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开疆拓土
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被罗马人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重新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这些日耳曼人分属不同的部落,有法兰克人、汪达尔人、西哥特人、东哥特人等。其中的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疆域最大,它就是今天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查理大帝身高体健,据说身高近两米。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至今还收藏着他的骑马青铜塑像。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以及其他国家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来到铜像前,瞻仰这位古代英雄的风采。
742年,查理出生在法兰克的名门贵族家庭,曾祖父赫里斯塔尔·丕平是法兰克王国独揽大权的世袭宫相,祖父查理·马特以巩固国家统一和战胜阿拉伯人而驰名,父亲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废掉了长期徒有虚名的墨洛温王朝末代君主,成为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国王。作为王子,查理从小在父亲身边受到军事和政治上的锤炼,精于武艺,剽悍善战。768年,丕平去世,查理和弟弟卡罗曼按照父亲的遗嘱平分了法兰克王国,实行共治。卡罗曼死后,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国王。查理在位46年,共进行了50多次战争,使加洛林王朝达到鼎盛。
查理当政后的第一次亲征是进攻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伦巴德人曾多次进犯教皇驻地罗马,查理应教皇要求,派军进攻伦巴德。伦巴德人战败,俯首称臣,国王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查理为妻。但伦巴德国王的女儿体弱多病,不能生儿育女,很快被查理遗弃。伦巴德国王得知消息,暴跳如雷,发誓与查理誓不两立。查理先发制人,774年冬,查理率领大军翻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采取分兵袭击、围困迫降的战术,攻占了伦巴德的全部国土。接着进军罗马,实践了其父的诺言,把意大利中部奉献给罗马教皇,教皇授予他“罗马人长老”的称号。从此,意大利的北部与中部便处于查理的控制之下。
查理一生中进行的最长战争,是对北方撒克逊人的征服。从772年开始,查理亲率大军发动对撒克逊人的战争,他残酷镇压撒克逊人的反抗,残忍地将4500名撒克逊人质全部处死,所有撒克逊儿童都要用刀剑量过,凡超过规定高度者,一律砍头。然而查理的暴行并没有吓倒撒克逊人,爱好自由的撒克逊人顽强不屈,英勇抗争,与查理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持久战。双方的战争持续了33年,查理在撒克逊地区建立了大批教堂,强迫所有撒克逊人信仰基督教,不守教规、保留异教习惯者均被处死。各地居民都必须给教会提供土地、房屋、劳役和交纳什一税。这样法兰克王国的国境线推到了易北河一带。
在与撒克逊人作战的同时,查理还征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去进攻西班牙。778年,查理的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攻打当地的阿拉伯人。回师途中,当后卫部队经过比利牛斯山隘口的时候,突然,山顶上喊杀声四起,两侧的树林里冲出密密麻麻的人群,原来这些人是当地的巴斯克人,因反对查理侵入自己的家园,特地在森林茂密的山顶上布置了伏兵。在夜色的掩护下,巴斯克人把查理的后卫官兵杀得片甲不留,查理的部将罗兰英勇战死。这一事迹后来被文学家加工成法兰西最早的民族史诗《罗兰之歌》,诗中赞美罗兰是中古骑士的楷模,查理为封建君主的典范。23年后,查理又一次远征西班牙,吞并山南广大地区,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
查理占领伦巴德,触怒了伦巴德国王的女婿巴伐利亚公爵塔西洛。他决定向查理挑战,替岳父报仇。787年,查理出兵巴伐利亚,废黜了巴伐利亚公爵,把这个地区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
查理在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与罗马教皇保持着相互勾结和利用的关系。教皇与法兰克人的勾结引起了罗马大贵族的不满。795年圣诞节,教皇阿德连一世去世,新任教皇立奥三世继位没多久,贵族们就罗织罪名把立奥三世逮捕入狱,并扬言要挖掉他的眼睛,割掉他的舌头。立奥三世秘密派人向查理求救,查理立即率兵前往罗马,将罗马贵族或处以死刑,或禁锢终身。第二年又亲自送立奥三世回罗马复位,立奥三世感激涕零,于800年封查理为“罗马人皇帝”,查理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从此,查理国王变成了“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
查理的才能和业绩并不仅限于军事征服。他在行政、司法与军事制度、经济生产管理体制、教会组织规章、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模式。
在行政方面,查理把帝国划分为许多辖区,分别由公爵、侯爵、伯爵等统辖,他们最初由国王任免,后来发展为终身制以至世袭。同时,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也有类似的地方行政权力。帝国内部也存在大量封赐给军事与教会贵族的采邑,其中一些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税收的权力。
在军事方面,为确保兵员供应,查理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拥有一定数额土地的人自备武器、粮食和衣物等,不足规定土地数额者则由几个人合力提供兵役。教会贵族接受采邑后也必须提供相应的兵役。
在司法方面,查理要求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依法进行审判,并确定了审判过程中的陪审作证制度,成为中世纪普通法发展的开端。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帝国的控制,查理加强国家官员及机构的建制。他把传统的“五月校场”民众大会演变为国王和全国贵族、官员与教士商讨决定重大事务的会议。他还经常派出巡视团,监督和检查敕令的执行情况以及官员是否称职、教士是否守规等。
