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夏河上游的红水河谷西进,经刘集可到达大河家渡口,然后出积石山关门,到达循化。这条道路其实就是过去有名的古道,只不过隋朝时大夏河称白石河、红水河称罕杆溪、刘集称样卑而已。大河家盛产梨、核桃、苹果,是个美丽富饶的瓜果之乡,而在历史上属兵家必争的重要关口。
明朝以前,积石关叫临津关。这个关口是前凉张轨所置,隋、唐、宋、元均称之为临津关。清代通常有把总一名,兵五十名,长期守卫,至清末,关防始终不懈。
临津关自设关之日起,就筑有依山傍河、扼控咽喉的宏伟关城。到了明、清二朝,临津关已成为西陲重镇河州所辖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大关。岁月如梭,人世沧桑,昔日的临津关在无数次狼烟烽火、战乱灾荒的浩劫下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险峻深邃的积石峡仍作为甘青两省的一道门户,巍然屹立,扼控着黄河。
隋炀帝西征出临津
关时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早已无影无踪,我们只能翻出史书,从书中感觉隋军耀武扬威、首尾绵延数百里的强大阵容。隋炀帝一生肆意追求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利益,不管百姓死活,终于将一个富强国家的积蓄挥霍殆尽,百姓纷纷起来反抗,他本人也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最后落得个白练套颈的下场。史载隋炀帝就连西征打仗,也忘不了带上众多后妃侍从。整个车队仪仗威严,他和后妃的车驾更是高大豪华,金碧辉煌。隋炀帝从西安出发,旌旗蔽日、鼓乐喧腾,过陇西、经狄道,到达临津关渡口,一路上耍尽了威风。他还得意洋洋地作诗道: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示从征群臣》
积石关内的大墩村有一座堡子。堡子尽管颓废坍塌得只剩下一堆森严的黄土残垣,但站在长满苍黛青苔的堡墙外,依然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
它静静地裸露在蓝天白云下,沉重地矗立在风雨雷电中。这座堡子名叫“静安堡”,可它从清咸丰十一年河州知州赵桂芳筑成的那天起,一天也没有静安过。在过去的岁月中,它以强健的躯体抵挡了无数枪弹飞矢的袭击,古堡冰冷的泥土里浸透着捍卫城堡的男人的鲜血和怀抱婴儿的女人的泪水。在堡子的另一侧,还有一个烽堠墩,是明代所筑,但如今烽堠墩荡然无存,它早已化成了泥土。这泥土默默地见证了发生在这块黄土地上的战火和血泪。
贞观八年,唐太宗下令大举讨伐吐谷浑。命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节制五道军马,连同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赤水道总管樊兴,俱出河州,雄聚积石关口……
清同治元年,西宁撒拉人马文义造反,赵桂芳统南路清军自积石关进兵会剿……
清光绪二十一年,循化街子工首领韩奴力率部两次攻占积石关,清军管带王正坤不战而逃,军械丢失殆尽,士卒逃散过半,提督李日新、总兵刘润山兵败战死……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的三个军,一路出积石关,一路出老鸦关,一路从莲花渡口过黄河,直捣西宁。
谁也说不清积石关内的静安堡和烽堠墩的墙里墙外到底死过多少善良的百姓和作战的士卒,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积石关、静安堡、烽堠墩周围的人们来说,这里既是他们灵魂和肉体的受难之地,也是他们求得永生的圣坛。多少年来,人们对积石关以及静安堡、烽堠墩的敬畏,正是对生命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