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分析导师四大罪状中看起来比较麻烦的一个,即导师招很多学生,对学生指导不够或者不指导。关于这一点,和前面几点不同,这点先看一下大多数导师的意见。我个人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如果你知道导师的研究生太多,就不要选他做导师,如果已经选了,可以换导师。其实,能招很多学生的导师,一般来说都还有些本事,否则他(她)没有那么多的研究经费,也不能给研究生补助费。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导师不能招收研究生太多,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之内。对于每一个研究生,导师都应该悉心指导,尽到导师的责任。
如果研究生不认真工作,那么导师自然不会喜欢。在这里先不说这些工作中的事情,说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在导师中,最不喜欢研究生的行为首推利用导师。古人曾云“君子可欺其以方”,就是说,你可以利用君子的特点欺骗他。我们还是举例说明,有个学生家境不好,导师经常让他做一些小事,以此为由给他一些补助,其实这些事情是完全可以不用他做的。我不想说几年中导师给他发过多少补助,有一天,导师发现他放假竟然坐飞机回家了。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只是另外一个学生,有一天导师和他正在说话,手机响了,他掏出手机,导师发现竟然是个很贵的牌子,比导师的要好得多。在有一个学校中,有个学生也是家境不好,但是当时录取他的时候,公费的名额已经没有了,如果他要上学,就要缴学费,算是自费的。他的导师一片好心,给他3年出了3万多学费,结果,这个同学不但有很好的手机,工作起来还不认真。其实补助学生一些钱还是小事,还有利用导师做其他事情的,更是可恶,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有些人会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是相互利用吗?这句话有些道理,可是大多数人忘记了“相互”这两个字。当大家走上社会以后就会明自,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重要,导师有时候也需要学生的帮助,但是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导师帮助学生。而作为一个导师,他就算是不指望学生可以为他做什么,但是总要觉得被学生利用还是十分不爽的。这些学生的目光十分短浅,就算你要利用导师,就算导师是个资源,也要长久利用才好,不要掠夺性地使用资源。前面提到的那几个同学,如果以后他还需要导师帮助,导师会肯帮助他们吗?
另外一个导师不喜欢研究生的行为就是没有礼貌。大家常说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这是一句废话,哪个国家没有礼仪?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一名教师在走廊上走路,对面过来两个学生,他们旁若无人,结果这个教师只好侧身让他们先走过。我们暂且不说这是一个老师,就算是对任何一个人,也不能这样走路啊。实在弄不明白的是有些研究生为什么自我感觉那么良好,可能是社会这些年对于考大学过分的渲染,让头脑不清楚的同学有些飘飘然。有一个导师曾经遇到过这种事情:有一个其他学校的同学想推荐上北大的研究生,跟他联系,说自己学习如何如何的好,然后告诉他,说自己什么时候要到北京来,要这个导师在什么时候和他联系。结果那个导师看了他的信又气又笑,真不明白这个学生怎么就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还有一个学生在一所很不错的大学,也是想推荐到北大来,给这个导师写信说他非常优秀,要导师“好好考虑”他的耍求。结果这个导师经过“好好考虑”,委婉地告诉他其实不需要他,没想到这位优秀的同学着急了,告诉导师实话说到北大来是他非常希望的,他在年级的排名并不靠前。类似的故事很多,可以编成一本笑话。但是这真的很好笑么?
其实这并不好笑,而是应该很悲哀,我们该忧虑一下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还有一个导师不喜欢的研究生的缺点是自以为是,遇到问题把责任推给别人。世界非常大,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研究工作也是一样,大自然给我们的困惑数不胜数,一个人的思考肯定是不全面的,即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犯错误,更何况是我们这些还算不上伟大的普通人呢。所以这些就要求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参考其他人的意见,作研究时要阅读他人的文献,和其他人讨论。我曾经认识一个这样的人,他的导师每次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哪些地方应该注意的时候,他都是不听,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可是真的是这样的么?我想如果他的想法真的比导师还好的话,导师是不会指责他而会让他用自己的想法做的。他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当你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时,他仍然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如果他坚持己见,不想采纳导师的意见,那他就要对结果负责任,情况却并非如此。当这个学生的工作不成功以后,他却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把责任推给别人,不是说别人没有看懂他的工作,就是说导师当时没有说清楚,等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做人的一个基本修养,无论你是做对还是做错都要负责任,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还有的研究生即使明明做错了也不能批评,如果导师批评了就好像导师故意为难他。可是如果真的有学生在做实验时不遵守实验规则,损坏了仪器,要导师花几万元去修理,这时候导师难免怒火上升,批评学生。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却仍然有个别的学生连一句真诚的道歉的话都没有,这就完全是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和导师没有一点关系。
以上所述研究生的缺点,毫不怀疑都是成长中的问题,都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虽然这些缺点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的,只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但也值得指出。
希望大家看了这节后,能和自己的导师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而不要一有什么事就去抱怨导师。
5.“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一位临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无奈的感慨道:“大四毕业时的痛苦又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而这一句话,也从侧面道出了现如今他们的就业困惑。如今,统考硕士、在职硕士、双学士以及同等学历竞争对手的“同步上市”,使硕士生就业面临着“举目皆硕士”的尴尬。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2008年,我国在校硕士生及已经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生双双突破100万人。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的人数将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些经过刻苦复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
现就读于吉林省某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李萌同学今年7月就要毕业了,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的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能够留在高校任教。但一些高校的“博士”准入门槛,让李萌又不得不面临考博的残酷竞争。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留校任教是最好的选择。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每年还有两个假期。”
与其他工作岗位相比,李萌认为留校任教是她的最佳选择。
但事实上,学习成绩和学术潜力都不俗的她,现在却愁眉不展。
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都是由各个高校自主掌握,录取的人数也有严格的限制。重点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一般每年只会录取一名博士,且个别年份有些博师生导师还不招生。因为前几年研究生的扩招,导致硕士人数激增,但博士录取人数却相对较少,这几年各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博士生招生还有缩招的趋势,这让很多研究生要通过几年的考试才能迈进博士的门槛。
