地位。
清代的好谜者多为士人。光绪间某次元宵节谜会已进尾声,只剩数条难以猜射的“霸灯虎”,谜手蹙眉苦思,始终不能猜中,兴味索然。谜会主课者为光绪兰州贡生练克勋,他即兴用“虎老灯残打不成”为面,射一字,勾起谜手兴味,以“戲”字中的,谜会在欢声笑语中收场。练公可谓善于主持谜会。光绪二十年(1894年)元宵节,辕门三顺和京货铺所办谜会,有一条以“太甲嗣位”(卷帘)为面的“霸灯虎”,谜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由兰州光绪举人段成忠,用“商生子立帝”射中。光绪兰州进士孙尚仁制射俱佳,曾是北京隐秀谜社成员,扬名京华。
辛亥革命后,兰州谜事更为兴盛,各商号竞相悬谜闹元宵,以扩大影响,增进销售量。1926年元宵节,靖远学生金兰将一家商号的灯谜猜射尽净,兴犹未尽,想借商号彩灯悬挂自制谜笺供人猜射,商号不允,负气自扎灯笼悬谜,于次夜提灯上街,供人猜射,可见其对谜痴恋之深。
1930年元宵节,慕寿祺主课辕门俊华印书馆谜会,靖远进士范振绪则主课新生书店谜会,两店比邻而居,形成唱对台戏的局面。慕所制“华容道”射汉人,被一人猜中“曹无伤”颇蒙慕推许,所赠奖品为空白名片一盒,装一百张,并免费印其姓名。次夜,范振绪也以“华容道”为面射尺牍用语一句,京师大学堂(今北大)毕业生兰州孙炳元以“伏乞关照”射中,话犹未落,被“应猜‘伏维亮察’!”的声音所打断,原来是皋兰县文庙祭孔典礼司仪李绳祖。执事店员按原底否定李所猜之底,李不服,与之解说谜底含义,惊动后堂主课的范振绪,他出来倾听两人解释,认为两人思路各异,但各臻其妙,能扣合谜面,均允射中。
抗战时期,陇上名流张维、水梓、冯国瑞等在悬挂“万里金汤”巨匾的南大城门楼上,举办元宵节谜会,宣传抗战,表彰地方名人,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卷帘格,射农学家“张心一”,就以意境取胜。同时,东南一带文化人流寓兰州渐多,谜事随之繁荣起来。其中武昌涂竹居引进北派灯谜,别开生面,使兰州谜风变,并组织谜社,研讨谜学,大力开展灯谜活动,厥功甚伟。1945年5月29日,涂竹居借慕寿祺主编的《拓报》,以骈文形式刊登《拟组设谜社启》,次年6月19日又在《西北日报》重刊《谜社征友启示》,王静庵、刘子荫、马啸天、赵浚等立即响应,组成水晶谜社,积极开展活动。涂竹居又于1947年3月18日借《和平日报》、《兰簃》专栏,连载论著《谜语之派别》,系统介绍南北派灯谜的体系、规律、制法,从理论的高度充实兰州谜人的学养,提高了兰州谜坛的水平。
当时兰州出版的《甘院学生》、《拓报》、《和平日报》、《兰州杂志》等刊物竞相刊登灯谜,活跃版面,吸引读者猜射,以扩大刊物的影响。1945年,程知耻在《兰州杂志》主课《知耻斋谜语》,每期制谜十多条,多以经史入谜,佳构迭出。如“不愿封侯”射《左传》“公降一级而辞焉”;“牧童多向武陵源”射《尚书》“放牛于桃林之野”;“正面着想”射《诗经》“反是不思”等,谜味盎然,逸趣横生。射中一条,奉赠《兰州杂志》一期。以一篇《闲话扬州》而扬名天下的易君左与冯国瑞联袂主课《和平日报》灯谜,所制“韶年佳丽佩瑶琼”射《红楼梦》人“妙玉”;“楚江烟绕九嶷高”射《红楼梦》人“湘云”;“从此渊明难爱菊”射商号“陶乐春”,均以诗人气质制谜,以典雅含蓄取胜。
