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横扫欧洲
在社会的重大变革中,自然界发生的事有时会起到重大的作用,黑死病就是其一,它与发生在此后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同样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在1348年至1451年间的这场传染疾病肆虐整个欧洲,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它首先发难于地中海沿岸,1347年出现于西西里,立即传播到北非、整个意大利和西班牙,接着于次年传到法国,1349年传播到奥地利、瑞士、德意志和尼德兰,1350年传播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此间各地受害的轻重不同,在城市中死亡率较大。历史研究证明,这些地区的人口死亡近三分之一,整个欧洲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死亡人数超过了死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流行病的人数。
黑死病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当时人们还不可能准确知道其形成原因,这种病的特征是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普遍的症状是患者的身上迅速出现紫黑色的斑点,全身虚脱,神志不清,发高烧,并在剧烈的疼痛中惨死。实际上从今天的医学看来,黑死病就是淋巴腺鼠疫,其主要的传染途径就是通过老鼠。鼠疫还可能引起并发症,如梅毒、伤寒等。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所写的著名小说《十日谈》对黑死病的惨状进行了一些形象的描写,特别是那种十室九空的可怕的景象。在1348年3月到10月的7个月间,佛罗伦萨共死亡4万人,尸体无人掩埋,市民们非常恐慌,不知躲到哪里,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大坟墓。有人在论述佛罗伦萨衰落的原因时指出:黑死病、战争和贸易纠纷导致了人民的暴乱,佛罗伦萨再也不能恢复它以往的优越地位了。
在法国,有关其严重性也有记载。当时的教皇克雷门六世的医生伊·德肖利阿克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阿维农,黑死病的传染如此严重,以至于不用与病人在一起,即使看他们一眼似乎也会被感染。死亡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死者无人料理,埋葬时找不到祭司在他们的坟前祷告。父子之间不相往来,博爱之情消失了。死亡率如此之高,幸存者几乎不到四分之一。甚至医生也怕感染而不敢对患者进行治疗。至于我,为了不背上恶名,不敢不到场,但仍然始终处于恐惧之中。”当时的教皇住在阿维农,在那里,墓地很快被占满,大多尸体被抛入罗纳河中以防止腐烂。教皇为了满足埋藏尸体的需要,只好开辟另一块墓地,但也只是把尸体放在又深又宽的沟里,重重叠叠地堆积着。
在英国,1349年1月,爱德华三世鉴于黑死病的蔓延,决定把议会推迟到4月27日;接着又在3月发出通知,宣布由于黑死病,议会无限期推迟。由于黑死病造成了人力奇缺,为了对付因之带来的恐慌,爱德华时期还制定了英国著名的《劳工法案》。《法案》的“序言”中写道:“鉴于大部分人民,主要是工人和雇工死于黑死病,并且某些人趁主人需要和缺乏雇工之机,要求主人付给他们极高的工资,否则不愿为主人劳动;而另一些人游手好闲,宁愿乞讨度日,而不愿为主人劳动”,“根据我们的高级教士和贵族及其他有技能者之建议,特规定:王国境内凡身强力壮之男子和女子,年龄在60岁以下者,无论自由或非自由的,若非靠做活为生,或无钱以维持生计……若需要为别人工作,其工资须按朕继位后第20年的惯例支付。”但是,这项法令的后果是强迫人们劳动,而不增加工资,于是发生了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即瓦特·泰勒起义。据载,在伦敦,沃尔特·曼尼爵士出于慈悲,为伦敦市民所购置的墓地里,埋葬了5万具尸体,这个地点后来建起了沃尔特修道院作为标志。
时人对于这种疾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特别是在意大利,那里的城市生活比较发达,人们生活放荡,饮食无度,也缺乏公共卫生措施。黑死病开始蔓延时,人们拼命地祈祷,期望上帝能解除他们的苦痛,然而病魔仍迅速蔓延。于是,人们开始对教会失去了信心,一些主教和祭司也不顾死者的要求而放弃神职。在这种情况下,少数人开始做各种形式的黑弥撒,崇尚恶魔,还有一些教徒认为主教和祭司没有侍奉好天主,遂对信仰旧教发生动摇。由于人们对这种疾病缺乏认识,所以在德国曾有关于预防这种疾病的可笑办法:病人不可白天睡觉,须饮用淡酒,食新鲜水果,避免食用凉物,肥胖者应坐在室外沐浴阳光。总之,大多数人认为,预防的最好的办法是清心寡欲。就黑死病本身而言,它是来自自然,但也有其社会的原因。在黑死病到达欧洲之前,欧洲曾发生了20多年的大饥荒,降低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英法两个大国这时恰好进行着百年战争,法国的北部国土遭到严重的破坏。
黑死病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现代医学家、社会学家认为它的影响之于人类相当于核武器的毁灭力量。它造成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经济紊乱、社会动荡、物价上涨和风俗败坏。因为人口大量减少,一些人突然间由于继承了别人的财产而变富,他们继承了死者的徒弟、房屋、家具、农产品、畜禽。同时物价突然暴跌,在个别地方牛羊在地里成了无主物。例如,以前一匹马40多先令,黑死病过后只值6先令,“即使这样的价格也难找到买主,黑死病在英国持续两年多。当蒙上帝赐福,瘟疫停止时,劳动力缺乏,妇女甚至儿童不得不耕地拉车”。物价的降低和财富获得的容易,加之人们恐怕再次经历黑死病,所以大肆挥霍。当是整个欧洲的生产力显著下降,当需要恢复生产时,欧洲的物价开始迅速回升,人民的生活开始恶化,造成很多人流离失所。
黑死病带来的另一个社会变化是经济形式的变形。当时欧洲的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黑死病破坏了传统的地租形式,使商品式农业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方面的转换。因为许多市民得到了土地,而一些农民进入了城内,人员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有利于人们获得自由和解放。此外,由于人们对神的保佑缺乏信心,或者开始迷信,如巫术等开始流行,或者丧失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黑死病起源于哪里?
