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赵主父使李疵①视中山②可攻不也。还报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③伐,将后齐、燕④。”主父曰:“何故可攻?”李疵对曰:“其君见好⑤岩穴之士⑥,所倾盖与车⑦以见⑧穷闾隘巷⑨之士以十数,伉礼⑩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君曰:“以子言论,是贤君也,安(11)可攻?”疵曰:“不然。夫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12),则战士怠于行阵(13);上尊学者,下士(14)居朝,则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陈者,则兵弱也;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主父曰:“善!”举兵而伐中山,遂灭也。(《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赵主父使李疵:赵主父,据《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27年(公元前299年)传位给其子惠文王,而“武灵王自号为主父”。关于赵主父,参见本书故事109注①。李疵,人名。
②中山:国名。在今河北省宁晋、临城以北至徐水、满城的狭窄地带。
③亟:通“急”。
④将后齐、燕:将落在齐、燕两国后面。
⑤见好:爱好。
⑥岩穴之士:岩穴,山洞。岩穴之士,隐居山野中的人。
⑦倾盖与车:倾即斜。盖即车棚。与车,即并车。两车相遇,并车而谈,车棚相摩而倾斜。
⑧见(xiàn现):显露。
⑨穷闾隘巷:荒僻的乡里和狭窄的胡同。
⑩伉礼:平等之礼。伉,通“抗”,对等之义。
(11)安:怎么。
(12)朝:拜会。
(13)行(hánɡ杭)阵:行列战阵。
(14)下士:下等、没本领的儒生或侠士。
故事大意
赵武灵王派李疵去观察中山国是否可以攻取,李疵经过观察,回来报告说:“中山国是可以征伐的。并请赶快征伐,不然,就将落后于齐国和燕国后面。”武灵王说:“为什么说中山国可以攻取?”李疵答道:“该国国君现在喜欢那些隐居在山野里的儒士,国君亲自驱车去见他们,受这样待遇的儒士,其数量以十为单位计,用平等的礼节来对待不当官的,其人数以百为单位来计算。”赵武灵王说:“照你说的,中山国国君倒是一个贤君,怎么可以攻取呢?”李疵说:“不是这样。要是喜欢抬高儒士,经常地去拜会他们,那么战士就不会卖力地去打仗。国君一味尊敬儒士,使没有本事的士人做大官,那么农民就不肯努力地去种田。战士不卖力作战,就会造成国弱;农民不努力种田,就会造成国贫。对外兵弱,对内国贫,而能不灭亡的是没有先例的。现在去征伐它不正是个好时机吗?”武灵王说:“好!”于是发兵征伐中山,并把它灭掉了。
读后感
这则故事,反对过分地崇士,提倡重兵、重农,把兵的工作搞上去,农的工作搞上去,讲的有道理。
韩非是反儒的。韩非把“称先王”、“道仁义”斥为蠹虫。韩非在他的《韩非子·五蠹》一篇文章中说:儒“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这话什么意思呢?译成现代汉语是说,儒人,没有耕的劳却有富的实,没有战的险却有贵的尊,这怎么会不使人都乐意地去这样做呢?结果,很多人去从事智辩的活,极少人去从事耕战。从事智辩的人多,法治就会败坏。从事耕战的人少了,国家就会贫穷。就这样,社会就会乱了起来。
韩非讲得有道理。但这绝不是说士不好,不起任何好作用。韩非不也是一个“士”吗?我们国家是需要“士”的,是需要知识分子的。让“士”,让知识分子把我国科学技术搞上去,把我国文化搞上去,把我国的“智”搞上去,让我们国家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