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炳灵寺石窟中,自古以来最驰名的要算“时亮窟”。它高百丈,宽二十丈,深三十丈,天然造形于悬崖峭壁之上。唐人张云:“此乃神仙窟也。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绝。”诗圣杜甫在秦州杂咏诗里写道:“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禹穴”指的正是“时亮窟”。
相传,晋初泰始元年,京城洛阳有位博古通今的老儒生,他教的数百个学生里面,最看得起的是甘肃陇西籍的时亮。因为时亮朴实、好学,又对先生毕恭毕敬,亲如爹娘,所以老儒生临死之时,只将时亮一人唤到身边,嘱咐道:“老夫家有藏卷五笥,乃是禹王爷记载治水要诀的宝书,已密传数代。几百年来,中原烽火不断,刀光剑影不绝,此书也历经沧桑,多少人为了它命丧黄泉。时至今日,还没一个安妥的地方能将它藏之千秋不朽。幸好老夫夜梦大禹前来,秘密告诉我当年他导河积石处,有个洞穴,并有五个石柜,恰好全能装下治水宝书,非常可靠。时亮啊!你是我的贴心弟子,得意门徒,现将宝书交于你手,不得外传,等我死后,速找禹穴,妥善保护。那时,老夫在九泉之下也就会瞑目了……”
时亮见先生奄奄一息,心里就像猫爪抓着。他含着热泪安慰道:“先生哪,您就放心吧!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恭敬不如从命,为能找到禹穴,天涯海角俺敢去,刀山火海俺敢闯!就是舍身也要把宝书藏好……”
老儒生听了时亮的这般誓言,才慢慢地闭上了双眼。时亮披麻戴孝,认真的办完事后,就遵照先生临终的遗言,挥泪离开京都,沿着黄河故道,直向上游行走。
时亮不怕路途遥远,不知走了多少天,行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黄河十八弯都转完了。一天,他面前真的出现了奇境:石峰直插云头,有的像龙,有的像虎,有的像金鸡,有的像骆驼……时亮暗想,这难道就是先生所想的地方吗?他转了一山又一山,仔细寻找,果然见悬崖有一孔洞穴,里面还安放石柜5个。他高兴极了!赶快将驴背上驮的宝卷卸下来,一心想把宝卷送上去。但是,禹穴离地百丈,如何才能攀入室内呢?时亮望着高高的悬崖,苦思冥想。他到底是个念书人,脑瓜子活,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就地砍倒了很多树木,一根一根摞起来,堆积如山,和那禹穴一样高,这样,从树堆上去,把宝卷平安地放进了洞穴中的石柜中。
时亮完成了先生的遗嘱后,又想了一个妙方:马上用火烧掉了堆起的木头。
后来,历代人们想上去看个究竟,但比登天还要难,所以谁也下不了那么大的工夫,也就没有人能到达。北魏年间,郦道元考查黄河水道,路过这里时,听当地百姓讲时亮的故事,就在《水经注》里称它为“积书岩”。为了纪念这位忠孝的儒生,人们就将这个石窟称之为“时亮窟”。
(石磊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