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每次开家长会,人们都发现他的父母穿着不俗。原来儿子怕同学嘲笑家庭贫穷,逼着父母向别人借名牌衣服。
爸爸刚下班,女儿就贴了上来,:“老爸,给我买个折叠的手机吧?”“你的手机不是去年新买的吗?”“老土了吧您,现在的直板手机谁还敢拿出来啊?今年最流行翻盖能拍照的。”
张阿姨的女儿今年才16岁,穿的用的却样样讲究名牌。若张阿姨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赌气不吃饭,不上学,也不和父母说话。
这样的情景相信很多高中生家长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
家长们无奈叹息之余,可能都会感慨,孩子越大越能花钱了,而且他们花钱不心疼的劲头完全可以用一掷千金来形容。
这些高中生的父母在小的时候,要是谁的口袋里有个三毛、五毛的,肯定兴奋得睡不着觉。今天的孩子比起他们的父母可谓天壤之别。如今随便从一个高中生的身上掏出50、100元钱,不是什么稀奇事。孩子手里钱多了,家长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这毕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体现。但是孩子手里的钱多了,也令人担忧。据报载,我国大城市中有95%的中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32%的中学生用零花钱进“三室二厅”,还有的中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之间攀比穿戴,不惜重金购买高档服装,互送贵重礼物现象日趋严重。个别学生用零花钱吸烟、酗酒、赌博,邀集“兄弟哥们”为自己撑腰。
生活中靠工资生活的“工薪族”,在购买商品时未免有些踌躇,很难真正潇洒起来。然而,和“工薪族”相比,一些没有任何收入的少男少女们却先“富”了起来,着着实实地“潇洒”:穿的是“彪马”或“幸福岛”名牌运动衣,用的是“派克”金笔、日本进口卷笔刀,高级文具盒,骑的是近千元的赛车,累了就到麦当劳爆撮“巨无霸”和冰淇淋,那份派头儿,那份“现代”,令每月靠工资生活的父母们叫苦不迭。
18岁的生日过得惊天动地,竟然不惜花费800元钱,请同学们在“全聚德”撮了一顿。而参加这次宴会的人无一例外地都送来了价格不菲的礼物。
盲目高消费不仅发生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身上,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勒紧肚皮摆阔气,维持“体面”的形象。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尚在校园里的孩子如此铺张?
洞察这些高消费的背后,人们不难发现一切都是攀比心理在作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钱包里可供支配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再加上孩子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猎奇的天性,攀比消费的心理就会在孩子中间慢慢地滋长起来。许多学生认为吃的高级,穿的时髦、用的高档才是跟得上时代的标志,才能“直着腰杆说话”,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
徐波是长沙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平日里除了学习就是对各种汽车着迷。近来班级里流行一股骑摩托车的热潮,每当放学后或是周末,很多男孩子都穿着很酷的衣服,骑着漂亮的摩托车去远郊兜风。
徐波羡慕死了那些有车的孩子,可是自己买不起。一天,他无意中得知有些摩托车是从远郊偷来的,因为路途遥远,一般不会被发现。这个消息让徐波的心荡起了波澜。
据说只要手脚麻利,去远一点的地方偷一辆车,肯定没有问题。一旦得手,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风光了。
在虚荣心的支配下,徐波开始铤而走险。第一次他很顺利地得手了。在确定真的没事之后,他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偷车行为,因为他还需要很多钱来养车。
终于,有一天他在违章驾驶的时候,被警察抓住了。警察发现了他不仅是无照驾驶,而且摩托车是别人报失的车辆。
就这样,16岁的少年还没有进入大学的考场,就先进了少管所。
像徐波这样为满足虚荣心、盲目攀比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加。这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家长的警觉。
当家长们对孩子的攀比高消费扼腕顿足,毫无对策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可能就是问题的根源。许多家长自身就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担心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家长这样做虽然能让孩子不自卑了,但是同时也助长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在那些高档文具面前常常咂嘴,但他们想:孩子要买的是学习用品,又不是吃喝玩乐,买就买吧!自己小时候艰苦,不能再让孩子艰苦!于是,在这种补偿心理支配下,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了孩子不断膨胀的欲望。
虽然家长的爱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是爱心不一定能造就出好的孩子。有的时候,恰恰由于家长们不正确的爱,才让孩子走入了歧途。
当孩子提出正当的消费要求时,家长给以满足是对的。
然而,如果家长对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要求也给以满足,无形中就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消费欲望,等于纵容他们进入误区。
如果孩子一味地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这既不利于他们优良品质的形成,也会让他们变得虚荣。而且攀比消费难免会牵扯精力、消磨意志,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孩子养成攀比消费的坏习惯,就很难再刻苦读书,专心学业了。更有甚者,为了盲目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不惜靠非法手段来获取。这些想必都不是家长们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合理消费,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要做的“家庭作业”。
家长从自身做起,树立进取心,消除虚荣心,是帮助孩子克服攀比心理的有效途径。父母平时的言行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比如有的父母谈话时,无意识地说,某某家搬新居了,装修花了多少钱;谁谁又买了新衣服,是什么品牌的等等。家长的这些言语,无形中让孩子也学会了攀比。
所以家长平日里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些类似的话。
当孩子有和别人攀比的念头时,要委婉地给他们讲道理。
要让他们明白,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与吃穿无关。
此外,不要用金钱和百依百顺来表达我们的爱心,即使家境富裕,也要“穷”孩子,限制孩子的消费,决不可放任自流,可以让高中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劳动,提前接触一下社会环境。这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有好处。
孩子之间盲目攀比,大多是因为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只知道爸爸妈妈有钱,以为赚钱就如同在取款机上摁几个数字那么简单。如果能让他们亲自体会一下赚钱的艰辛,那么他们在消费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节省了。
包头市有个女作家,她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方法。
当她的女儿看到有些同学们花钱如流水时,也产生了攀比的思想。女作家没有直接教育女儿如何节约、攀比不利于学习,而是建议女儿可以利用假期去打工,既能体验生活,又能赚到钱。而且当妈妈的向她承诺,女儿赚到的钱想怎么花都由她自己做主,家长绝不干涉。
女儿同意了妈妈的建议,于是请妈妈给自己联系了一个打工的单位。暑假到了,女儿兴奋地来到了打工的地方。
那是一个食品批发部,女儿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一天工钱10元钱。刚开始,女儿感到很新鲜,时间一长,她开始厌倦这种单调枯燥的生活。一个月下来,除去每天2块钱的车费,她只剩下240块钱,还不够买一套运动服的。攥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240块元钱,女儿第一次觉得钱来得不容易。
虽然妈妈不干涉她如何处理这笔钱,可是女儿还是舍不得把钱花掉。想来想去,她把钱存了起来。每当自己有了想花钱的欲望的时候,她就把这张存折拿出来看看。一看到这张浸透着自己汗水的存折,女儿就再也不想和别人比着消费了,因为她知道赚钱要比花钱难多了。
另外,引导孩子学会量入而出、计划消费,也是控制他们乱花钱、克服盲目攀比的有效方法。即便家庭条件好的家长,在给孩子零用钱的问题上,也应该定期定量,而不是随要随给,多多益善。家长平时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一下学校近期有无缴费,再根据情况给孩子规定零用钱的额度。
家长在限定了零用钱的额度以后,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支配权力。告诉他们在规定的时期内不会再给他们零花钱了。那么是提前花光还是细水长流,就让孩子自己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