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25500000043

第43章 母爱如药,是沧桑里熬出来的香甜(2)

醒来时她闻到刺鼻的酒精气味。面前影影绰绰,她听到一个温柔的女声说,您总算醒过来了!她问,我是在医院吗?对方说,是的,您被一辆汽车撞倒了,有好心人拨打了我们的电话。她问,好心人呢?对方说,已经走了。她问,我很严重吗?对方说,不是很严重,但还要做进一步检查。她说不行,我得回家看我的儿子。对方说您必须做一下全面的检查,我们可以通知您的家人。她说我只有儿子,我没有钱……我的钱得留给儿子做手术……

她趁护士不注意逃出了医院。世界伸手不见五指,她是凭感觉和记忆回到家的。她浑身都痛,她踉踉跄跄。她回到家,喊来儿子,她说帮我看看口袋里的钱。儿子说,两千三百五十六块。她说那存折上呢?儿子说,十五万六千九百三十块。她长舒一口气,笑笑。她说儿子,你愿意跟我去远方做一个手术吗?儿子问什么手术,她说,一个小手术……我保证一点儿也不会疼。儿子问,不做行吗?她说当然不行……为了你以后还能看见太阳、看见葵花、看见马路和楼房、看见大海和高山、看见你的朋友和你的妈妈,你必须去做。儿子想了想,愉快地说,好吧。母亲就笑了。她摸着儿子的脸,在心里对自己说,现在,你可以放心地瞎了。

她流下一滴眼泪,正好砸中儿子的眼角。

娘送我们去上学

张正直

望着母亲那苍白的头发,那额头上地瓜沟似的皱纹,那满脸黄豆大的汗珠,那干裂泛白的嘴唇,我想起了风雪中母亲送我们去上学的镜头……刹那间,百感交集,我抱着昏睡中母亲的腿,“呜呜”地大哭起来。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可以重新选择,唯有自己的血缘至亲无法选择。从我和弟弟妹妹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身份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农民的烙印,命运便不容选择地将我们与苦难的母亲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从此,踏上了荆棘遍地、坎坷不平的人生征程。

我们的家乡在沂蒙山腹地,这里四面环山,相当闭塞,村民们一年到头全靠地瓜干煎饼来维持生存。不识字的母亲共生了4个孩子,我在家中排行最大,后边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这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庄户人家,生活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但母亲却不听邻家大叔那句“穷读书、富放猪”的致富经,先后把我们送进了学校。为此,母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我记事起,便知道父亲没日没夜地在山上采石头卖。辛辛苦苦的父亲采一天的石头才能卖5角钱;母亲则像男劳力一样在田里劳动。虽是这样,母亲却咬紧牙关,坚决不让我和弟弟、妹妹辍学。

我13岁那年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就读。由于家里穷,我一日三餐全靠吃母亲送来的地瓜干煎饼和咸菜充饥。

高考那年夏天,母亲送来的煎饼太潮湿,第二天便长出了一层长长的绿毛,眼看着一个星期的口粮断了。没办法,我只好把煎饼撕碎泡在茶缸里滤去那层霉味充饥。这样坚持了一两天,在第三天上课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腹部剧烈地疼痛,两耳轰鸣,呕吐不止,接着便住进了医院。这一年,我以5分之差落榜。

记得从县城看榜回到村里,我不敢回家,害怕看到母亲那失望的眼神。一直徘徊到下午,我才回到家中。此刻,母亲正在剁地瓜皮子。母亲忐忑不安地问我:“山子呀,考上了没有?”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别泄气,考不上再等一年。”接着,母亲便又“嚓嚓”地剁起了地瓜皮子。“—哎哟!”忽然传来了母亲的一声呻吟,我抬头一看,母亲正用右手使劲地捂住翻地瓜皮子的左手,殷红的鲜血顺着手背流了下来,滴在了未剁碎的地瓜皮上。