查理还大力倡导文化教育。他率先垂范,学习并掌握了古法语、拉丁语、古德语等多种语言。他建立学校培养贵族子弟、培训教会人员,还下令教会和修道院学习和传授文化,他令人抄写了大量古典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并加以保存,因而这些典籍得以流传至今,这些成就后来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曼帝国辉煌一时,但并不长久。查理死后不久,他的三个孙子在843年三分帝国,分别成为后来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前身。
在中古时代的人物中,没有一位像查理一样,对后代子孙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拿破仑被推崇为查理再世,而于1871年正式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则被视为继承了查理所缔造的神圣罗马帝国。今天,德国人和法国人都视查理为自己国家的创建者;同时还有一个为欧洲统一而设立的奖项,是以查理来命名的。
查理帝国的分裂与新的入侵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从此帝国永久分裂。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住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855年罗退尔死去,他的三个儿子又对领地进行了瓜分。
查理曼孙辈们内讧之时,东部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南部的阿拉伯人、北部的诺曼人正在入侵帝国。入侵从9世纪开始,到10世纪末,长达两个世纪。
阿拉伯人主要来自北非和西班牙,特点是海上进攻,劫夺商船,抢掠沿海城市。目标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846年曾袭击罗马。
马扎尔人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骑兵,后定居于匈牙利。自800年到955年威胁德国、北意大利及法国中部和东部。袭击时往往避开防范森严的城镇,掠夺不设防地区。
最可怕的还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日耳曼部落,称为诺曼人。9~10世纪正是北欧海盗扩张的全盛期,他们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入侵东欧,西支入侵西欧和不列颠。911年法王被迫将塞纳河口之地割让给诺曼人首领罗尔夫,这便是诺曼底名称的由来。以后诺曼底公爵威廉1066年征服英国。另一次是诺曼人战胜阿拉伯人占领西西里,12世纪初形成西西里王国。
9~10世纪的入侵构成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外部条件,软弱、分裂的西欧对这些入侵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有各地封建主筑堡自卫,致使分裂割据更为加深。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基督教的传统,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先说罗马封建因素。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3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家境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再说基督教会的影响。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民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宙斯、朱庇特、阿波罗等,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经过种种曲折,4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那么,日耳曼因素对欧洲封建化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当时的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入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与罗马法律相比,日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东方的中国,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西欧封建制度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就是封臣制和采邑制。
早在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到8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他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竞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二是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三是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个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个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再往后,这种采邑制又有了发展。采邑原本不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9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877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大帝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中世纪的骑士
一个年轻人来到教堂,接受了神父象征性的沐浴,表示洗净过去所有不端行为,然后开始在神坛前彻夜不眠地祈祷和思考着自己的职责。第二天清晨,他回到城堡,父母和一群人在那里等待着他。一位年长的骑士走过来,帮助他穿上盔甲,佩带好宝剑。他单膝跪在地上,城堡领主用剑面重重地拍他一下,朗声宣布,他已经成为一名骑士,已经具有了掌握和使用武器的资格。他激动地跳起身,人们向他表示祝贺。
这就是中世纪时期一个年轻人成为骑士的仪式。
骑士是中世纪欧洲出现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封地。他们是为国王或领主而征战的级别最高的战斗人员,是以马代步驰骋于沙场的贵族。
在那个尚武任侠的年代里,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口头传说中的著名英雄都是骑士,像罗兰、亚瑟王、兰斯洛特和黑太子爱德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