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秋季推拿养生法 (4)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轻者头、颈、肩臂疼痛麻木,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其病因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椎间盘退变是发生本病的普遍内因。外因主要是各种急慢性损伤。
本病一般分五种类型,①神经根型:主要症状为颈枕部、颈肩部或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②脊髓型:可出现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肩抖,甚至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③椎动脉型:可表现为头晕、偏头痛、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耳鸣耳聋、视场不清或口唇发麻。④交感神经型:可表现为头沉、头昏、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肤温低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症状。⑤混合型: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保健推拿手法】 按揉法、法、点按法、推法、叩击法、弹拨法、拿法。
【取穴】 风池、风府、大椎、天窗、肩井、肩中俞、天宗。
【操作方法】
(1)坐位,于颈部沿风池至肩井,风府至大椎三条线施以拇指按摩。
(2)体位同上,于肩部施以法。
(3)点按风池、肩井、大椎、肩中俞、天宗穴、弹拨颈后部项韧带。
(4)拿颈部及肩部,分推肩部,叩击肩背部。
十、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祖国医学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症”。此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有关。①气血不足:年者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久之,则筋脉拘急不用。②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侵袭,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③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久之,筋脉失养,拘急不用。深秋天冷,易伤骨骼,本病秋季易发。
本病的临床表现:①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渐进性加重,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昼轻夜重,夜不能寝,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②活动功能受限:肩关节向各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保健推拿手法】 揉法、法、点按法、弹拨法、扳法、摇法、搓法、抖法。
【取穴】 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天宗。
【操作方法】
(1)坐位,于肩关节周围施以拇指按揉,法。
(2)体位同上,点按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肩井、天宗穴,弹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3)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扳法。
(4)搓、抖肩关节。
十一、牙痛
牙痛是指因某种原因引起牙部周围及相关性疼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病机分①风热侵袭: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②胃火上蒸:胃火素盛,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侵,引起胃火循经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③虚火上炎: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方损,虚火上炎,灼烁牙龈,骨髓空虚,牙失营养,致牙齿浮动而痛。秋主燥,燥性易化火伤阴,故牙痛易在秋时常见。
本病的临床表现:①风热压痛:牙齿疼痛,呈阵发性,遇风发作,患处遇冷痛减,遇热则病重,牙龈红肿,全身常伴有发热、恶寒、口渴、舌质红、苔白而干、脉浮数。②胃火牙痛:牙齿疼痛剧烈,牙龈红肿较甚,甚至渗血,出脓,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洪数。③虚火牙痛:牙齿微微作痛,牙龈微红,微肿,久则龈肉萎缩,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痛甚。可见腰背酸痛,头晕眼花,口干不欲饮,舌质红嫩,无苔,脉多细数。
【保健推拿手法】 点法、按法、揉法、捏法。
【取穴】 合谷、下关、颊车、内庭、太溪、行间、太冲。
【操作方法】 用点、按、揉手法在内庭、太溪、行间、太冲等六处操作,应以重刺激为主,面部以按、揉手法在下关、颊车等六处操作,力度由轻渐重。合谷穴作为收穴可用按揉手法。最后以疼痛的性质及症状特点选择病变牙龈的局部,施捏、按手法。
十二、小儿咳嗽
中医认为咳而无痰称之咳,咳而有痰称之嗽。咳嗽是小儿肺脏的主要证候之一,是一个爆发性的呼气动作,以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及异物。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引起咳嗽。祖国医学认为,小儿阴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易被风、寒、热、燥等外邪侵袭。外邪侵袭,则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小儿肺脏娇嫩,肺虚则气机不利,肺气失宣而闭塞,津液停积而为痰,气逆痰动,则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酿成痰,上贮肺,壅塞肺道而咳。
本病的临床表现:①外感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恶寒、头痛、苔薄、脉浮。若为风寒者兼见痰、涕清稀色白、恶寒而无汗、苔薄白;若为风热者兼见痰、涕黄稠、稍怕冷而微汗出,口渴、咽痛、发热、苔薄黄,脉浮数。②内伤咳嗽:久咳、身微热或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食欲缺乏、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保健推拿手法】 搓法、摩擦法、点揉法、推法、拿揉法。
【取穴】 风门、肺俞、大椎、合谷、列缺、少商、外关、三焦、肺经、天突、中脘、丰隆、翳风、鱼际。
【操作方法】
(1)风寒咳嗽:①俯卧位:清肺经、推坎宫,手掌搓热后放于小儿背部两侧做摩擦法,以皮肤潮红为宜,点揉风门、肺俞等穴。②仰卧位:双手掌搓后在患儿胸部两侧做快速分推法,沿大肠经及肺经路线做拿揉法(上肢部),同时点揉合谷、列缺外关穴。③坐位:同时点天突、大椎等穴。
(2)风热咳嗽:同上法,但在点穴时用泻法,即点法稍用力,加重刺激量,缩短操作时间。加清天河水,水底捞月并掐捻少商穴,点揉翳风穴。
(3)内伤咳嗽:①俯卧位:捏脊7~9遍,再点揉风门、肺俞、脾俞、三焦俞等穴。②仰卧位:由天突穴至膻中穴连线点压法,再揉点足三里、丰隆穴。③坐位:拿揉肩井穴,再揉鱼际穴。