唉,那一刀剁在了母亲的手上,也剁在了我的心里。第二年,我考上了一所省属中专—山东丝绸工业学校。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喜讯呀!可此时,债台高筑的母亲,却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来。为此,母亲三天三夜没合眼。第四天,吃完晚饭,母亲告诉我们她去姑姑家借点钱,我们坐在灯前一直等到半夜,还没见母亲回来。父亲和我急了,因为去姑姑家都是坎坷不平的山路,要经过几座山和一片阴森森的坟地。就在我们准备去找母亲的时候,只见母亲头发凌乱、踉踉跄跄地回来了,额头上、手上都是血。我急忙把母亲扶到炕沿上坐下,问发生了什么事。母亲长叹了一口气说:“路上遇着了拦路贼,没搜着钱,打了我一棍子就走了。”然后,母亲脱掉鞋子,颤抖着手从里面掏出一沓钱递给我。望着那摞沾满鲜血、母亲差一点搭上命借来的人民币,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落了下来。

农家的孩子早懂事。在省丝绸学校读书的日子,每当就餐时,总看到城里孩子吃馒头还得剥皮,可我捏着那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却怎么也舍不得咽下。在农家孩子的潜意识里,独自享用这些东西是伤天害理的。于是,寒假结束返校前,我骗母亲说,学校里的饭票不够吃,让母亲再为我准备一尼龙袋地瓜干煎饼。为此我省下了50多斤馒头票。放暑假时,我去食堂兑换成两袋子馒头,便匆匆踏上了归途。

当我用双手将白花花的馒头捧给母亲时,母亲愣住了,满脸狐疑地问我:“儿呀,这不是偷来的吧?咱人穷志不能短呀!”竟不敢去接。我只好含着热泪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怔怔地望着我,过了很长时间,她突然伸出松树皮一样的胳膊,将我紧紧揽到怀里,说:“好,好孩子,我吃,我吃……”但我分明感到两滴滚烫的液体滴到了我的脖子上。那是老母亲辛酸的泪呀!

1991年7月,我从省丝绸学校毕业后,原指望能找个好工作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可我的梦想很快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我和许多弱势群体的子女一样被稀里胡涂地分到一家很不景气的工厂。有时,一连两个月发不上工资。后来,我又调换了几个单位,但都不尽如人意。我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又怎能顾及乡下的弟弟、妹妹呢?

当年年底,我回家过年,在一次家庭会上,父亲几乎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前提下,就武断地对妹妹甩出了一句硬邦邦的话:“兰子,过年后就不用去上学了,家中实在没办法了。”“我不同意,”母亲霍地站起来,“我就是到街上要饭,也要送兰子上学。”“你看你这熊样,你有什么本事能送她上学?”父亲对着母亲吼道。母亲也毫不妥协,最后,两人竟厮打成一片。妹妹蜷缩在墙角边一声不吭,那可怜的眼神好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忽然,妹妹“哇”的一声哭了,她跪在父亲跟前,抱着父亲的腿,苦苦地哀求:“爹……爹爹……让……我念书吧,俺每天都不吃早饭和午饭了,省……省下钱来上学行吗?”沉默了很长时间,父亲突然“呜”的一声哭了。母亲像傻了似的,怔怔地望着墙壁,痴痴地发呆,她蹒跚着挪到墙角,蹲下,双手抱着头,不停地抽泣起来,那瘦弱单薄的身影此刻显得多么孤独和无助!

1995年8月,辍学三年在长岛打工的妹妹靠自学以惊人的毅力考入泰安贸易学校委培班。这本来是一件大喜事,但那高达7000元的学杂费却把全家人推进了绝望的深渊。母亲的头发一夜间全白了。

半夜,忽然传来“嘭嘭”的敲门声,弟弟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语无伦次地说:“哥……哥,娘,娘……出事了。”我脑袋“嗡”的一声,匆忙和弟弟来到母亲的房间。只见母亲斜躺在炕上,口吐白沫,脸色发青,已不省人事,旁边,放着一个带剧毒符号的农药瓶。妹妹吓得浑身打哆嗦,摇着母亲的腿,哭着说:“娘呀,你别吓我呀,我再也不上学了。”

