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裒多益寡”,语出《谦》卦《象传》,大意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韩非子·观行》)可见,“以有余补不足”是古人十分重视的一种修养功夫。这种修养落实在行为(即处世)的层面,则是“称物平施”,也就是权衡各种事物,公平地施予。《周易》中有两卦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这两卦是:《损》、《益》。
18.1
《损》卦象征减损。但减损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有孚”。卦辞说: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有孚”就是心存诚信。卦辞认为,当减损之时,心存诚信,可得吉利,可至无咎,可以为正。卦辞还举享祀之例说,只要“有孚”即心存诚信,只准备二簋至薄的祭品,也可以用于享祀。这是通过享祀贵诚来例证减损之道。金景芳先生说:“享祀之礼,繁文缛节最严重,外表的文饰极容易超过内心之诚敬,文饰一旦超过诚敬,诚敬便成为虚伪。” ( 金景芳等:《周易全解》,285页。)可见,享祀,不在祭品的多寡,关键在诚。因此,减损之道的关键也在诚(有孚)。诚则正(可贞),诚正则可行(利有攸往)。明人来知德曰:“凡曰损,本拂人情之事,或过,或不及,或不当其时,皆非合正理而有孚也。非有孚,则不吉、有咎,非可贞之道,不能攸往矣。惟有孚,则元吉也,无咎也,可贞也,利有攸往也,有是四善矣。”(《周易集注》)来氏之说,颇得卦辞之旨。
关于《损》卦所彰显的减损之道,《彖传》的发挥非常有特点,其曰:
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下益上”是就《损》卦的卦象而言。《损》卦下兑上艮,王弼注曰:“艮为阳,兑为阴;凡阴,顺于阳者也。阳止于上,阴说而顺,损下益上,上行之义也。”(《周易注》)这是说,《损》卦的上卦为艮属阳,下卦为兑属阴,艮有止义,兑有悦义。艮止于上,兑顺于下,故有损下益上之象。应该说,减损之道,并非专指损下益上,《彖传》此说纯属解释卦象。如《益》之《彖传》又有“损上益下”之说,也是从卦象立说。但这也表明损和益是相辅为用、相得益彰的,损之中有益,益之中也有损。真正的减损也就是真正的增益。
《彖传》当然认同于卦辞“有孚”之说。但《彖传》同时认为,《损》卦之诚,不单是诚于心,还是诚于时,所谓“损刚益柔有时”。诚于心,是“思诚”,“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于时,是“诚者”,“诚者天之道也”。《损》卦之诚,正是心诚与时诚的合一。只有心诚,无有时诚,则所损非时。只有时诚,无有心诚,则损而不得正。两种情况都不是正常现象。所以,只有二诚相应偕行,方可成就减损之道。王弼解释说:“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短者不为不足,长者不为有余,损益将何加焉?非道之盛,故必与时偕行也。”(《王弼注》)这样的与时偕行的减损之道,也正是《谦》卦《彖传》所说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18.2
《损》卦虽然是专门讲减损之道,但六爻之中,下三爻在下自损与上三爻居上受益两两相对黄寿祺等:《周易译注》,342页。,表现的则是“损益盈虚”之理。下三爻爻辞说:
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初九)
利贞,征凶。弗损益之。(九二)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六三)
“遄”,迅速。“往”,往应****。“巳事遄往”,即完成自己的事情,马上便前往,损己之刚,济四之柔。《象传》说,初九这样做,说明它与****心志合一(“尚合志也”)。爻辞认为,“巳事遄往”,没有咎害。但对于自己的刚质,需酌而减损,过与不及都不符合减损之道。
“征凶”,即急于前进将招致凶险。爻辞的意思是,利于坚贞守正,盲目前进则凶险。只要自己没有减损,就等于是对六五的辅助。《象传》认为,九二的“利贞”,在于它以坚守中道作为自己的志向。黄寿祺先生说:“九二阳居阴位,刚柔适中,非有余者;六五阴居阳位,亦刚柔适中,非不足者。两者虽为正应,但九二不可遄进,惟不自损而长守其正,即可益上。故曰‘利贞,征凶’。”黄寿祺等:《周易译注》,338页。可见,当损益双方处在刚柔适中之时,保持其本色、坚守其分位的本身就符合损益之道。比如东汉的严子陵垂钓富春江,不给光武帝做官,似乎未给皇帝作出什么贡献,然而实际上贡献极大,正所谓桐江一丝,系汉九鼎,帮了刘秀的大忙(转引自金景芳等:《周易全解》,288页。)。
