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老百姓看了《西游记》都会用数字去考人:你知道《西游记》三个基本数字是多少吗?如果你答不上来,他就会笑你连这都不懂,还看什么《西游记》。他就会对你说:“我告诉你吧,这三个数字是孙悟空遇上白骨精,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打;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内被熏七七四十九天;唐僧四众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这三个数字中第一个数字虽然是比喻,却也说明《西游记》的普及影响在民间是很普遍的深刻的。
《西游记》中的这些数字,体现了作者的知识渊博;体现了作者道学、儒学、佛学的功底;体现了作者创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合理性、完整性,同时暗藏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解读。
关于九九八十一难,以及九头狮、九头虫等:
为什么《西游记》作者把唐僧取经定位于九九八十一难呢?其实作者是用九这个最大数字告诉我们,人生经历的问题、矛盾和困难是复杂的,人只要活着,生存环境就充满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九九实际不只代表八十一,是无穷无尽的数字符号。在作者叙述的八十一难中,喻意是十分明确的。实质上他叙述的故事只有三十几个,把有些故事列为一难,纯属是为了凑数数,主要是告诉世人不到生命尽头,活着就会有磨难,就必须面对出现的问题。
有了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对于九头狮、九头虫这些带九字的妖怪就好认识了。是人都会有无数个无形无尽的情绪、情结,如不认真改造,自己提高觉悟,就脱离不了兽性。就不是君子,就不是真正的人。
关于取经年表:
《西游记》共有一百个章回,为了解读作者“不专鬼怪专寓人间”的真实含义,我按自己的理解,突破了原著故事的顺序,规范了一些故事内涵的连续性、连贯性。为了使读者在理解《也说西游》上方便和原著对照,根据原著的顺序,我特编制了取经年表,供读者参阅:
作者创作《西游记》时也有矛盾和失误的地方,为不使读者误读,故斗胆说明之。比如,作者在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的章回中,写贞观十三年举行科考,海州地方有一人姓陈名萼,表字陈光蕊者赴长安应试状元及第,后被宰相殷开山招为东床快婿。但在紧接着的第十二回、十三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等章回中描述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日玄奘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又写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唐僧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西去取经。从上述时间可以发现,陈光蕊是唐僧的父亲,怎么能在中举刚婚的当年,就会有儿子唐僧法师取经的事呢?对此我们不能过分要求,因为这不是史实而是小说,这种失误也可以说有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真实的玄奘取经是贞观初年,他私自出境,历经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用了十七年的时间在印度取得真经,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而小说写唐僧取经是贞观十三年九月,历时十四年,按此推断应是贞观二十六年回到长安。可是历史上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就逝世了,史实根本没有贞观二十四至二十六年。我在设制取经年表时仍按小说叙述的时间推断故有贞观二十六年,请读者不要误读,应按小说构思来理解。
关于一些神话人物的解释:
太上老君
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历史上不止是一个人。有说是春秋时的楚国人,名字叫李耳,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还有说是上古史的老子为仓颉,战国时的老子为周太史儋,东汉时老子为“三张”。太上老君是个多神合成的形象。在《西游记》故事中多次出现的太上老君是个主要角色。在解读故事含义时,太上老君的形象原型,我是以李耳为中心的。
六丁六甲
六丁六甲是道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六丁为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是为阴神。六甲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是为阳神。甲为阳,丁为阴,甲主吉,丁主凶。关于六丁六甲的具体名字,传说不一,有多种说法。在这里我主要是说明六丁六甲在道教中是非常重要的,神位虽小,但时刻就在人们中间,是护法者,不是传教者。
揭谛
揭谛也有叫做“揭帝”,佛教语,去,去经历,去体验的意思,语出大乘佛教鼎盛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般若波罗蜜多咒,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后来随着佛教发展,演变成佛教护法神之一,也称五方揭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为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
因为《西游记》是以取佛经为目的的小说,作者便把五方揭谛作为唐僧西行的主要护法神之一,比如八十一难就是揭谛数着的,文中曰“蒙差揭谛皈依旨,谨记唐僧难数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他们只是监督者,而不是真正的传教者。
护教伽蓝
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佛教伽蓝神的代表形象。“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是护法神而不是真正的传教神。就像一座大学校园一样,他们是门卫、保卫一类职员,而不是大学教授或老师。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古人用作观测日月五行运行坐标的二十八组恒星或星座,由于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的栖宿场所,因此称二十八宿。古人还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以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东宫七宿的动物形象为苍龙,南宫七宿的动物形象为朱雀,西宫七宿的动物形象为白虎,北宫七宿的动物形象为玄武(龟蛇)。这里的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就是所谓的“四象”。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
古人认为,二十八宿有的主吉,有的主凶,并拟出二十八首《值日吉凶歌》。古人还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下的人事是相对的,上有多少星,下有多少人,大人物是大星宿转世,小人物是小星宿转世,并选择东汉初年刘秀手下邓禹等二十八员名将与二十八宿相配合,拟出二十八幅《吉凶星象图》。有关星人相对,还有封神榜二十八星宿,对应柏林等二十八人;水浒传二十八星宿,描写辽国统军元帅兀颜光麾下孙忠等二十八位星宿将军。二十八宿在《西游记》中和六丁六甲一样都是道教守护神。对有关故事中涉及的星宿和妖怪等原型的解读,我依据的主要是《增补万全玉匣记》里拟出的东汉刘秀手下邓禹等二十八幅《吉凶星象图》所注内容。
二郎神
关于二郎神,传说不一。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劈山救母》等俱引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成了道教俗神、天庭大将、玉帝的外甥,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
有一种说法是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对天文地理有研究。在任蜀郡守期间,主持修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被当做镇水之神。都江堰河畔建立二郎庙,至今是人们朝拜的旅游胜地。
另一种说法是杨煜,《河南府志》记载:“河南有二郎庙在府城南关,祀隋灌州刺史杨煜,煜斩蛟筑堤,遏水患,故民为立庙。因煜排行第二,故有杨二郎一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封神演义》,更明指“二郎神”名叫杨戬,是玉真人的徒弟,这个产生于小说中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以为据的。
《西游记》是明朝作品,《封神演义》也有说是明代作品的,但明刊本已无存世。我认为《西游记》在前,《封神演义》在后,而且很多故事是模仿《西游记》作品中的。所以说《西游记》书中说的“二郎神”应是指战国时期的李冰。
在《西游记》中玉帝下旨招“二郎神”去剿孙悟空,派送旨意的天使是天界大力鬼王。迎接大力鬼王的是灌江口真君之庙把门的鬼判。孙悟空和二郎神争斗中,来到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众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这就进一步证明,作者描述的二郎神“真君”是下届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