在医院里,母亲打了一天一夜的吊瓶,终于脱离了危险。母亲醒来后第一句自责的话就是:“我无能呀,人家的孩子考不上学,可我的孩子考上学,我却没钱送她上呀!”母亲对儿女们这份亲情感动了苍天,感动了亲戚们,做生意的舅舅第一个送来了2000元钱。以后,又陆续收到其他亲戚送来的钱,就在妹妹去学校报到的头一天,终于凑齐了所需的学杂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供我们上学过多地透支了生命,残酷的病魔悄悄走近了善良的母亲。

1995年冬,当我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头晕得厉害、经常正干着活便不省人事的消息后,便匆忙将母亲接到临沂来治病。当时我所供职的单位已很长时间没给我发工资了,为给母亲治病,我不得不四处借债。记得当时为了省下住院费,我在离医院不远的一个小村庄每月花15元钱租了一间废弃的民房。然后,找了些砖头和两扇旧门搭了一张简易的床,供母亲住宿和休息。该给母亲打针时,我便将母亲背到医院里;打完针后,再将母亲背回去。民房四面透风,犹如冰窖。有一天深夜,纷纷扬扬的大雪铺天盖地地下着,呼呼的北风仿佛要将屋顶掀飞。母亲在旧病的基础上,又患了重感冒,浑身发抖,牙齿咯咯地打架,大汗淋漓,但嘴里却不停地喊冷。我借着微弱的烛光,环顾屋内四周,唯一的一块蜂窝煤已于昨天晚上为母亲熬药时烧完了。正当我急得眼里冒火星时,忽然想起小时候经常将小脚伸到母亲怀里取暖的情景。我连忙解开胸前的纽扣,跪在母亲床前,将母亲扎人、冰凉的脚放到怀里,替母亲暖脚。望着母亲那苍白的头发,那额头上地瓜沟似的皱纹,那满脸黄豆大的汗珠,那干裂泛白的嘴唇,我想起了风雪中母亲送我们去上学的镜头……刹那间,百感交集,我抱着昏睡中母亲的腿,“呜呜”地大哭起来。这一次,苦命的母亲花了不足1000元钱,病便好了。

记得有位哲人说,苦难本身是一种财富。生活的坎坷艰难,并没有使我和弟弟妹妹向命运低下头颅,更没有使我们痛苦消沉下去,反而激起了我们顽强拼搏的斗志。弟弟下岗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工作,妹妹毕业后也谋得了一村委会会计的差使,我后来调入基层乡镇从事宣传工作。2003年10月,我通过考试,又调入上级纪委效能投诉中心工作。母亲非常高兴,在父亲的陪同下专门从100多公里的老家赶到城里,反复嘱咐我,别忘了自己的农民出身,无论干任何工作都要对得起咱老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给她丢了脸。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却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简单朴素的人生道理。为送我们去上学,殚精竭虑的母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如今,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我们都已挺了过来,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儿女,我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只知道勤勤恳恳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

再喊一声娘

乔樵

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秋风吹走了我的希望,等我心急如焚赶到家中时,母亲已安静地闭上眼睛,哥哥说,母亲走的时候,轻轻地喊了两声你的小名。

这是一个可怜又落寞的夜晚。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随我沉思,随我飘浮,随我入梦。总认为时间的推移会让一些事情淡忘,但是,在母亲去世9年后的今天,她的音容笑貌倒越发清晰,入脑入髓的情感是不可能忘怀的,秋风吹走的是尘埃,秋雨滋润的是心田,原来,母亲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面对漫布的黑暗,似乎面对母亲对生命的渴望;凝望摇曳的灯光,似在默读她生活的篇章。想起与她相处的年年岁岁,我禁不住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此时,我真想,真想!手捧苍天,双膝跪地,对着远方真真切切地喊一声“娘,我的亲娘。”

母亲离我而去整整9年头了。这些年来,一直想写点有关母亲的文字,却发现是散乱又困难的。很多辛酸生活的点滴中,她好象是苦难的化身,又好象是菩萨再世,哪一件事都可以写,又都是那样的简单。可每每下笔,有关她的情感一古脑地窜出来,想整理一个头绪都难。

“别跟我谈命,也别谈什么苦难,为家、为孩子活着是我的乐趣,与天斗,与地斗,不如跟自己斗,生活靠自己去创造。”这是母亲很早以前的话,也是生活的哲理,受她的影响,我也养成了类似她的个性。

