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本地人,人们一般很少留意“柜包罕”这两个字,柜包有两层含义,一指小筏子,一指鼓槌。《史记》曰:“柜包罕,河西地名,今河州有柜包罕县迹。”《释义》
载:柜包,鼓槌,警盗贼;罕,少也,言鼓音少,盗贼息。又按赵充车屯田,有干干千二羌。干俗作罕,干千音牵,皆西羌种,武帝灭之置干干千县。柜包罕是干羌地。”
古人之所以起名柜包罕,一说希望这儿安宁,避免发生战争,也有说它是羌语或其他语种的。河州北扼黄河天险,西控山口要隘,“犄角河西,肘腋陇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人们企盼和平,可是在这块黄土地上,战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秦王朝时期,秦人和羌人争战不息。
秦汉过渡时期,匈奴逐渐强大。匈奴实行对外扩张政策,迅速统治了西域,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及广阔的鄂尔多斯高原,河湟流域的羌人被匈奴消灭。
日益壮大的匈奴一次次跨过河湟流域,进攻汉地。
汉武帝派张骞二次经河州出使西域,以结外援。张骞最大的功劳是接通了西域各国同汉朝之间交往的通道,史书称为“张骞凿空”。
三年后,汉武帝根据张骞提供的情况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命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出征匈奴,大获全胜,遂尽有河西之地,河湟流域也纳入汉朝版图。
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后,汉武帝设立了河西四郡和陇西郡,在大夏河流域设置柜包罕县,广通河流域设置大夏县,两县统归陇西郡管辖。如今在河州,仍有柜包罕乡建制。
从东汉爆发黄巾起义开始,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的中国一直处在豪强争霸的混战之中。各路军阀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处于边缘地带的河湟流域,于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民族趁机在河湟边缘地带建立了小国,并长年互相攻战。
通晓河州历史、德高望重的已故老学者马效融先生,仅就十六国中与河湟地区有关系的各国兴亡作过简略统计。当时在河湟互相攻伐的民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汉等6个民族,先后有10个国家对河湟流域实施过统治,其中西秦国将国都建在柜包罕。
在这一阶段,河湟流域的百姓确实吃尽了苦头。清本《河州志》上有这样的记载:
元初五年十月,自诸羌反汉十余年间,汉廷支出军费二百四十余亿,致内库空虚,边民内郡亡无数。
中平元年,宋建割据包罕,自号“河首平汉王”。
太宁二年八月,包罕辛晏降张骏。
麻秋率军八万,攻桴罕。
史书中的地名至今犹在,但经历过的熊熊战火,又随着新的变革失去了昔日的沉重。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河州,看到的柜包罕,其实早已旧貌换新颜,是另一种繁荣兴旺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