爱国将领邓宝珊温文尔雅,深爱灯谜,能制善射,常常扶持兰州谜会,有时献出元宵充作水晶谜社奖品,有时亲莅辕门元宵谜会制谜猜谜。所制“万里桥边一草堂”射鸟名“杜宇”;“风飘万点正愁人”射《西厢》一句“落红成阵”等,皆为脍炙人口之作。20世纪50年代,邓宝珊省长常与范振绪、冯国瑞等共办谜会。一次在省政协办谜会,邓省长以“著作与孟子较优劣”射古人二(文同、轲比能),射手苦思不得破底,就请邓公揭晓谜底。邓公鼓励他们:“用心猜!猜对了,我请客吃饺子。”书画家张慎微以此情此景制一谜“省长来了,谜底不放”射地名二,有人只猜出后一地名“虎牢关”。前一地名为“邓至”,是张慎微自己揭晓的。邓省长又出一谜:“弯处在一头”射宋代名将,无人射中。正好书画家裴建准臂挂拐杖而来,冯国瑞指着裴公拐杖风趣地说:“曲端来了。”大家对冯氏以幽默的方式射虎,报以开怀大笑。盖“曲端”为宋代陇人,抗金名将。从中可知,兰州谜会重在制谜者与猜谜者互相交流,即兴制谜,能活跃气氛,显示谜人的机辩之才。
解放后,兰州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各方面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灯谜作为一种有益的智力文化活动逐渐普及到工矿企业、部队、学校、机关、公园。为了指导厂矿企业等基层的灯谜活动,1957年兰州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了灯谜研究创作组,一直持续到1966年。灯谜组向群众服务,不再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谜材,而把有关工农业、科技、时事政治、文学、历史、天文、地理、体育等方面的词语编制成谜,寓教育于娱乐,增进了群众的文化素养。每次谜会后,精选佳谜,油印成册,邮往各厂矿企业基层工会,提供举办谜会的资料,并邮寄全国各地的文化宫,进行交流。还举办灯谜讲座,灯谜展览,使制谜、猜谜的习俗长盛不衰。
十年****中,兰州灯谜在劫难逃,然而,灯谜仍在群众中偷偷自编自猜。粉碎“******”后,兰州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创作组于1979年重新恢复活动,并编辑铅印了《金城谜刊》。新成立了五泉公园灯谜组,编印了《兰泉谜阵》。《兰州晚报》、《甘肃广播电视报》开辟了“每周灯谜”专栏,深受群众欢迎。从1985年至1987年,兰州晚报社连续三年举办元宵灯谜晚会,悬谜张掖路,盛极一时。《兰州晚报》、《甘肃工人报》、《甘肃日报》、《诤友》、《兰州宣传》等报刊举办春节灯谜竞猜,兰州市图书馆年年举办元宵节灯谜会,吸引了众多的灯谜爱好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90年代以来,元宵节期间省市电视台举办猜灯谜节目,各商贸大厦举办有奖大型灯谜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聚拢了商贸大厦的人气。1994年,中国艺术节期间,白塔山举行盛大谜会,把民间艺术介绍给海内外游人。
遥想50年代前的兰州灯谜习俗,举办时间短,由各字号在元宵节前后数夜举办灯谜晚会,规模不大。灯与谜紧密结合,在方纱灯的下部四缘粘满谜笺,供人猜射。多以四书五经、《西厢记》等入谜。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不仅在元宵节办灯谜会,而且,每逢元旦、春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也办谜会;不仅晚上办,白天也办。由于猜谜者的不断增加,贴在几个灯笼上的谜条已不敷猜射,于是,灯与谜失去联系,或在灯谜室玻璃窗上贴满谜笺,或在礼堂内拉上纵横交错的绳子,绳上贴满谜笺,供人猜射,谜与灯已无关系,一场谜会往往要贴出数百乃至上千条谜笺。