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这种病来自遥远的印度。但现代研究证明,这种疾病很可能来自遥远的中国。1343年,中国的江淮一带发生特大水灾,加上灾荒,于是疾病泛滥,形成较大的瘟疫,死亡人数达500万之多。这种疾病很快沿着商路先是传播到中东和埃及,1348年传播到意大利的所有重要城市,然后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整个欧洲。
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
在中国元朝的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东方旅行,并来到中国。后来他把沿途的见闻写成《马可·波罗游记》,描绘东方的神奇和富庶,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无限向往。
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曾到过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忽必烈。忽必烈托他们带回了一封写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到威尼斯以后,小马可就天天缠着他们,要他们讲在东方旅行时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小马可感到非常兴奋,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跟着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一趟不可。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他的愿望实现了。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着他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赶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在这里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可这时一行人却遭逢到了意外。他们在一个小镇上买东西,掏钱的时候被强盗看见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熟时抓住了他们,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经跑了,除了叔叔,别的旅伴都不见了。马可·波罗随同父亲和叔叔来到霍尔木兹,等了两个月,也没等到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穿越荒凉恐怖的波斯沙漠,翻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和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与猛兽的侵袭,终于进入中国的西域境内。这里的一切立刻就把马可·波罗吸引住了:喀什美丽繁华,和田玉石精美,处处都是香气扑鼻的果园。三个人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了,他们离开祖国后,竟然过去了4个寒暑!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回信和礼物,然后向其介绍了马可·波罗。忽必烈一见到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就喜欢上了他。他专门请马可·波罗一行进入宫内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把他们带回了大都,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马可·波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大汗命他去巡视各地,他借机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看到中国如此辽阔与富有,他不禁激动不已。他先后到过今天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作为使臣他还曾拜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进行汇报。
很快,17个年头过去了,马可·波罗开始想家了。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父子三人受忽必烈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去波斯完婚。他们趁机向皇帝提出回国的请求。忽必烈欣然应允,要他们在完成使命后,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24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爆发战争。按照当时的法律,为支持战争,每个威尼斯富人必须出钱造军舰。马可·波罗主持建造了一艘战舰,命名为“东方号”,并且亲自担任舰长,出海迎敌。在亚得里亚海的一次海战中,马可·波罗和他的“东方号”不幸被俘。热那亚总督在战俘名单中发现了马可·波罗的名字。
“这个马可·波罗是不是那个去过中国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得到证实后,他就命部下务必好好优待这位旅行家,并常常请马可·波罗给他讲述东方见闻。
总督抓到马可·波罗,如获至宝,拒绝马可家族的一切营救条件,扬言要关他20年。在这种情况下,马可·波罗决定在狱中将他的东方见闻记录下来。由他口述,与他同囚一室的著名作家鲁思梯谦笔录,他们开始了著名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的创作。
4年后,热那亚总督释放了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的马可,整理在鲁思梯谦帮助下完成的东方见闻书稿,编纂成书。此书在威尼斯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抄、阅读这本珍贵、奇妙的书——《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有极强的欣赏价值,比如马可·波罗对沿途风土人情和物产的描述,以及对他所经历的无数次生死考验和传奇遇险的生动描绘,还有他在中国17年任职生涯的回顾,都是人们闻所未闻的。
在书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介绍了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此书还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地理知识。早期欧洲的“世界地图”,就是根据这本游记绘制出来的,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的记录真实而又生动,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好书。而它的作者马可·波罗也因为这本书和他的经历而名垂青史。
中世纪的大学
在中世纪初期,西欧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普通老百姓通常是不识字的,就是贵族大臣们也都很无知。政府文告、外交书信都是用拉丁文写的,这种文字当时只有少数教士才能掌握。文化教育全被教会所垄断。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学校。这些学校,就是后来中世纪大学的基础。
西方现代大学多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最初的大学不是由教育部门批准建立,而是自发形成的。中古初期,教会、修道院学校掌握着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中世纪的世俗大学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它们在城市与行会组织获得发展的条件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