“今年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我考了第二,但是却被淘汰了,因为导师只要一个”。除了少数像李萌这样,读书18载仍然对学术充满自信和热情的学子外,大多数研究生对于考博的残酷竞争只会望而却步。
刚刚参加完招聘会,拒签了两个公司的江苏省某高校的张同学说:
“找到一份工作问题不大,但是我想有更高的起点”。由于个人理想与现实条件的落差较大,许多硕士生在就业时都面临着不小的困惑。
当年以优异成绩考上研究生,读研期间通过了“雅思”、“托福”以及司法考试的张同学,在上学期间就在一心为就业做着积极的准备。
虽然各式各样的招聘会也参加了不少,可是总也找不到让他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窗口前堆积如山的个人简历,这一切都让小张感到迷茫。
“当初那么辛苦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希望能够在就业时增加筹码。”可是面对就业岗位,小张认为,单纯的高学历并没有凸显他的优势,有些时候甚至成为了障碍。
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好的用人单位要求较高,以现在的工作经历和专业水平还无法达到其要求;条件较为一般的工作岗位,他们又觉得不能完全彰显其能力和价值。久而久之,“高不成,低不就”,成了硕士生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造成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扩招只能说是一个表面因素,它并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实质。而现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部分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念的转变、还有研究生自身期望值过高这些原因成为了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罪魁祸首。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个问题,我国现在的研究生教育部分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我是学管理的,本身专业性不强,加之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经验,找工作到哪都不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应届研究生这么说道,“当初考研时这个专业很热,就业去向也不错,但等我毕业时才发现,这个专业人越来越多,而事业单位和企业却差不多饱和了,所以现在找工作只有一个字——‘难’。”
实际上,与他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并且现在高校还存在很多学企业管理的没去过企业、当教师的没上过讲台等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专家说,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常常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有统计显示,70%左右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少实践经验才是研究生就业中的最大问题。
“网易在业界开的薪水是最高的,但还是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说。同样面对有关研究生就业难的话题,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曾指出,“他们学的和我们用的大不一样”。
中国社科院黄兴年博士则认为:“研究生扩招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一些学校在传统学科上的基础雄厚,扩招比例和规模也就相对较大。而一些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大量招生,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矛盾突出。”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就拿2007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42.4万人来说,这是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的557倍。但相比之下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这样的情况就使得许多高校都存在一位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的状况。“从上研究生到毕业见导师一共不超过五次。”某高校研究生小李表示。据他讲,他的导师在学校担任重要职务,名气比较大,因此很多学生都报了他的研究生,但是该导师行政事务特别多,加之还有课题压力,因此见面的机会很少。
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陈琳则觉得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过得太快了。
“我们学校硕士研究生是二年,刚上研一时还什么都不懂,基本都是在上课,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研二开始作论文、找工作了,觉得研究生好像刚开始念就结束了似的。”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就业。
再次,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三年前考研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更合适的工作,但怎么也想不到研究生竟然会竞争不过本科生。”某高校研究生小宋说,他不久前在一次招聘会上被一家民企拒绝,而一位本科生却拿到了聘用书。而现在像小宋这样的情况,如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专家指出,就目前职场看,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更多是看经验,而非学历。复星集团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人事主管张烨也表示:过去公司曾经比较看重人员学历,感觉高学历可以代表企业形象,但为此吃了一些亏,所以现在招聘时不太注重学历了。LG电子上海分公司经理丁志浩则认为,研究生的心理价位比较高,公司往往留不住他们,所以招聘时会谨慎对待。
歧视现在用人单位找人是很讲实际的,一些需要本科生的岗位,根本就不招研究生,因为两者的招收成本不一样。显然,用人单位这种人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给研究生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最后,再来谈一下研究生自身期望值过高这个原因。“今年我的很多同学都应聘去了民办大学,如果自己放低要求,还是很容易就业的,但父母花了很多钱供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是为了毕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去那样的地方,自己感觉不甘心,他们也很难接受。”
南理工一名正在找工作的研究生说,“与其说我们找工作难,倒不如说是找一份令我们满意的工作难。”
有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研究生认为最理想的就业地区是上海,占调查总人数的38.1%,其次是深圳、杭州、北京,比例分别为20.8%、19.6%和15.3%,这也导致招聘会上经常几十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争抢来自大城市或发达地区一个职位的现象。江苏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也表示,研究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在于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并且多愿意在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
针对研究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南京大学一位研究生导师指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要转变观念。以前是“精英教育、高端就业”,现在要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定位,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现如今的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与专科生、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自身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研究生在就业时要调整心态,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正确估价研究生潜在的价值,建立良好的培训提升机制和科学的考评体系。一些教育界人士还呼吁,研究生就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研究生个人应该联动,通过转变观念,调整就业布局,以促进更多研究生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