兰州灯谜追求综合艺术效果,使之尽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形式上讲究谜笺的雅致,尽量营造成一件微型艺术品。谜笺一般用宣纸,裁成五寸长、两寸宽的长条。谜家多为书法家,他们用工整的楷书,或遒劲的行书写出谜面、谜目、谜格,右上角钤制谜者的压角印,左下角钤制谜者的名号印。谜面文字典雅,自撰谜文从字顺,不着一个闲字,底面扣合严密,猜出后,觉得谜味盎然,是一种精神享受。
坐茶园子
茶园子一般设在五泉山、白塔山等名胜区,称之为“茶寮”,也有设在城南花园、果园里的。摆些茶几、马扎子,茶客选在葡萄架下,或冬果梨树下,根据各自爱好,要个香片、花茶、沏茶,或者“两半儿”,茶博士就将茶叶下在彩绘细瓷小茶壶里,配一个茶盅,端到茶几上,提大铜壶倒进滚烫的“牡丹水”,顿时飘出一缕清香。
茶客倒上一盅,吹吹热气,慢慢品咂,戴上蚂蚱腿大椭眼镜,躺在马扎子上,闭目养神,真是惬意的可以。茶客品茶之外,可以选择听说书、秦腔、眉户和兰州鼓子。
“说书的”,就是说评书的,都是些熟读演义小说、伶牙俐齿的人。说的书目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小五义》、《十二金钱镖》、《施公案》等。其中的翘楚是崔半僧,他是全陇希社国文讲习所毕业生,是翰林刘尔炘的弟子。饱读史书,能文能诗,当过教员、秘书、编辑。20世纪40年代,穷困潦倒,在朋友的建议下,以说书为生。他的口才极好,编故事的能力极强,又练过武术,因此,把那些章回小说演义的极曲折生动。他到哪个茶园子说书,哪个茶园子的茶客就爆满,白听的人围起了圈。他说书时,拿一把拐棍当道具,景阳冈上就是武松的哨棒,古城会上就是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模拟人物行为、语言,扎起架势,连舞带评说,引人入胜。说到紧要关头,用琥珀惊堂木一拍,便说:“要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拿一个小笸篮,转圈,拱手要钱,茶客将一千大、五百大的零票子投将进去,白听的大人纷纷退去,有时他也讽刺一两句,而对那些没有钱的娃娃,他从来不将小笸篮伸过来,从来不讽刺。有时,听众站满了,有些娃娃就爬到树上去听,听到热闹处,一不留神,有从树上掉下来的。
秦腔、眉户都是自乐班的好家自己伴奏、自己清唱的。有的拉板胡、二胡,有的敲锣、击鼓,但都得听摇板、打干鼓子的板眼。唱家有的是彪形大汉,却嗓音极好,能凄凄切切,委婉动人地演唱《韩琪杀庙》中的秦香莲,引得好家、听众大声喝彩。
兰州鼓子的伴奏以鼓子(三弦)为主,以扬琴、琵琶、月琴、二胡、笛子为辅,听干鼓子的节拍指挥。好家一般能弹奏乐器,也能演唱。按曲牌填词,讲究平仄押韵,唱词典雅。20世纪60年代,白塔山公园主任尹建鼎倡导民间文艺,邀请兰州顶级鼓子唱家,由好家、公园职工邓性庵负责,在三台大殿东厅茶园子演唱,好家、听众云集。每当独唱到紧要关头,伴奏者、好家、听众异口同声地帮腔,“咿儿哟”声声震屋瓦,震撼人心。
好家李海舟不仅能唱、能伴奏,而且能填词,搜集整理了卷帙浩大兰州鼓子集成,并经文史学者慕寿祺、李孔炤审订。李海舟生性幽默、诙谐,他在三台茶园子用小提琴伴奏,不把提琴夹在脖颈处,却放在大腿上,当作胡琴拉,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