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爲天(清陽成天,地氣上爲雲, 天氣下爲雨,水穀之精氣也,氣海[1](氣海:精氣匯合之處。)也, 七神[2](七神:指魂、魄、精、神、智、意、志等精神活動。)也,元氣也,父[3](父:元陽。)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4](天真:先天真元之氣。),清陽出上竅(耳目口鼻之七竅是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清陽發腠理(毛竅也),清陽實四肢(真氣充實四肢)。濁陰爲地(壘陰成地,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五穀五味之精是五味之化也,血榮也,維持神明[5](神明:此指人體生命機能活動。)也,血之府會也,母[6](母:元陰。)也)。濁中清者,榮養於神(降至中脘而爲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濁陰出下竅(前陰膀胱之竅也)。濁中濁者,堅强骨髓。濁陰走五臟(散於五臟之血也,養血脈,潤皮膚, 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濁陰歸六腑(謂毛脈合精,經氣歸於腑者是也)。
清阳为天(清阳之气上升为天,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成雨,脾胃为水谷之精气汇合之处,七神赖以活动之基础,元气属元阳)。清气中清的,养肺气以助先天真元之气,清阳之气上养七窍(耳目口鼻上七窍)。清气中浊的,荣养腠理,清阳之气能宣发腠理(毛窍),清阳之气可充养四肢(真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凝聚成地(浊阴相合成地,云出于天气,雨出于地气,五谷五味之精气是五味生化而成,血有荣养神明之功,血属元阴)。浊气中清的,能荣养精神(在中焦化而为血,所以说心主血,心脏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浊物通过前后阴排出体外(前阴膀胱之窍)。浊气中浊的,有坚强骨髓作用。浊阴之气布散于五脏(化为血荣养五脏,养血脉,滋养皮肤,肌肉筋脉赖血生成),浊阴之气归于六腑(所谓气血相合成精,经气归于脉腑)。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1](藏德不止:德,宇宙萬物生化的力量。天藏蓄着這樣的力量,故稱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2](空竅:即孔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3](冒明:昏暗之意。),雲霧不精[4](雲霧不精:指雲霧彌漫,日光不清明。),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5](交通不表,天地之氣交流不暢。),萬物命故不施[6](萬物命故不施:萬物的生物不能延續。施,延也。),不施則名木[7](名木:高大的樹木。胡澍注:“名,大也。名木,木之大者。”)多死,惡氣[8](惡氣:濁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9](菀藁:菀,茂盛;藁,禾秆,這里泛指禾苗。)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10](未央:未到一半。)絶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苛病[11],(苛病:苛,通疴。疴,病也。故“苛病”即疾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德隐藏不露,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德暴露,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邪气侵害孔窍而害病。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不能延续,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浊气不散,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此説人之不避大寒傷形,大熱傷氣,四時節候變更之異氣,及飲食失節,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爲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以上说的是,人如果不违避寒邪损伤形体,热邪损耗元气,四时节气变迁的非时之气以及饮食失调、劳役过度、心中好恶的杂念,这些因素都可造成元气不行,气化为火,成为早夭的原因。
调理脾胃治验
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虚,多言之過,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
我患脾胃病日久体衰,视力、听力都减退一半,这是阴火上盛侵凌阳气,加之气息短少,精神不足,这是由于脾胃气虚阴火上凌故出现弦脉,其原因是言多伤气,阳气衰弱不伸,隐伏于下焦阴分,导致阴火上凌所致。
癸卯[1](癸卯:指農歷干支紀年。)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踰月不止,時人多病泄利,乃濕多成五泄[2](五泄:據《難經·五十七難》記載,指胃泄(飧泄)、脾泄(濡泄)、大腸泄(洞泄)、小腸泄(血泄)、大瘕泄(腸澼)。)故也。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内經·標本論》:“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 先利大小便。”又云:“其下者引而竭之[3](引而竭之:引,疏導;竭,祛除。)。”亦是先利小便。當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
癸卯那年六七月间,阴雨连绵逾月,阴寒弥漫,人们多病泄泻,湿困脏腑形成五泄病。一天我体重、肢节酸痛,大便溏泄,日行三次,小便闭塞不畅。考虑治法,按《内经·标本论》所载,“凡大小便不利的,不分标本,先通利大小便。”又说,“凡邪在下焦的,采用疏导以祛除病邪。”也是先利小便。还说,各种泄泻,如果小便不利的,都应当利小便。又说,治湿不利小便,不是正确的治法。总之,都必须用淡味渗泄之剂以利小便,才是正确的治法。
