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地头力训练营上,我喜欢跟大家一起做这个游戏:在一分钟之内,说出中国有多少根电线杆。出了这个题目后,我会再三强调,我不是做脑筋急转弯,我是真正关心地域广阔的中国到底有多少根电线杆。虽然在城市中心许多电线杆都埋到地底下去了,可是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行走时,仍常见到一根根电线杆扑面而来一闪即过。中国到底有多少电线杆呢?
读到这里,读者可以自己过一过脑子试着给出一个答案,借此检验一下我们前边说的理论:任何一个时点都是万缘俱足的,都有着俱足的信息,都是全息的。只不过我们习惯于从狭隘的自我出发,而阻碍了全息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
其实,李小龙突破性思维的三个维度,能给人不少启示。从结果出发,也就是要在还没有见到结果的时候先做出个假设,就是已知条件再少也要预设前提并给出最具可能性的假说。科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验证一个又一个假设。每当推翻一个假设,就向真理又迈进了一步。我们平常做事也是这样。今天上班,假设能够碰到某某,我们便带上了借他的钱。结果没有碰到,假设就要做出修正。假设不能祈求一次就准确,而是要不断修正往准确靠近了去。
整体思维,就是要去把握整体。把握整体重要的是架构和分类。一个对象经过架构和分解,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整体脉络,就便于抓住瓶颈,抓住切入点。
单纯化能力就是一种抽象力,单纯化、建模和类推的能力。事情的本质往往相通,使得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回到我们的互动题目:中国有多少根电线杆。许多学员都把它想成了脑筋急转弯,答案很多:1根、2根、3根……无数根;去百度搜索一下;打个电话问问电力局;等等。现场真有不少学员打电话。更多的人却说,这个问题根本不会有标准答案,没法做出来。
大多数人都把这个问题想复杂了。这个世界是全息的。中国有多少根电线杆?只要你能从电线杆联想到国土面积,记起960万平方公里,答案就快出来了。接着你要做出一个假设,1平方公里有多少根电线杆?然后就可以推算出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多少根电线杆了。假设1平方公里1根,全国960万根,算回答正确;假设1平方公里100根,全国有9.6亿根电线杆也对。这是一道小学生的算术题:国土面积×电线杆根数/平方公里=中国电线杆根数。
这个公式一旦列出来,就没有人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可就是这个简单的数学题,却难坏了我们这些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企业高管。为什么?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渊博,他们习惯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处理。
在这个互动问题之后,我往往会出另外一个互动题目: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获得全息的认知?这是全场的引爆点。经由上一个互动,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一次在百度给高管精英培训,大家一下子罗列了差不多40个障碍,比如:偏见、习惯、传统、成见、规律、规矩、体制、文化、理解、素质、岗位、阅历、沟通、心态、身份地位、环境、自我定位、目标、线性思维、性格、利益、意志、经验、意愿、定向思维、自我设限,等等。
这些条目的列出,说明我们的互动有效果了,开启了学员的真常思维。
油瓶子倒了该谁扶
一位CEO看到一个现场油瓶子倒了,他是第一时间把油瓶子扶起来呢,还是等着相关责任人来扶?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在一个总裁班上给出的互动题目。总裁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位教授的标准答案是:如果相关责任人不在现场,CEO不能扶,要等着事件后对相关责任人重罚。这样就维系了体系的尊严。
巧的是,那位教授讲完课后,我紧接着连讲2天,讲在现场问题一冒头的瞬间就要把它敲掉。互动环节,有一个学员给我提出油瓶子倒了该谁扶的问题。我看着他问:“你认为呢?”他说了前边那位教授的答案。他本来以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听了我讲的课,他开始感觉味道有点不对了。故此他提出这个问题,想知道我是怎么看的。
我说,恭喜你开始有了新的觉察,开始对天经地义的事有所反思。确实,那个教授讲得很有道理,管理者对于体系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管理者要让相关责任人知道,那个油瓶子就是他的全部,他不能照看好它,就要受到重罚。经营者首先是对体系的尊重,而不是对一个油瓶子负责。在一个庞大而健全的体系和一个油瓶子之间,无疑体系更重要。
但是,如果这个油瓶子换成了一个活人,在救人一命还是对体系尊重这两者之间做选择的话,你会选择什么?你是会伸出手去救人呢,还是要等待把肇事人找出来,让他去承担责任呢?