六三爻辞的意思是,三人同行,必将损去一人;一人独行,则能获得他的朋友。王弼注曰:“损之为道,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三人,谓自六三已上三阴也;三阴并行以承于上,则上失其友,内无其主,名之曰益,其实乃损。故天地相应,乃得化醇;男女匹配,乃得化生;阴阳不对,生可得乎?故六三独行,乃得其友;二阴俱行,则必疑矣。”(《周易注》)照王弼的解释,三人指六三、****、六五。此三爻若同时前往上承上九,那么上九就有可能失去其正应六三。所以六三只有独自前往,才能与上九损益相得,这样也符合阴阳专一和合之道。反之,如果六三、****、六五一并益上,非但不能益之,反而足以损之。这说明,损益之道的关键在时,在因时适中。
上三爻爻辞说:
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六五)
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上九)
“疾”,指****思恋初九所致相思之疾 (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340页。)。《周易正义》曰:“疾者,相思之疾也。初九自损已遄往,己以正道速纳,阴阳相会,同志斯来,无复企子之疾。故曰‘损其疾’。疾何可久?速乃有喜,乃无咎,故曰‘使遄有喜,无咎’。”可见,爻辞的意思是,自疗思恋之疾,迅速接纳初九来益之阳刚,必然有喜,没有咎害。这说明,损益之道,在于损益双方相得益彰。损者来益,同时也需要益者积极迎合,自损而纳之。
“朋”,古代货币单位。爻辞的意思是,有人进献价值十朋的大宝龟,无法辞谢,至为吉祥。朱高正博士说:“六五以柔爻居上卦之中位,得一卦尊位,下应九二阳刚,代表至尊王者具有中正柔顺的美德,能够虚中自损,下求九二贤能之士。六五能礼贤下士,虽屈尊就卑,而实受天下之益,得天下之利。”朱高正:《易经白话例解》,254页。
上九“弗损益之”与九二用词雷同,但所指有别。上九的意思是,不用损人就能得益。金景芳先生认为,上九以阳刚居损之终,损至极点,应当变为不损。这时对于上九而言,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阳刚居上以损削于下;二是能损但不行其损,变而以阳刚之道益于下。前者为取咎之路,后者为无咎之路。《损》之上九选择了后者,所以无咎,贞吉,赢得天下人的归服参见金景芳等:《周易全解》,290页。。
总之,《损》卦六爻,重在讲损下益上之理。然因各爻时位不同,其损益之方也各不相同。但这些“各不相同”又均不能逃于卦辞“有孚”和《彖传》“与时偕行”的总原则之外。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损上益下的《益》卦。
18.3
《益》卦象征增益。其卦辞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意思是利于有所前往,利于涉越大河巨川。《彖传》解释说: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益》卦,下震上巽,王弼注“损上益下”曰:“震,阳也;巽,阴也。巽非违震者也。处上而巽,不违于下,‘损上益下’之谓也。”《正义》疏曰:“此就二体释卦名之义,柔巽在上,刚动在下,上巽不违于下,损上益下之义也。即居上者,能自损以益下,则下民欢说,无复疆限。《益》卦所以名《益》者,正以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者也。自上下下,则其道光大,为天下之所庆赖也。”可见,《彖传》“损上益下”之说,是就此卦下震上巽之象、震刚巽顺之德取意。震刚振于下,巽顺应于上。以上应下,可谓自上下下。王弼注“中正有庆”曰:“五处中正,自上下下,故有庆也;以中正有庆之德有攸往也,何适而不利哉。”这说明,《彖传》所谓“中正”指九五。“木道”,王弼注曰:“木者,以涉大川为常,而不溺者也。以益涉难,同乎木也。”《正义》疏曰:“木道乃行者,此取譬以释利涉大川也。木体轻浮,以涉大川为常,而不溺也。以益涉难,如木道之涉川,涉川无害,方见益之为利。故云利涉大川,木道乃行也。”这是以木能涉川过河为喻,说明益道之用。依《说卦传》,巽为木。木可济川,所以《益》卦损上益下,如以木济川,可渡艰难。“天施地生”,金景芳先生说:“‘天施’犹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地生’犹言‘至哉坤元,万物资生’。”金景芳等:《周易全解》,294页。可见,“天施地生”是借天地始生万物说明当“益”之时,上下相交相感之理。
总括以上注释,可知《彖传》之大意为:《益》卦是讲减损于上,增益于下的道理。减损于上,增益于下,老百姓就会欢喜无量。从上面减损,向下面增益,这种作为必然大放光芒。《益》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行为,使天下人受其福庆,乃是由于上下(六二与九五)中正、无偏无党。如此则能战胜一切艰险,好比乘舟渡河,征途通畅。增益之时,下者振作有为,上者谦逊柔顺。上下合一,日日精进,无有限量。天能资始,地能资生,始、生之益,遍及万方。总之,时益则益,时损则损,以时而行,乃得其常。
