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了解一些常用的按摩手法 (3)
作用:拿法临床运用相当广泛,常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部和四肢等部位。如拿肩井可以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舒筋活血、疏经通络、松解痉挛。拿肩井还可作为按摩手法治疗总结束之势,拿后能通调周身气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主治头痛、感冒、肌肉酸痛和麻木。
13捻用拇指螺纹面与示指螺纹面(或示指桡侧面)相对捏住治疗部位,稍用力,做对称的快速捻搓动作,称为捻法。
捻法
要领:操作时,腕关节放松,动作要灵活而连贯。用力轻快柔和,做到捻而不滞,转而不浮。捻搓动作要快,移动要慢,做到紧捻慢移,局部撕脱、骨折、血肿初期禁用本法。
作用:本法具有疏通关节、理筋通络之功效,适用于指、趾小关节及浅表肌肤。常用于治疗指、趾小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
14叩医者双手五指屈曲握成空心拳,不要握紧,尤其第4、5手指,依次屈曲减少,将空拳叩在患者体表,叩出空响而不痛,称为叩法。
叩法
要领:上肢放松,双手或单手握空拳。叩时上肢自高处落下,以肘带腕,以腕带拳,轻轻叩下。力量要均匀,可以较大,但以患者无痛为标准(医者空拳接触患者面积越大,疼痛反应则越小)。一般叩力至肌层即可。上下、左右进行交替的、有节奏的叩在患部,与皮肤无摩擦。拍打背部应在脊柱两侧,不应在肋骨两侧,呼气时拍打,拍打应顺肌纤维方向。对外伤性肿胀一般不做拍打。
作用:本法具有疏经通络、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功效,适用于肩、背、腰、臀以及四肢等部位。临床上常配合拿法等方法,治疗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等病症。
15击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击打体表的方法,称为击法。用拳击打的方法,称为拳击法,用手掌击打的,称为掌击法,用指击打的,称为指击法,用桑枝棒击打的,称为棒击法。
要领:腕关节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动作。运用肘关节伸屈力量进行击打,动作宜轻快而有节奏,上下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指尖击法运用腕力进行叩击,腕关节放松。拳背击法操作时,注意整个拳背皆平衡地接触治疗部位,切忌于关节突起处着落,否则易引起局部疼痛及损伤;拳心击法操作时,整个拳心须紧贴治疗部位;
拳击法
掌击法
拳眼击法操作时,用力应均匀,不宜过猛,要打而击之;掌击法叩击时,切忌击打骨骼突起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侧击法操作时,着力宜虚不宜实,实证施重击法,虚证施轻击法。
作用:击法是辅助手法,本法适用于头顶、肩背、腰臀及四肢部。
16敲指端垂直方向着力于施治部位,如敲打戳击,并略有弹响的手法为敲法。
要领:手指自然弯曲,将力集中于着力指端,以腕部一起一落的自然屈伸摆动带动指端垂直着力于施治部位,在施治部位垂直着力,均匀持续、反复敲打,使敲之有声,声有节奏,轻松自如。操作时有声为敲,多用于体表的表浅部位,与打法、叩法类似,不同的是打法及叩法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
作用:其功效为活血散瘀、调和气血、引血归经、营养脉络、宣通气血、祛风散寒。主治失眠、神经衰弱和麻木不仁。
指敲法
17摇以患肢关节为轴心,使肢体做被动环转活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要领:用一手握住或夹住被摇关节的近端,以固定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然后做缓和的环转运动,使被摇的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此法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
摇转的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大。摇转的幅度大小要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掌握,做到因势利导,适可而止。注意摇转的幅度必须限制在正常关节生理许可范围之内,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操作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摇动速度宜缓慢,不宜急速。
作用:摇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和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适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常用于治疗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酸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摇法
18拔伸本法为关节牵引手法,一手固定关节一端,另一手做对抗性用力,或以自身体重固定一点,两手握住关节远端,徐徐用力,使关节伸展、扭转,达到整复错缝的作用,称为拔伸法。
拔伸法
要领:术者手握患者关节的远端,沿患肢纵轴方向牵拉、拔伸,或者医者用手分别握住患肢关节的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牵引。操作时,动作要平稳而柔和,用力要均匀而持续,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拔伸的力量和方向以患者的关节生理的活动范围或耐受程度而定,不可用突发性的猛力牵拉。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拔伸力量和方向,防止造成不良后果。
作用:本法具有整复关节、肌腱错位,解除关节间隙软组织的嵌顿,松解软组织粘连、挛缩等功能,适用于颈椎、腰椎以及四肢关节。多用于治疗四肢关节伤筋、错位、脱臼以及颈椎、腰椎、椎间盘的病变。
19伸屈伸是使关节伸展,屈是使关节屈曲。伸屈法是针对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助其伸展或屈曲的一种被动运动手法。
伸屈法