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如果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者都活在一大堆的文件体系之中,而唯独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问题出现的现场,那这个企业就很危险了。对于企业的任何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责任者。企业是大家共存的一个体系,分不出你的我的,重要的是要及时清除那些危害组织生命力的毒素或问题。油瓶子倒了要不要扶,本来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一如大敌当前,一个敌人正在向着军长瞄准,军长是命令别人去开枪,还是自己开枪?显然是自己开枪。一切等待和推诿,等于自杀。所以巴顿将军喜欢胸前挂着冲锋枪。这不是喜欢与否的问题,而是有那样的现场你就必须挺身而出。可惜这样简单的生存智慧,却在洋理论面前似是而非了。
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现存的体系都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维护企业运行秩序的权责体系和工作流程。但是,体系和流程毕竟只是手段,它们是企业为了花费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益而使用的工具。当油瓶子倒了,珍贵的油资源开始外泄,而现场的人不考虑如何减少损耗,却在追究不在现场的责任人,真是本末倒置不可理喻。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流行的管理理论,多是维护既定的体系和原则,而缺乏对现实的敬重。
地头力,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当下的体认与创造。这是个没有极限的运动,需要不断创造。创造必须切实,再切实。地头力渗透了中国国学的精华,倡导接受一刻接一刻的变化,一刻接一刻的应和,一刻接一刻的创新。这是一种本能的开发和训练,参究其理需借助科学进步,更要重视实践体证。
没有人能教你怎么走钢丝
有一次,某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于是把这件事禀告猴王。猴王说:“我们必须拯救月亮来帮助这个世界!”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根树枝上,链子般地拉着前面猴子的尾巴,使最后那只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突然间,不堪重负的树枝断了,不少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把虚幻当成了坚实的东西,猴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就像是那群猴子。通常人们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偏见等自我的滤光镜的虚像,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只是我们的偏见。
本真就是本来的真实。本真两个字看上去很平常,但是要在现实中不迷失本真,还需要一点点功夫。
没有人可以赐予我们本真,我们只能自己去发现它。当我们依据个人所受的制约、个人的偏见开始解释、翻译的时候,我们会错过真实。因为束缚于信仰、偏见和认同时,头脑就无法直接感知。大部分的问题都起自于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再把这些根本没有实质的事物小题大做所造成的。发现本真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去觉知并跟随真实的存在。能够确切地知道真实的存在,无疑就是智慧的开始。
中国企业人大多是从不知管理为何物开始经营企业的。我们曾经困惑过,在黑夜里摸索;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很踏实。那时我们很充实。可是在引进一些所谓的现代管理之术之后,中国企业人真正迷失了。那种一层层的官僚体制,那种脱离现场的数字精英管理方式,与他们起步时的切身体悟不相吻合,却堂而皇之地被称为管理的金科玉律。一如搏击之术不代表搏击之道,这些数字精英管理并不代表管理的本真,只是代表管理本真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具有暂时性的特质。一刻接一刻服膺,一刻接一刻变化应和,谓之地头力。膺是心胸的意思,心胸中理解了一刻接一刻的变化,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启动潜能之道。笃其行,开其悟,方可通其本;开其塞,通其理,方能解其学;参其道,达其用,方能让地头力落地。
经营管理之道,实为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学经营之道专重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失其本,终无是处。人之潜能,乃致用之实学,讲究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神妙莫测之处,可不是学几个套路工具就可以得其枢要。经世的实学,只能从经营实践中不断体悟而来。
管理之道深邃无穷尽。纵使一个人绝世聪明,更具有笃行之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即使终身头拱地日日耕耘醒悟,也不可能穷尽真理。这里面蕴藏了一刻接一刻的变化,一刻接一刻的时、中、位转换,纵使你再勤勤恳恳,每日三省吾身,有万人团队助你,也有看不到的层面。这里面如此博大,就是全神贯注也会感觉力有不逮,哪里有工夫去学习那些花架子与光环!