看来,与《损》一样,《益》的落脚点也是“与时偕行”。但细分析之,二者也稍有不同。前者意在损下益上,以社会言之,即损百姓以益官府。这样的损,重点不在物质利益方面,而在诚实守信,彼此相应。所以卦辞有“二簋”之喻。后者意在损上益下,以社会言之,即损官府以益百姓。这样的损,重在利物化民,同舟共济。所以《彖传》有“木道”之说。这种区别正是“损”之为“损”和“益”之为“益”的原因之所在。当然,真正的“损”与真正的“益”是分不开的,所以二者都强调损益随时。
18.4
与《损》卦一样,《益》卦六爻也是围绕损益之理而展开的,但进路却与《损》卦相反。下三爻爻辞说:
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初九)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六二)
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三)
“大作”,大有作为。“利用为大作”,即处《益》卦之始,益于大有作为。但据爻辞的意思,初九的大有作为,必须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才可没有咎害。为什么这样呢?《象传》的解释是:“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意即处一卦之下,本来不益于做大事。要做,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王弼注曰:“时可以大作,而下不可以厚事。得其时而无其处,故元吉乃得无咎也。”(《周易注》)“得其时”,得****之益。“无其处”,居位卑下。以此观之,初九可谓有时无位,“因此,它必须完全干好,得元吉,支持它的****才算知人,它自己才算胜任。不然的话,则****得咎,初九自己亦得咎”(金景芳等:《周易全解》,295页。)。这说明,得益固属好事,但同时也是对被助者的责任心和能力的考验。今日中国之扶贫与脱贫行动,似乎可从此爻中获得不少启示。
《益》卦六二与《损》卦六五其象相同。后者损下益上,九二为阳,前者损上益下,九五是阳。所以爻辞都以“十朋之龟”设喻。但《损》之六五以柔居刚,柔能虚受,刚可固守,如君主受民拥护,所以得元吉。《益》之六二以阴居阴,有虚受之能,无固守之力,如臣下得君宠重,所以爻辞戒以“永贞吉”,即永久守正方可获吉。“用凶事”,用于救凶平险之事。王弼注曰:“以阴居阳,处下卦之上,壮之甚也;用救衰危,物所恃也。故用凶事乃得无咎也。”(《周易注》)“圭”,玉器。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朝聘时执此以申信。王弼说:“若能益不为私,志在救难,壮不至亢,不失中行,以此告公,国主所任也。用圭之道,备此道矣。”(同上)杨按:《益》卦损上益下,六三处下卦之终,当损益之交接点,受益最多,应当诚心诚意,因所受之益,广益于人。
《益》卦上三爻爻辞说: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九五)
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上九)
“迁国”,迁徙国都。爻辞的意思是,持中慎行致意于王公必能言听计从,利于依附君上迁都益民。黄寿祺先生认为,这两句说明****当“损上益下”之时,禀柔正之德,居上卦之始,近承九五阳刚,有依附君主施益下民之象。所以爻辞指出当以“中行”之德“告公”益下,“公”必听从。又言利于依附君主,播迁其国,以惠百姓。爻义主阴柔者得位,承上以益下( 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349页。)。
“惠心”,指施惠天下之心。“勿问”犹言毫无疑问。爻辞的意思是,有真诚施惠于天下的心愿,不用说自然是吉利的,而且天下人也会因此真诚地报答我的恩德。可见,****、九五作为《益》卦之中益人(或曰被损)的一方,其关键是心存诚信。这与《损》卦之强调“有孚”是完全一致的。
上九作为《益》卦之终,颇与《损》之上九不同,《损》之上九处“损”之终,“弗损益之”,有终止“损下益上”之意,所以“贞吉”。《益》之上九当此益下之时,非但无益下的恒心,还有损下的杂念,结果不但得不到他人的助益,反而还有可能遭到外来的攻击,所以凶险。
总之,《益》卦“损上益下”,要求在下者受益但不可安于受益,在上者施予但必出于诚心。只有下因益而振作,上施惠而自谦,才可使“益”道大彰。当然,正如前面所说,益之与损、损之与益是须臾不可离的。有损必有益,有益也必有损。但若当损之时而益之,当益之时而损之,则有违损益之道。以当今之社会例之,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岂不是有违损益之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