应该说,母亲的童年没有故事,是在姥姥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刚刚出生几个月,在抗联当营长的姥爷夜袭鬼子据点,胸口中了鬼子的枪,倒在了秋雨中,连句话也没有留下。姥姥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过日子,都顿饱饭都吃不上,早早地累跨了身体,等到把大姨嫁出去,给不满16岁的母亲订了婚,就撒手找姥爷去了。

从外地归家的大姨坐在我们面前,含着眼泪说着与母亲的过去时,正是深秋时分的傍晚,母亲正麻利地边听着大姨说话边搓着玉米棒。大姨吸鼻子的声音让母亲抬头看了一眼,拢了拢前额散乱的头发,叹一口气,又熟悉地抓起桌子上爷爷留下的旱烟叶,卷个纸筒送到嘴里,点上吸一口,扫一眼我们兄妹几个,低头又搓起了玉米,浓浓的烟,把她深深地包围,如同深秋的雾,锁住了夜空。

大姨看了母亲一眼,擦了擦眼睛,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带着长者的口气继续说着,你们爸爸是个书呆子,你娘进了家门,他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回,家里的三个老人四个孩子地里的活都是你娘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真让她受罪了,你们兄弟几个一定得听话,好好学习,不能惹你娘生气。

大姨说着话,在屋里玩耍才五岁的妹妹哇地哭了起来,大姨刚要起身,母亲发话了:“老大,你快去看看妹妹是不是尿裤了。老二,你坐到我身边来,边干活边听大姨说话,老三,你别捣乱,到外面玩会去吧。”母亲看看大姨苦涩地笑了笑说:“姐姐,那些伤心事就别提了,日子总得过不是?!”

大姨沉着脸,照母亲的样子卷了纸烟点上,没有再说话,墩下身子帮母亲搓起了玉米,妹妹被哥哥抱到外面去了。

其实,这些话大姨没有必要跟我们说,她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安慰母亲。

这些烙在我们记忆中的碎片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生活的多灾多难早已把母亲的心磨平,她的命运一直与苦难相连。

大姨没有再说爸爸的事,也不敢说了,因为母亲脆弱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天是爸爸刚刚去世后的第五天。

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大的十五岁,小的五岁,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人,没有了男人的天空,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又让一个女人如何承受?

那时的母亲沉默寡言,出奇的平静,平静的有点让人害怕,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她那颗看似平静的心里,藏着难以忍受的苦楚与挂牵;一脸看似平淡的笑容里,记录着无奈的苍桑与辛酸。

是夜,妹妹依偎在大姨的怀里睡着了,母亲则像千百个夜晚一样,半个屁股倚在炕沿斜靠着桌子角,一针一线缝补我们穿过的衣裳。大的改成小的,小的改成背心,一直是我们兄弟穿衣的传统,尽管打了不少的补丁,但是我们兄妹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干干净净。奶奶挪动着小脚悄悄从门缝里瞧了瞧,抹抹昏浊的泪水回到自己的房间。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子之痛已令老人痛不欲生,可是在奶奶的心中,母亲的痛苦远远胜过自己。爸爸走后,儿媳就是家中的顶梁柱,如果儿媳真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好说,剩下的孩子还有什么指望可言?在她的心中,与她相依为命十几年的儿媳,不但胜过了闺女,比儿子也要亲几分呀!在苦难中凝聚的亲情,早已超越了骨血之情,也超越了生命的本身。

同类推荐
  • 旅馆里发生了什么

    旅馆里发生了什么

    本书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最新自选散文集,精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写作的随笔,包括游记、书评、序跋、访谈,分为四辑,共计24篇作品,12万余字,最新一篇写于2018年12月24日(未发表)。本书开篇即为3万余字的作家旅居美国纽约期间的一组随笔,涉及自然、政治、外交、文化以及生活习惯、风俗风情等方方面面,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作家思想与情感的一次集中展现。其他主要内容,则是作家阅读最新出版的外国小说的观感;围绕新长篇《考工计》及重版《母女同游美利坚》,与提问者的互动问答;写父亲写长辈写同道的陈年记忆……字里行间尽显作家对世界、对世情的幽微洞察,其感性的体察,理性的思考,独到而深刻。
  • 档案:一部个人史(新版)

