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生活在古老的藏族地区,他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与人起争执而生气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多年以后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和土地也已经很大了,但他生气后,仍会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已经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他的孙子看到后恳求他说:“阿公!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地区也没有谁的土地比您的更多,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爱地巴终于说出了隐藏在他心里多年的秘密:“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然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努力干活。”
爱地巴的孙子似懂非懂地问道:“阿公!您年老了,也很富有了,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走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走三圈,边走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现在很多人对生活有诸多不满,稍有不如意就会怒气冲冲。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气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它既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生气就好比一把利剑,剑锋所向,划伤幸福。当你生气的时候,身边的人会对你避而远之,生气就好像在别人的心墙上钉钉子,钉子可以拔掉,可是心墙上的洞却难以填平。
掌控自我情绪,不随便对别人生气,对你的社交有很大的帮助。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最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时间是:一是早起时,一是晚上就寝前。如果能把握好这两个关键时刻,在这两个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就很容易获得一整天的好心情。
别让愤怒之火燃烧自己
人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一下心情,或者转换一下视角,就能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心境。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
有一个农夫,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最后,农夫只好气呼呼地去找智者,因为这位智者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他肯定能断定谁是谁非。
“智者,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不可理喻!他竟然……”农夫怒气冲冲,一见到智者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但当他正要讲述邻居的不是时,被智者打断了。
智者说:“对不起,我现在正巧有事,麻烦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农夫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他显然没有昨天那么生气了。
“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评个是非对错,那个人简直是……”他又开始数落起邻居的恶行。
智者不慌不忙地说:“你的怒气还没有消退,等你心平气和后再说吧!正好我昨天的事情还没有办完。”
接下来的几天,农夫没有再来找智者。有一天智者散步时遇到了农夫,农夫正在地里忙碌着,心情显然平静了许多。
智者问道:“现在你还需要我来评理吗?”说完,微笑着看着农夫。
农夫羞愧地笑了笑,说:“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现在想来,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生那么大的气,只是给您添麻烦了。”
智者微笑着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和你说这件事情就是想给你思考的时间让你消消气啊!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在气头上说话或行动。”
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留心四周,我们随时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生气动怒。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举不胜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跟自己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只会生气发火的人。
这天晚上,汉斯教授正准备睡觉,突然电话铃响了,汉斯教授接起了电话。电话是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
“他是谁?”汉斯教授感到莫名其妙。
“他是我的丈夫!”
汉斯教授想,哦,打错电话了,就礼貌地告诉她:“对不起,您打错了。”
可是,这个妇女好像没听见一样,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两个小孩,他还以为我在家里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也不让,可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知道他干吗去了……”
尽管汉斯教授一再打断她的话,说自己不认识她,但那个妇女还是坚持把话说完了。最后,她喘了一口气,对汉斯教授说:“对不起,我知道您不认识我,但是这些话在我心里憋了太长时间了,再不说出来我都要崩溃了。谢谢您能听我说这么多话。”
原来,汉斯教授充当了一个听筒。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吸时水是透明无杂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玛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竟死了。由此,爱尔玛分析认为:“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其他情绪发生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震惊于实验结果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烦扰,都应该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忍让、避免生气,牢记“气大伤身”,用宁静的、博爱的心态对待是是非非,烦恼自会远离我们。哲人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不错,何必为别人背负沉重的包袱,何必为别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其实,人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一下心态,或者转换一下视角,就能让自己有新的收获。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
我们需要记住:生气,是一种毒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我们必须学习“转念”、“少点怨,多点包容”、“多洒香水、少吐苦水”,让负面的思绪远离我们,用乐观的正面思绪来迎接人生。
我们时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在每次要发脾气前,先冷静地问问自己:别人不会为我的坏脾气“买单”,我自己可以吗?如果你自己也不想这么做,那么还是收起你的怒气吧。
角色转换与情绪表现
情商研究专家告诉我们,要想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就必须注意到他们的不同角色转换,以及转换之后的变化。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人眼中形象也不同的缘故。
在面对不同的人与事的时候,人们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情绪和心理表现。所以,要了解他人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情商,理解他们承担的每一个角色,并且对此作出准确的判断。
比如说,一个女性通常情况下同时可以是母亲、妻子和家庭主妇,她还可以有自己的职业角色,此外她还可以扮演女儿、阿姨等角色,而每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又可以分化出许多新的角色,比如说,一个当医生的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还可以是家庭教师、体贴入微的女性朋友、亲密的玩伴、给自己带来安慰和体谅自己的决策者等。
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说,一位先生晚上在家里照料生病的父母,而第二天早上他必须到工作单位上班。但是对于他来说,一下子从做儿子的角色转换到职业经理角色是很困难的,因为他的心里时刻都在惦记着自己的父母。