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文公反国①,至河,令笾豆捐之②,席蓐③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④。咎犯⑤闻之而夜哭。公曰:“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咎犯闻之不喜而哭,意不欲寡人反国耶?”犯对曰:“笾豆,所以食也,席蓐,所以卧也,而君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有与在后⑥,中⑦不胜其哀,故哭。且臣为君行诈伪已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再拜而辞。文公止之曰:“谚曰:‘筑社⑧者,撅而置之⑨,端冕而祀之⑩。’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11)?”解左骖(12)而盟于河。(《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文公反国:晋文公重耳,在他正式就任王位前,为了避祸,在他43岁时,在国外流亡19年,于公元前636年自秦国返回本国晋国,时年62岁。反通“返”。参见本书故事17注③。
②笾(biān边)豆捐之:笾豆,盛食物的器具。捐,抛弃。笾豆捐之,把盛食物的器皿抛弃了。
③席蓐(rù入):卧具。席,席子。蓐,草垫子。
④胼胝(piánzhī骈之):老茧。
⑤咎(jiù舅)犯:咎,古时,咎同舅。咎犯,即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也称狐偃,字子犯。
⑥今臣有与在后:与,参与。今臣有与在后:今天我也有理由参与被您瞧不起那部分人的队伍中。
⑦中:心中。
⑧筑社:修筑社坛。
⑨撅(qiānjué千决)而置之:撅,挖掘,掘取。撅而置之,掘取泥土建立社神庙。
⑩端冕而祀之:端冕,穿、戴着礼服、礼帽。端冕而祀之,穿戴好礼服礼帽祭祀之。
(11)焉可:怎么可以。
(12)解左骖(cān参):骖,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左、右各二马,分别称之为左骖、右骖。解左骖,把左侧的两匹马解下来投入河中。
故事大意
晋文公重耳从国外回到自己国家。过黄河时,命令把用旧了的盛食物的容器扔了,把已躺过的旧卧具席子等扔了,命跟随自己出征的,手足长了老茧的,面目黑黝的旧臣走在队伍后边去。文公的舅父犯对此夜哭不已。文公对犯说:“我外出逃亡20年,今日才回到祖国,你为什么不高兴反哭,你难道不喜欢我回国吗?”犯答对说:“笾豆,是供用来吃的,席蓐,是供用来睡的,现在你把它们全抛弃了;手足胼胝者、面目黧黑者,是征战有功的人,你现在叫他们靠后走。我也必须走在这个后面的队伍中去才对,为此,我不胜悲哀,所以哭。我在过去为使你能胜利回国做过好多次伪诈的事,我自己对自己也感到了厌恶了,何况您呢?”犯向文公一拜再拜决定告辞。文公制止了犯的行动说:有谚语说,挖掘土而建社庙,戴礼帽,穿礼服以祭祀。今天,你与我一起夺取了国家,却不与我一起治理国家;与我一起置了礼帽、礼服,却不与我一起参与祭祀,这怎么行呢?文公解脱拉车的两匹马投入河中向河神盟誓,表示决不忘掉过去。
读后感
这是一则很有启示价值的故事。想到了两点。
一、要不忘历史,不忘苦难。应该说,晋文公过河时所做的事,扔掉旧器皿,旧卧具,轻视旧臣,是错误的。为此,他的舅父犯痛心疾首。确实,晋文公有点忘本了,忘却苦难了,忘了历史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苦难就意味着接受罪恶。这是可怕的。
这则历史故事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参照作用。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较过去进步了一大截,从生活与生活质量说,昨天同今天更无法比拟,这些已被世界所公认。但我们不能自满,也不能忘记过去。从不忘本这个角度说,从勤俭建国这个角度说,适当地搞一点类似忆苦思甜那样的活动可能是好的,是必要的。
二、要知过就改。晋文公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能听取犯的意见,能自省,能知错就改。文公对犯的批评,其接受是真诚的,借用谚语的话来表示改正错误的态度是诚恳的、坚定的。晋文公回国以后,就根据他的上述态度,依靠老臣,依靠百姓,修明政治,锐意改革,把国家搞得生气勃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本人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贤明君主。
“知过就改”好,人应该具备这个为人准则。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圣贤也会犯错误。人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在于如何对待错误。有错误,是坏事,改了就好,改了坏事就会变好事。让我们学习晋文公“知过就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