今天职场有一种趋势,科班出身能说会道者都成了高管,而真正有实践经验者却被埋在底层。即使底层有意表达,可惜高层不愿意听也听不懂。由此造成许多混乱。
答案永远在现场,现场头拱地解决问题的地头力最是切要。若干欺心末技,既毫无用途而且有害。可为什么追随者众多?概因此中人大都没有地头经验,又多好奇喜异。即使告以真相,亦难用心体悟,悟亦难行。而学些套路方法,可以眩人而夸世,借此可以消磨时间而又便于谋生。这严重偏离了管理的本真。管理之道或地头力根本无法,或者说没有一个细节不是法。所谓法就是原理原则,而不是具体片面的刻板方法,它是你在细微之处把握的那种均衡和寸劲。一切都不是写在哪本书里,也无法在哪个课堂上听到,一切都来自于自己入微的观察和体悟。
地头力是一种切身体验。你不可能把它降低为一个理论,因为它太微妙了,太细致了。理论是粗糙的、简陋的,而体验是非常微妙的。你能够把走钢丝变成一个理论吗?无论你把走钢丝分解得何等细致,哪怕分解成了每10万分之一微秒一个动作,你掌握了,你得了100分,但你还是不会走钢丝。它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一刻接一刻的体验。
如果硬说走钢丝有理论,就是两个字:平衡。但是知道了这两个字对走钢丝有什么帮助呢?没有。你还是要去自己磨合,还是要去经历动摇你的万千之力,还是要去克服那分分钟的颤抖和不平衡。稍有滞呆,你就会摔下来。你只能从不平衡、震荡中感受那平衡和节奏的可贵。除此没有别的办法。
一如走钢丝的平衡,地头力就是一个诀窍。它是你在特定时点上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这种释放,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或套路,而是在混沌、灰度、颤抖中把握节律和平衡的实际体验,是很多尝试和失败的精华。你或许会感觉到某些东西在那里,但它是难以捉摸的,更无法指出它,无法想出它。
地头力甚至不是艺术。艺术还可以模仿。你可以模仿刘欢,可以模仿周杰伦,可以模仿范曾,但是你不可能去模仿腰刀匠人,不可能去模仿老子和庄子。地头力永远不能被模仿,就相当于宗教永远不能被模仿一样。它不是外在的东西,它是内在的东西。
地头力在你的里面成长,一旦你了解它了,你就可以忘掉它,它就会进入血液、进入骨头、进入骨髓,你就永远拥有它了。你不需要记住它。如果你需要记住它的话,那么它还不是一个诀窍,它还是头脑里面的东西。
地头力是一种无我的状态。这里没有咆哮的情绪,也没有湍急的欲望,甚至没有潺潺流水的念头,这里是一种纯静,静如止水,一面硕大的镜子。至人用心若镜。因此,它得以进入任何一个时点俱足的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能量。
地头力是一种平衡,一种中间的状态。中间不是一个固定的位置,不是一个固定的、死的点,你可以一劳永逸地达到它。它是不断变化的运动。你必须一刻接一刻、一次又一次地达到它。你不能执著于中间。它是一个在颤动和混沌中一刻接一刻的平衡,是一个平衡的连续获得。一如走钢丝,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地平衡、连续地平衡,那是一种体验。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不变是幻觉,流动是真相。在这样一个活跃的、随着生命颤动的世界里,如果你执著于一个位置的话,你就是死的,你就是在寻求自杀。
甚至,你不能执著于中间,那样你就会错过鲜活的生命。要想保持在中间,你就必须不断地左右移动。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在中间,因为中间不是一个固定的点。事实上中间并不是你外面的东西。中间是你里面的东西:一种平衡,一种音乐,一种和谐。
平衡就是生命。生命并不像思想那么明确。思想是非常直线的,生命是鲜活的,也是疯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