噫,聖人之法難佈在方册,其不盡者可以求責耳。今客邪[1](客邪:泛指外邪侵犯人體。)寒濕之淫,從外入裏,以暴[2](暴:急驟之意。)加之,若從已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氣矣,是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强而陽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昇陽風藥即瘥[3](瘥:病癒。)。以羌活、獨活、柴胡、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4](截:切斷。)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同口父咀,水四中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5](下者舉之: 中氣下陷的用補氣昇提法治法。),得陽氣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6](客者除之:外邪侵犯人體,治當祛邪外出。),是因曲而爲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病者也。若不達昇降浮沉之理, 而一概施治,其癒者幸也。
唉,圣人的方法虽然记载于册,其中没有谈到的可以探究。现外邪寒湿从外入里突然侵袭,如顺从以上治法用淡味渗泄方剂祛除,疾病虽然可能改善,但泄泻是水液不降的病,再用淡渗利水药是降而又降,反助阴盛而重竭阳气,导致阳气越削弱而精神越不足了,这是阴气更盛而阳气更衰,反而助长了病邪,因此必须用升发阳气的风药即愈。用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切去根)半钱,炙甘草(切去根)半钱,同切碎,加水四中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内经》论治的大法说:寒湿偏盛,用风药以祛寒湿。又说,中气下陷的用补气升提的方法,使阳气升腾而病邪祛除。又说,外邪侵袭的用祛邪外出法治疗,这是使郁伏的阳气得到伸展,圣人之法可由此类推,举一例而知百病的法度。如果不懂得升降浮沉的道理,一概施治,就是把病治好了,也是侥幸的。
戊申六月初,樞判[1](樞判:古代官職的名稱。)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予謂大黄、牽牛雖能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虚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黄證之人,所以增劇也。此當於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中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癒。
戊申那年六月初,枢判白文举六十二岁,平素有脾胃虚损病史,眼病时常发作,全身及面目发黄,小便或黄或清, 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气上逆,疲倦嗜睡,四肢乏力,到六月中旬眼病复发,医生用泻肝散,下利数次而脾胃虚损病增剧。我说泻肝散中大黄、牵牛虽能除湿热,但不能外走经络,下咽之后,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伤胃,牵牛味极辛能泻气,使肺气更虚,咳嗽大作,因为标实不去,正虚愈加剧,加上正值暑天雨季,平素有黄疸病的人,病情就更加增剧了。应注意脾胃肺本脏的虚弱,外泻经络的湿热,特制定清神益气汤治疗可痊愈。
清神益气汤
茯苓 昇麻以上各二分 澤瀉 蒼术 防風以上各三分 生薑五分
茯苓 升麻以上各二分 泽泻 苍术 防风以上各三分 生姜五分
此藥能走經,除濕熱而不守,故不瀉本臟,補肺與脾胃本中氣之虚弱。
此药能走经络除湿热,所以不泻本脏之气,可补肺、脾胃的中气虚弱。
青皮一分 橘皮 生甘草 白芍藥 白术 以上各二分 人參五分
青皮一分 橘皮 生甘草 白芍 白术 以上各二分 人参五分
此藥皆能守本而不走經,不走經者,不滋經絡中邪,守者能補臟之元氣。
此药均能补本脏而不走经络。所谓不走经络,是不会滋长经络中邪;所谓守本脏,是补本脏元气。
黄檗一分 麥門冬 人參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三分,此藥去時令浮熱濕蒸。
黄柏一分 麦门冬 人参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二分,此药可祛除时令浮热湿蒸。
右件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上药切成麻豆大小,和作一剂,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腹服用。
火熾之極,金伏[1](金伏:木火金水代表四時之氣,以相生爲序,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稱爲金伏。)之際,而寒水絶體[2](絶體:炎熱汗出過多,水分絶離於人體。),於此時也,故急救之以生脈散,除其濕熱,以惡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緩,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則甘以瀉之,故人參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孫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是也。麥門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於金之位,而清肅肺氣;又能除火刑金[3](火刑金: 即火剋金之意。)之嗽,而斂其痰邪,復微加黄檗之苦寒以爲守位滋水之流,以鎮墜其浮氣,而除兩足之痿弱也。
农历六月,暑热亢盛之极,进入立秋“金伏”时,因汗出过多水分脱绝于人体,这时候急用生脉散补气生津,不能专清湿热而更伤津液。肺气耗散欲收敛,心气弛缓浮越,都可用酸味药收敛之,心火亢盛可用甘味药泻心火,生脉散中取人参之甘味,佐以五味子之酸收,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夏天常服五味子可以补五脏之气,麦门冬微苦寒,能滋养肺阴、清肃肺气,又能祛除由火热克金所致的咳嗽,消除痰邪,再稍加苦寒的黄柏,可养肾水,泻上浮之阴火,借此又能除两足痿弱无力。