    档案:一部个人史(新版)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成就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 中国人

    中国人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她的民族生命,涵育着太复杂的内质,欲加以阐述,势难免于牴牾歧异之见解。任何人苟有持相反之论旨者,鄙人准备随时供给可能的材料以便利之。但是真理终是真理,它将克服任何巧黠的私见。人类对于真理的领悟,只在稀有的一刹那,这领悟的一刹那倒是永存的而不是私见能永存。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

    文选含选主小传、导读(概述)、正卷(哲学;人生卷与艺术;文学卷)三部分。在时间上限各选主49年前的论文。编选思想上着重突出他们的人生美学特色。力求雅俗共赏、学术与市场兼顾。
  • 午梦斋题画

    午梦斋题画

    刘二刚是新文化的代表,他的画均为文人画,具有自已独特的风格,而且很成熟,他不但在技巧上不同于前人,而且又以文学、哲学重铸了传统艺术。本书为他的文画集,他擅长于以画上题跋、题诗,其精神气质闲散、淡泊、休闲的状态,对当下人有教化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离火原

    离火原

    拥有才华之人,皆是天生冒险家。金钱、地位;权利、永生;隐藏在那壁垒之后的未知领域,引无数英雄竞相折腰;可触及此间一切之人,世称曰:蛊师。
  • 使命之机械战争

    使命之机械战争

    为了赢得人类与机械部队的战争,泛亚联盟的科学家秘密地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杀戮武器“机甲”。五位怀着强烈复仇心理的战士成为了第一批“机甲勇士”,他们到底能不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呢?
  • 极品蛇尊

    极品蛇尊

    她,黑云堂的帮主,倾城国色,却又好色专横,终于有了报应。他,蛇族之王,苦心孤诣,一心想成为万妖之王,不过最后功亏一篑,险些命丧九泉,沦为妖界的头号通缉犯。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烤冷面的童话

    烤冷面的童话

    讲述一个人卖烤冷面的童话记忆,他的故事很无聊!
  • 致少时的青春美好

    致少时的青春美好

    一次促料未及偶遇,萌妹子羡嫣珥就开始留意某个男孩。但因成绩优异,身份高贵,容颜如柳骨般清新淡雅。面临出国留学,她下定决心前去告白。某个正吭着包子的契沥,淡薄抬眸瞥了眼,面前挡道的女孩,:“有事?“羡嫣珥眼底流觞着轻轻点头,粉唇起稍到好处弧度,吱吱唔唔半天,“你愿意做我的男朋友吗?”低眸可见她抬着羞涩又白嫩勃子,期待看着自己。咬了一口快要凉的包子,对上她眼睛,随意说,“没兴趣。”咽下最后一口包子,拍拍修长的手,对着对面说,“麻烦让让,你挡道了。”随后,在她震惊的眼底下,他径直绕道,插着裤袋,缓缓消失……然,当再次重逢时,他与她又会是怎样结局。
  • 妖尾趣谈

    妖尾趣谈

    经历了亿万轮回才懂得,凡间的离火,空界的“光”,在明虚的故去中没有什么遗憾,但是在这一世,他却有很多放心不下的东西,而且这个世界的妖尾还这么的好玩,不留下也太对不起自己了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魔劫剑

    神魔劫剑

    神魔大陆,众神林立。然而一场大战后,神魔大陆四分五裂,众神也就此杳无音信。不过却留下了众多神族后裔,从此神魔大陆开启了新的神魔纪元,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强者林立,谁能力压群雄,谁主沉浮?
  • 秋瑟紫若蓝

    秋瑟紫若蓝

    潇潇暮雨,落落红枫,凌凌秋风,凝凝霜色,殇殇未雪,盈盈叶华,筱筱槿木,青青蕊芳,怜怜芷叶,恺恺静忆,婧婧秋风,汐汐波澜……又是一个豪门的故事,却非同一般,因为它讲述的是一次真爱到最后的故事,也是一个不虐心、却温馨的传说。它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但却实实在在从她们、他们的身上反映出了你的想法,和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