十三、小儿发热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病症。婴幼儿时期一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常腋温为36~37℃。发热是人体防御功能和疾病斗争的一种表现,热度高低常反映斗争程度。其病因病机:①外感发热: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抵抗力不足,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加之家长护理不周,则风寒外邪侵袭体表,卫外三阳被郁而致发热。②里实发热:多由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雍实,郁而发热。③阳虚内热:由于小儿体质虚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伤阴而致肺肾不足,引起发热。
本病的临床表现:①外感发热:发热、头身痛、畏寒、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发热、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发热。②里实发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欲饮、舌红苔黄、指纹深紫。③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形疲、食欲减退、舌红、指纹淡紫。
【保健推拿手法】 点法、搓法、揉法、捏捻法、捏揉法。
【取穴】 大椎、肺俞、脾俞、三焦俞、列缺、天河水、六腑、三关、天椎、大肠俞、涌泉。
【操作方法】
(1)风寒发热:①俯卧位:椎上三关、退六腑、黄蜂入洞,然后双拇指交替在脊柱上自上而下做推法,然后用小鱼际在风门穴至心俞穴做搓法,最后点揉风池、大椎、风门、肺俞等穴。②仰卧位:揉眉弓,揉太阳、头维穴,然后用大鱼际在患儿前臂曲池至列缺穴做搓法,以皮肤潮红为宜。点揉中府、大陵、合谷等穴。
(2)风热发热:①除上法外如热重者再加水底捞月。②俯卧:用大雨际由大椎至长强穴做推法,以皮肤潮红为宜。③坐位:用示、中二指推摩小儿前臂正中心包经路线,以皮肤潮红为宜,点外关、合谷穴。
(3)里实发热:①俯卧位:用拇、示指在患儿督脉的大椎至长强穴处做捏捻法。在患儿腰骶部做捏拉法,然后点大椎、风门、肺俞、大肠俞。②仰卧位:揉点太阳、中府、曲池穴。清天河水、退六府、揉天枢穴,然后用重手法揉点足三里。
(4)阴虚发热:①俯卧位:捏脊、搓腰部使之发热为宜,揉点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至阳穴。②仰卧位:先搓胸骨柄,使之有热感,再点揉膻中穴,揉中府、章门、中脘等穴,掌揉关元穴,揉点血海、足三里、点内劳宫、涌泉穴。
十四、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时指小儿感受风寒湿热邪气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无汗以及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治疗不当可引起其他疾病。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因此,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中医认为,婴幼儿时期因身体娇嫩,发育不成熟,阴气未充,阳气未盛,调节功能不完善,抵抗力弱,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因此,抵抗外邪的功能低下,易受外邪侵袭,一旦感受风寒邪气就容易发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①风寒感冒:畏寒、无汗、头痛项强、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打喷嚏、鼻音重、咽喉痒痛、咳嗽、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鲜红。②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畏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稠、口渴欲饮、烦躁,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红紫。③感冒夹湿:微恶风寒、身热不扬、头胀头重、骨节疼痛。胸闷、恶心呕吐或腹痛泄泻、舌淡苔腻。④感冒夹暑:身热有汗、身重倦怠、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保健推拿手法】 推法、揉法、擦法。
【取穴】 攒竹、头维、太阳、风门、风池、肺俞、中府、大陵、合谷。
【操作方法】
(1)开天门、推坎宫
(2)在颈肩、肩部、上背部多指或拇指揉捏,再按揉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再分推肩背部。最后揉按中府、合谷、大陵穴。
(3)辨证加减:风寒感冒加推擦小儿前臂桡侧于太阴肺经路线,自腕部推向肘部,以助祛风散寒、疏经解表;风热感冒加推擦脊柱,再推擦小儿前臂正中手厥阴心包经路线,由大陵推向曲泽,以助清热解表,感冒夹暑者加推脊柱,推前臂手厥阴心包经路线外,按揉小天心、三阴交、涌泉穴,能清暑利湿;感冒夹湿者加揉脾穴、胃俞、肾俞,摩腹,按摩中脘、天枢、足三里,能健脾燥湿。
十五、婴幼儿秋季腹泻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指患儿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便,或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奶瓣及黏液等特征,又称泄泻及消化不良,本病以夏秋季节多发,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日久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传统医学认为,腹泻主要责之于脾胃。感受外邪,尤其是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使脾胃运化失常则泄泻。古有“无湿不成泻”之说。调护喂养不当,乳食过度或过食肥甘及生冷之食,损伤脾胃,传导失司而致泄泻。或因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迁延,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而致腹泻。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之后,脾虚及肾,肾阳不足,则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完谷不化而腹泻。
本病的临床表现:①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②湿热泻:腹痛即泻,暴注下迫,粪色黄褐热臭,或见少许黏液,身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灼热而痛,舌苔黄腻,指纹色紫。③伤食泻:腹痛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味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指纹紫红而滞。④脾虚泻:大便溏薄,水谷不化,食后即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指纹色淡。⑤脾肾阳虚泻:久泄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保健推拿手法】 捏法、捏拉法、揉法、搓法、捻揉法、推法。
【取穴】 大肠俞、足三里、八髎、神阙、阴陵泉、血海、内劳宫、膻中、命门。
【操作方法】
(1)寒湿泻:捏脊,手法要轻,搓八髎,以局部透热为度,揉大肠俞,搓摩小腿,揉神阙,揉搓大腿外侧,揉阴陵泉、血海、内劳宫穴。
(2)湿热泻:捏脊,手法稍重,边捏边捏拉,点大肠俞,宜中等刺激,点揉足三里,揉合谷,清大肠,以上手法均稍重,用泻法。
(3)伤食泻:揉中府穴,腹部沿任脉推法,沿脐周围做顺时针揉法,在下肢胃经路线做揉捻法,中等刺激,点揉脾俞、胃俞、大肠俞,拿小腿后侧。
(4)脾虚泻及脾肾阳虚泻:从耻骨边缘至胸骨剑突,沿任脉自下而上做轻推法,轻揉膻中,以补宗气,轻柔中脘,以关元穴为圆心做摩法,搓双掌心、足心,至热,搓命门穴,并捏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