範天駷之内[1](駷:讀狊ǒ狀犵,音“竦”。内:指妻子。),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爲寒氣怫鬱[2](怫鬱:邪氣鬱滯。),悶亂大作,火不得昇故也。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小,復加七八十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湧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3](兀兀:昏昏沉沉之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虚其胃,而痰厥[4](痰厥:由痰氣上涌導致四肢厥冷,突然昏厥的病證。)頭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湯主之而癒。
范天駷的妻子,平有脾胃病症,时常出现烦躁,胸中不舒,大便不通畅。初冬时外出而归晚,受寒邪侵袭,寒邪外束,火不能升发,出现烦躁闷乱。医生怀疑有邪热,治用疏风丸,大便虽通而病情未减,又怀疑药力不足,再加用七八十丸,又解两次大便,前证仍未减轻,反而增添呕吐气逆,食入即吐,痰吐黏稠,涌出不止,眼前发黑,头目眩晕,恶心烦闷,短气上逆而喘促,乏力神疲,不思言语,心神颠倒,昏昏沉沉,目不敢睁开,如处在云雾之中,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逆冷,不能安卧。我认为,此病原有胃气虚损,再用疏风丸后连泻两次大便,使胃气重虚,导致痰气上逆头痛发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而痊愈。
半夏白术天麻湯
黄檗二分 乾薑二分 天麻 蒼术 白茯苓 黄芪 澤瀉 人參 以上各五分 白术 炒麴 以上各一錢
半夏湯洗七次 大麥芽 橘皮已上各一錢五分
黄柏二分 干姜二分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芪 泽泻 人参 以上各五分 白术 炒麹 以上各一钱
半夏汤洗七次 大麦芽 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
右件,口父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帶熱服,食前。
上药,切碎。每服半两,加水二盏, 煎至一盏,去渣,趁热服,饭前。
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爲定風草,獨不爲風所動也。黄芪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术俱甘苦溫,除濕、補中益氣,澤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昇陽,麴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麯面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黄檗大苦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1](在泉:運氣學説中主下半年的氣候變化。少火即少陽相火。)發躁也。
这种头痛很痛苦,叫做足太阴痰厥头痛,非用半夏不能除,眼黑目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解除。半夏的苗称为定风草,风吹不倒。黄芪甘温泻火、补益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益中气,苍白二术均甘苦温,有除湿、补中益气作用,泽泻、茯苓淡渗利水祛湿,橘皮苦温有益气、调中升阳之功,曲能消食,祛胃中气滞,大麦芽曲可宽中养胃,干姜辛热可祛中寒,黄柏苦寒,酒洗后用,可制冬天由少火引发的烦躁。
戊申有一貧士,七月中病脾胃虚弱,氣促憔悴,因與人參芍藥湯。
戊申年有一贫苦读书人,七月中病脾胃虚弱,呼吸急促,面容憔悴,给服人参芍药汤。
人参芍药汤
麥門冬二分 當歸身 人參以上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藥 黄芪以上各一錢 五味子五個
麦门冬二分 当归身 人参以上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五箇
右件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既癒,繼而冬居曠室,卧熱炕而吐血數次。予謂此人久虚弱,附臍有形而有大熱在内,上氣不足,陽氣外虚,當補表之陽氣,瀉裏之虚熱。冬居曠室,衣服復單薄,是重虚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裏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因思仲景太陽傷寒一證,當以麻黄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1],(衄血:鼻出血。)卻與之立癒,與此甚同。因與麻黄人參芍藥湯。
上药,切碎。分作二服,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药后病愈,至冬天居住于空旷的房间,睡于热炕,发生吐血数次。我认为此人原有脾胃虚弱症,脐部有有形肿块,久卧炕上,热收于内,出现上气不足,阳气外虚,治当补在表之阳气,泻在里之虚热。冬居空旷的房间,再加上衣服单薄,使阳气更虚。表有大寒郁遏里热,火邪得不到伸展,所以血从口中吐出。因想到仲景太阳病伤寒一证,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而未用之,就形成鼻衄,如用之即愈。现在此病与仲景所说相同,因而给予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人參益三焦元氣不足而實其表也
麥門冬已上各三分 桂枝以補表虚
當歸身和血養血各五分 麻黄去其外寒 炙甘草補其脾 白芍藥 黄芪
以上各一錢 五味子二箇安其肺氣
人参(益三焦元气不足而补其表)
麦门冬以上各三分 桂枝(补表虚)
当归身(和血养血)各五分 麻黄(去其外寒) 炙甘草(补脾) 白芍 黄芪
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二个(收敛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