要领:医者一手握于患者僵直之关节远端,另一手扶于僵直关节之屈侧或背侧后,医者双手协同缓慢、持续着力做牵、托(挺)伸、拉或推、按、屈、压的反复被动引伸运动,使患者僵直之关节逐渐能够自然屈伸运动,以患者无明显疼痛感并恢复自主运动为宜。此法用于肩、肘、腕、膝等关节。
应用伸屈手法前,应首先了解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要在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运用伸屈法。对功能受限的关节,要充分估计其增大的幅度,然后运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能增大的幅度。增大的幅度要在患者能够忍受的情况下进行,决不可使用暴力或蛮劲做伸屈法,以避免加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以及发生骨折、脱位等医疗事故。做伸屈法之前,应明确诊断,排除伸屈法的禁忌证,如骨折、肿瘤、结核等骨质病症。
作用:其功效为滑利关节、解除粘连、舒筋活络。主治关节粘连、关节错位、关节半脱位、筋腱闪挫和关节骨质增生症。
20法用第5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上,以腕关节的屈伸动作与前臂的旋转运动相结合,使小鱼际部与手背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的操作的手法称为法。
要领:手指自然弯曲,用手背第5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以及前臂的旋转运动,以第3、4、5掌指关节为轴,以手掌小鱼际侧为轴,两轴相交形成的手掌背三角区,使之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产生功力。医者肩关节放松,并前屈、外展,使上臂肘部与胸壁相隔15厘米左右,过近或过远均不利于手法操作与用力。肘关节屈曲,呈120°~150°左右,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力量有效地发挥。腕关节放松,伸屈幅度要大,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左右,腕关节屈80°~90°。伸30°~40°。第5掌指关节背侧要吸定,小鱼际及手掌背侧要吸附于治疗部位,不可拖动、跳动与滑动。法的压力、摆动的幅度、速度均要相对一致,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手指要自然弯曲,指掌部均应放松,指掌不宜过于伸直、紧张,使掌背成平面而影响手法的滚动,也不宜手指用力过度弯曲,而导致腕关节紧张,因此而限制滚动的幅度。频率120~160次/分。
作用:本法操作时,由于具有接触面积广、压力大的特点,具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临床上运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等肌肉较丰满的部位。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患,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
21颤法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治部位,用腕部做急骤而细微的摆动,称为颤法。
要领: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平放于施治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治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部连同臂部做左右急骤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快,幅度要低),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手在施治部位产生温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
作用:本法可理气活血、消除郁闷、除积导滞、解除粘连、松弛肌筋、开导放松。主治脘腹胀满、气滞血瘀、腹胀痛、消化不良、肠梗阻等。
颤法
22拨用拇指端、肘尖或示、中、环三指指端深按于治疗部位,并着力按而拨动之的手法,称为拨法,又称为拨络法或弹拨法。
要领:医者用拇指端、拇指螺纹面、肘尖或示、中、环指三指指端按于治疗部位(肌筋施治部位),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方向成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施力的大小应根据部位及辨证而定。拨动的方向、角度、幅度应根据局部肌肉的走行方向决定。施术时,向下的压力不宜过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拨动时,指下应有弹动感,而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
作用:本法是较强刺激手法之一,临床应用常以“以痛为腧”,或在指下有“筋结”感的部位应用。具有解痉止痛、分解粘连、疏理肌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落枕、漏肩风、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均有明显的效果。
23按揉按法与揉法相互结合应用的手法,称为按揉法。
要领:在按法的基础上增加环转揉动或在揉法的基础上增加向下按压的力量。用力不可下压,亦不可漂浮,揉动的幅度可大可小;部位吸定,不可滑动或摩擦,移动要缓慢。本手法增加了对穴位或部位的刺激性,操作时以不增加患者的疼痛为宜。
作用:本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之一,既有按法的作用,又有揉法的功效,适用于按法和揉法主治的疾患。指部按揉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所选穴位的特异性。
24扫散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指端自太阳穴经头维、耳后高骨向后推至风池穴,称扫散法。
要领:用拇指桡侧面及其他四指指端,自太阳穴沿头颞部向脑后(胆经循行部位)做弧形单向推动。令拇指在额角发际至耳上范围内移动,其余四指在枕骨两侧的上下范围内移动,左右交替进行,每侧50~200次。左右各3~5遍。
作用:扫散法是头部常用手法。扫散法具有祛风散寒、平肝潜阳、通经止痛之功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不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